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東西問》揭秘青藏高原「三教並存」古建羣(張君奇)

航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黃河岸畔的文廟及玉皇閣古建築羣。(中新網)

始建於明代的青海貴德文廟及玉皇閣古建築羣,是青藏高原少有的集「儒、釋、道」於一體的古建築羣,也是中國西北地區保存最爲完整的古城之一。這座建築羣經歷了怎樣的滄桑?「儒、釋、道」三教爲何能在此相依並存?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館員、古建專家張君奇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給出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從明代開始修建起,貴德文廟及玉皇閣古建築羣可謂歷經滄桑,中間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張君奇:貴德最早納入中原版圖是在漢代,西漢河關縣、東晉澆河郡都是指貴德地區,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貴德曾被羌、吐谷渾、吐蕃和中原交替控制。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明朝廷調集軍民修築貴德古城,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貴德玉皇閣建成。在清道光、同治、光緒年間,貴德文廟及玉皇閣古建築羣先後歷經擴建、焚燬、重修。進入近現代,古建築羣中的玉皇閣、文廟、關岳廟被改用,部分殿宇被拆,所幸主要建築殿堂基本得以保存。20世紀80年代後,通過政府撥款和當地民衆募捐進行維修,這片規模宏大、飽經滄桑的古建築羣得以留存。

中新社記者:爲何說古建築羣詮釋了「三教並存」及多元民族文化?

張君奇:作爲整體建築羣之首的玉皇閣是典型的道家宮觀,建上、中、下三層樓閣,分奉「天、地、人」。老子在《道德經》中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建築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廟是該古建築羣中體量最大的單體建築,大成殿供奉儒家先師孔子,是歷來文人祭孔和集會的場所;關岳廟屬於道教廟宇,是軍旅戍邊將士拜謁之地。由於黃河天塹的存在,貴德歷來是軍事要地,到貴德來做官的大多是武將;玉皇閣東側的大佛寺則爲佛教寺院。「儒、釋、道」三教各有廟宇和圍牆,但和睦地處於整體的建築羣中。

以建造過程和風格元素來看,貴德文廟及玉皇閣古建築羣的建築技法兼收幷蓄,多地、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其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貴德文廟及玉皇閣古建築的建造工匠大多出自本地,被稱爲「木工掌尺」,意爲既進行建築設計也主持建造的工匠,在長期實踐經驗中形成了貴德甚至青海建築建造的一些規制及青海東部的地方建築風格。

同時也受到中原建築風格影響,玉皇閣修建所使用的榫卯結構技法傳自陝西、山西。傳統中國古建築中的單檐歇山頂、硬山頂,也都在貴德廟宇中有所體現。

此外,關岳廟雖屬道教廟宇,其過廳卻是由甘肅臨夏白塔寺地區的工匠建造,當時匠人們經常往來流動,對藏式和漢式建築都比較熟悉。青海東部其他地區的古建築,比如青海湟源城隍廟的山門、青海平安洪水泉清真寺的禮拜殿檐柱頭,都同樣帶有藏式建築的痕跡。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黃河岸畔的文廟。(中新網)

中新社記者:「三教並存」所代表的多元文化,爲何在這座青藏高原東部的小城中存續?

張君奇:貴德文廟及玉皇閣古建築羣中的「三教並存」是自然形成的,當地自漢代起受到中原文化影響,民風淳樸、包容性強,每逢農曆新年,民衆去廟裡拜謁,既去玉皇閣、孔廟,也去大佛寺和其他藏傳佛教寺院。再比如,如今貴德地區有大大小小的文昌廟17座,其中,河西文昌廟70%以上的參拜者都是藏族,「文昌」雖是道教之神,但也有藏族信衆,且非常虔誠。

這種現象之所以出現在貴德,是因爲它處在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結合部,地理位置特殊。在漫長曆史中,包含貴德在內的青藏高原東部河湟地區,歷來是節制西域、懷柔蒙藏、拱衛三秦的戰略要地。河湟文化便以中原文化爲主脈,不斷吸收融合遊牧和西域文化,形成包容並舉、多元一體的形態,它代表着青藏高原上既具多元文化特色又具民族特色的區域,同時也成爲黃河流域四大文化之一,對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繼承發展產生重要作用。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黃河岸畔的玉皇閣。(中新網)

中新社記者:除了官方建造,這種融合是否也在民居建築中有所體現?

張君奇:工匠既建造廟宇,也建造民居。相對而言,廟宇一般是重檐歇山頂、單檐歇山頂的瓦頂,民居基本上是平頂建築,但在風格元素上不乏相似之處。

例如建築中的木雕圖案,漢式古建築中常用的裝飾題材是「暗八仙」,即傳說中八仙所用的法器;在貴德文廟及玉皇閣古建築羣中,也大量出現青海民居的「正房」檐前木雕裝飾。其原因可能是從明清起山西、陝西客商來此經商、定居,帶來一些建造廟宇的工匠,將中原的建造及雕刻技藝傳播到青海。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黃河岸畔的文廟及玉皇閣古建築羣內的關帝廟青磚照壁局部。(中新網)

中新社記者:國內外還存在哪些多元文化相融的古建築?這些建築傳遞出怎樣的文化信號?

張君奇:這種融合了多種宗教文化的建築在青海東部較多見,往西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單一或兩種民族建築風格並存的廟宇較常見,融合多民族文化的建築羣相對少。

在海外,比如日本奈良東大寺和青海省東部的瞿曇寺,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兩者都有重檐廡殿頂和斗拱結構,東大寺的大殿和瞿曇寺的隆國殿及兩者的抄手斜廊也十分相似。

唐朝強盛之時,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諸國向大唐派遣使者,這些遣唐使相當於現在的留學生,在長安學習、參觀,再把學到的經驗帶回去。如今在這些國家會看到很多中國式古建築,東大寺就修建於唐代,而瞿曇寺隆國殿是以故宮太和殿前身明代奉天殿爲藍本建成的,延續了盛唐時期的建築風格。

航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黃河岸畔的玉皇閣。(中新網)

此外,由中國唐代高僧鑑真主持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雖在之後的鎌倉時代和江戶時代均有修繕,但依然極具中國盛唐建築風格,特別是其大殿,和五臺山佛光寺大殿非常相似。

中國古建築被稱爲「東方建築體系」,是世界三大建築體系之一,內涵廣泛而深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着思想文化。儒家建築傳遞「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道教建築教育人們行好事、敬自然,佛教則是悲憫衆生,講究「善」字。各宗教文化思想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受訪者簡介:

張君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館員、古建專家,2007年入選《中國當代文博專家志》。長期從事古建築的保護與研究。曾經參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樂都瞿曇寺、貴德玉皇閣及文廟、同仁隆務寺的全面維修工程,參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爾寺和玉樹桑周寺維修方案的評審工作。着有《青海古建築論談》《青海古建築圖論》《青海古建築設計製圖》《河湟古建築藝術》等。發表《青海名剎瞿曇寺》《塔爾寺大金瓦殿建築結構與裝飾》等17篇學術論文。

(本文來源:中新社「東西問」專欄,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