中時社論》總統候選人請直面勞工之苦

中國時報社論

五大勞團舉辦「2024總統候選人勞動政見發表會」,藍綠白3位候選人不約而同,只談政府對勞保缺口負有撥補或最後責任,對於最核心的「勞工老年保障不足」問題,全都技巧性一筆帶過。選舉的意義,在於讓我們的明天會更好;在貧富差距嚴峻的臺灣,選民不該默許國家領導者漠視勞工身處的老窮困境。

勞保破產 繼任者躲不掉

2016年,蔡英文召開「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宣示,年金制度面臨破產危機,退休後的經濟安全造成人心惶惶,現在不改革,馬上會後悔。然而,7年半過去了,說好的改革變成只對軍公教開刀的懲罰,利用污名化標籤,造就世代隔閡與對立。此舉雖平緩特定族羣的相對被剝奪感,但真正的改革工程竟也就此停住。

蔡英文的承諾爲何無以爲繼?主因在於近年公部門的討論方向,大多侷限在調高保費、減少給付或緊縮條件。然而,多繳錢勢必引發勞資反彈;縮減給付,則會惹來退休勞工的憤怒。既然難以順姑意又順嫂意,蔡政府索性躺平,反正2024之後就不關她的事。但燃眉之急會因蔡英文拍拍屁股走人就解決嗎?當然不會。

勞保基金的虧損,在政府應作爲而不作爲的情況下持續攀高。今年中央雖編列450億撥補勞保基金,創歷年新高,但潛藏債務高達11兆,且以平均年增逾4千億的速度增加。以此現況推算2028年將破產,勞工繳交的保費恐將有去無回;猶如杯水車薪的撥補,只能延緩破產時間,但改變不了破產命運。

勞工領嘸退休金的這張「鬼牌」,蔡英文或許是抽不到了,但繼任者躲得了嗎?可以看見,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站在五大勞團面前,依舊未提出解決勞保年金破產的策略與決心,僅以還需溝通或交由國是會議討論的緩兵之計,迴避問題核心,更遑論對勞團倡議多年的建立基礎年金、確立勞保基礎保障,或是修法提高僱主提撥有任何具體迴應。

然而,身爲有志領導國家的候選人,真能以此迴避態度,迴應全國千萬勞工所面臨的困境嗎?

根據勞保局統計,2022年底全國159萬名領取勞保老年給付的退休者,平均支領金額爲1萬8294元,其中有98萬人、61%月領不到2萬。而主計總處公佈「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數據則顯示,全國平均每人每月至少需2萬4574元才能維持基本生活開銷;以此對比1.8萬餘元的平均勞退金,顯然是入不敷出。這是我國勞工退休制度的嚴重缺陷,3位總統候選人怎能視而不見?

勞保年金是積年累月的歷史共業,我們不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但如果在競選期間連談論的勇氣都沒有,未來當選後,預料只會重蹈蔡英文的覆轍,擺爛到底。結構性的破產危機不解決,勞工退休後的貧窮現況也不處理,請問勞工爲什麼還要選你當總統?

債務飆高 青年世代躺平

更進一步來說,少子化已是國安危機,退休老年人的年金若無法支應生活所需,在難以對外開闢財源的情況下,大多隻能對內仰賴兒女的孝親費。而當前臺灣的低薪環境,讓年輕世代所面臨「一份薪水養兩代人」的挑戰是更加艱難,勉強收支打平;談到生兒育女,愈來愈多人只能選擇躺平,讓少子化更陷惡性循環。

所以,勞保年金真的只是老年人的事嗎?當然不是,這張骨牌一旦倒下,沒有人是局外人。只是,這個坑洞真的無解嗎?近年,政府債務飆高,前瞻建設、新式戰機採購、海空戰力提升、防疫振興,這4項特別預算累積2.16兆支出,助長了政府即便稅收連年超徵,但負債卻不減反增。

國家發展當然得花錢,但揮霍無度的心態,讓蔡政府不斷出現錯誤政策所導致的財政破口;尤其,兩岸緊張,更讓臺灣徒增鉅額軍費,加深財政收支陷入十個鍋、九個蓋的窘境,自然更無餘力解決勞權沉痾。所以,勞保破產真的無解嗎?如果不願花心思提出對策,拒絕拿出勇氣許下承諾,當選後又繼續走蔡政府的散財老路,當然無解;反之,誰說臺灣真的窮到只能任由勞工「晚年不飽」?

民主選舉不是大力水手的菠菜,投一次票就能飽4年。面對勞工之苦,三黨總統候選人不能再只有空包彈,唯有真正把勞工當成心頭肉,纔可以讓選民心甘情願地投你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