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科學家前進北極 觀測太空天氣變化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團隊前進北極,希望開啓太空天氣科學研究的新視角,進一步瞭解太空天氣對地球氣候環境之影響。(中央大學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科學家前進北極,嘗試在挪威冷岸羣島設置立方衛星的接收站,提高太陽同步軌道或高傾角軌道衛星之接收率。同時極區也是觀測太空天氣的最佳窗口,他們要藉此精確掌握太空天氣變化,協助進行衛星通訊、定位、導航應用品質之監測與預報。

中央大學太空系教授劉正彥表示,極區磁力線與地表接近垂直的角度關係,具備特殊的觀測優勢。這些磁力線甚至能延伸至外太空,相當10個地球半徑(64000公里)以外。這種獨特位置配置,彷彿是一個自然的「聽診器」,讓科學家能夠在極帽區地面附近,即可更全面地監測太空天氣的動態變化。

太空天氣研究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太陽風暴不僅可能對人造衛星和太空探測器造成損害,還可能對地球上的電子設備和通信系統產生影響,甚至對航班的安全構成威脅。通過對太空天氣的深入研究,可以理解太陽活動和地球磁場與電流的互動關係,同時也有助於保護現代人生活環境之太空科技應用,進一步拓展對宇宙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時,挪威的歐洲非相干散射科學協會(EISCAT)在斯瓦爾巴羣島正在建置的直徑32米雷達系統。當時,劉正彥是首位參訪的科學家。30年後,他再次踏上這片土地,這裡已成爲全球太空科學家研究電離層和磁層擾動的極佳觀測地點,中央大學太空系期待藉此機會搭起國際合作的橋樑。

劉正彥回憶,1994年12月底前進北極時,當地的環境非常惡劣,面臨非常寒冷的「永夜」,出門幾乎伸手不見五指,必須隨身攜帶大槍,因爲當地熊比人多,人口1000多位,熊就有4000多隻。

劉正彥今年5月再度前往時,正逢「永晝」,晚上睡覺時天還亮着,並面臨暴風雪零下18度寒冷之挑戰,但無論多麼辛苦,能打開臺灣的國際能見度,促成國際合作,就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