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映10天破4億,但“哈利波特”們和羅琳的恩怨,真是一言難盡
誰能想到,一部重映的系列電影10天破了4億,說的就是你——《哈利波特》。
根據華納的計劃,從十月起,哈利波特全系列將在國內陸續重映,10月上映前三部,11月上映後五部。
兩個月的時間,欠童年的那一張電影票,似乎可以還了。
哈迷狂喜,不是吹的,龐大的粉絲羣體,讓這部重映電影收穫了超高的票房,目前還在持續增長。
這也是繼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映後,時隔23年來,系列電影在國內最大規模的重映活動。
說情懷也好,說回憶也罷,市場的號召力有目共睹,這也讓哈利·波特和他的魔法世界,再次走進了我們的視野。
那麼,時隔23年,哈利波特到底還適不適合小朋友們觀看?
當年那一批出了名的小演員,目前現狀到底如何?
哈利波特之後,還會不會有席捲全球的兒童文學作品?
藉着熱映,番茄君這個資深哈迷,不妨好好跟大家聊一聊。
01、經典就是經典,“哈利波特”無可替代
可能大家想象不到,《哈利波特》到底有多受歡迎。
1997年出版以來,《哈利波特》系列小說迅速成爲席捲全球的現象級讀物。雖然定位是7到10歲的兒童讀物,但很多青年甚至成年人,都成了它的忠實粉絲。
它被翻譯成80多種語言,全世界銷量超過了5億冊,這幾乎就是整個圖書出版史的神話。
除此之外,《哈利波特》還衍生出了各種文化產品和IP產業。
系列電影全球票房超77億美元,電子遊戲、博物館、主題公園景點、周邊商品以及IP衍生品的總價值,超過150億美元。
不誇張的說,《哈利波特》重塑了英國的文化符號,成了全球兒童讀物文化歷史的里程碑。
幾乎所有歐美的演員,都以演過《哈利波特》中的相關角色爲榮,而陰差陽錯中錯失角色的演員,至今都還耿耿於懷。
裘德洛因爲沒有出演《哈利波特》,一直將這件事掛在嘴邊,後來也終於通過飾演《神奇動物在哪裡2》中的鄧布利多而圓夢。
小雀斑更是直言,哪怕給自己一個配角都願意,後來他也如願在《神奇動物在哪裡》中擔當主角。
在《王牌特工》中帥炸的臉叔,連續錯失《哈利波特》和《神奇動物》,在聽說海姨一邊拍《哈利·波特》一邊拍《國王的演講》時,那個羨慕嫉妒恨啊。
《碟中諜》中的西蒙·佩吉,談到沒出演《哈利波特》時一臉沮喪……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哈利波特》就是所有英國演員心中的聖盃。
當年讀《哈利波特》的那羣小孩子,如今都已經步入中年,但那個關於魔法世界的夢,可能從來都沒有被忘記。
不知道有多少小朋友在看完《魔法石》後,希望突然有一天,能有一隻貓頭鷹銜着信封出現在自家窗口,帶自己進入那個夢幻而又奇妙的魔法世界。
雖然過去了23年,對當下的小朋友來說,《哈利波特》系列,依舊是可以閱讀觀看,甚至可以鑽研的經典作品。
雖然從第四部《火焰杯》之後,增加了許多黑魔法、道具、詛咒甚至死亡的驚恐元素,但《哈利·波特》前三部,太適合小朋友的口味了。
爲什麼這麼說?因爲這部小說之所以火,就是因爲無論是世界觀、架構還是情節,都是適配全球小朋友的經典。
《哈利波特》創造了一個奇幻的世界,描繪了一個充滿魔法、神奇生物和未知可能的世界。這種設定,可以極大激發孩子的想象力,能讓他們在閱讀或看電影過程中,構建自己的精神圖景,並啓發孩子們的創造力,對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表達和培養,是很有好處的。
另外,《哈利波特》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爲書中和電影中無比豐滿的角色設定和超正的三觀。
書中的主角三小隻,在奇妙的魔法世界經歷困境和考驗獲得成長,並收穫勇氣友誼和愛情,他們可以在困難中相互扶持,在面對危險的時候給予彼此力量,在陷入絕境的時候不拋棄不放棄,這些精神彌足珍貴。
而書中那些正義又溫柔的朋友和師長,也是現實生活中,同學,家長和老師的榜樣。
堅定的納威,奔放的多比,充滿創造性的韋斯萊兄弟,和藹的盧平,親切的小天狼星,永遠給人支持的鄧布利多,以及在黑暗中尋求光明的斯內普……
這一切都可以幫助塑造孩子們的道德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激勵他們成爲一個勇敢,善於學習並勇於擔當的人。
除此之外,《哈利波特》還有很強的文化屬性,雖然是魔幻作品,但它根植於西方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中,孩子可以瞭解到不同的文化元素,比如西方的節日、習俗、親子關係、神話傳說等,這也有助於他們形成更開闊的視野,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在番茄君看來,《哈利·波特》系列,尤其前三部,完美適配每個年齡段、每個時代的小朋友,不管是過去、當下還是未來。
02、當年的三小隻如今怎樣,和“親媽”羅琳還能合體嗎?
過去23年,當年出演的三位小演員,早已功成名就,但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也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三人裡,最出名的應該是赫敏的扮演者艾瑪·沃特森。
當年試鏡時,艾瑪僅有9歲,她出現在導演面前的那一刻,對方就無比確定:赫敏就是她了。
因爲她說話的語氣和腔調簡直就是赫敏本人。
艾瑪的作風,也和赫敏極其相似,小孩子演戲本就是件難事,但艾瑪是出了名的“一條過”,她不僅能將自己的臺詞背的滾瓜爛熟,還能把其他演員的臺詞熟記於心。
艾瑪是老天爺賞飯吃,演完後的她迅速成爲童星,一連出演了八部《哈利·波特》後,她決心和赫敏告個別。
於是她留起短髮,主演了青春片《壁花少年》,片中的她是個美貌叛逆的交際花,但因爲表演和形象單一,飽受詬病。
之後,艾瑪出演了《珠光寶氣》裡的富家女,還在《諾亞方舟》中出演了伊拉,雖然都是跟頂級大導演合作,但每一個角色,赫艾瑪都受到了表演的質疑。
觀衆和媒體表示,幾部作品中艾瑪都是在演自己,好像有明星包袱,表情臺詞不自然,少了當年的靈氣。
而且,艾瑪的選片眼光,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尤其在《愛樂之城》和《美女與野獸》之間選擇了後者,更讓她失去了一次提名奧斯卡影后的機會。
畢竟,《美女與野獸》中的的貝兒,看上去就是個花瓶角色,演起來也沒有什麼難度。
另外,成名之後,艾瑪開始熱衷於混跡各種交際場,頻繁發表言論和觀點,營造自己精英學霸和過分正確的人設,這反而讓她遭到反噬。
2019年演完《小婦人》後,已經有5年時間,沒在大銀幕看到艾瑪了。這5年,她在牛津進行了深造,創立了自己的酒品牌,並嘗試轉型導演。
艾瑪纔剛剛34歲,演員生涯似乎已經進入瓶頸期,發展前景並不看好。
除了艾瑪,飾演哈利波特的演員丹尼爾·雷德克里夫,職業生涯則艱難但順利。
因爲太過出名,丹尼爾的整個職業生涯,似乎都被貼上了“哈利波特”的標籤。
系列電影完結後,他和艾瑪一樣,事業進入瓶頸期,開始面臨轉型並撕掉“哈利”標籤的陣痛。
爲此,丹尼爾付出了不小的努力,有些努力,甚至超越了演員的下限。
爲了尋求突破,也爲了證明自己不只能演“哈利·波特”,他開始“自毀”形象,出演一些重口味的角色。
在《維克多·弗蘭肯斯坦》中,他留起了飄逸的長髮;《統治權》中,他剃得只剩下眉毛;《神奇犄角》中,他出演醜陋的惡魔;甚至在《戀馬狂》中有大尺度出演……
丹尼爾因此備受爭議,遭到很多人吐槽,丹尼爾似乎爲了擺脫標籤陷入到了自毀的魔怔中。尤其在《瑞士軍刀男》中,他扮演一個屍體,簡直顛覆了大家對角色的認知。
但這些努力,也起到了作用,大家對丹尼爾身上“哈利”標籤的認知,確實在逐年減弱,時隔5年,丹尼爾憑一部《驚天魔盜團2》迴歸商業大片,再次收穫觀衆好評。
今年,丹尼爾更是憑藉出色的表演,拿到了託尼獎。
託尼獎與電影奧斯卡獎、音樂格萊美獎以及電視艾美獎並稱爲美國藝術四大獎,是美國乃至國際戲劇行業最高獎項。
這16年時間,丹尼爾在百老匯出演了5部劇目,最終收穫這尊“戲劇奧斯卡”,也證明了這些年他的不懈努力,以及卓越的才華。
相信在擺脫“哈利波特”的標籤之後,35歲的丹尼爾,未來會越來越好。
三小隻裡最不溫不火的,當屬羅恩的扮演者魯伯特·格林特了。
系列電影結束後,魯伯特·格林特也極力想擺脫羅恩在自己身上的影子。
他先後出演《荒漠求生》和《鼓手》,並在2015年進軍美劇行業,演了《偷拐搶騙》《ABC謀殺案》《靈異女僕》等。
不過,相較於前兩位,魯伯特·格林特的演藝事業,並沒有迎來大爆發,即便到今天,大家還是喜歡叫他“羅恩”。
但這並不代表,魯伯特不是人生贏家。出演電影后,他進軍地產行業,成爲地產大亨,坐擁資產上億,並且與相戀10多年的妻子生下孩子,家庭美滿幸福。
或許羅恩,纔是那個真正贏了人生的人吧。
很多人希望,三小隻能和《哈利波特》原作者JK羅琳保持親密的關係。
但23年過去,發生了很多事,我們可能無法看到他們和“親媽”再合體了。
2020年,JK羅琳因爲關於跨性別者的言論,被全網攻擊抵制。言論本身其實也沒什麼,只是不符合當時國外的各種正確。
但艾瑪、丹尼爾和魯伯特,這三位因羅琳受益最大的演員,這時卻倒戈相向。
他們都在社交媒體表明瞭自己的與羅琳完全相反的立場,同時急於跟她做出切割,在公開場合表示跟她劃清界限,以保證自己不受牽連。
三位演員的言論,引起軒然大波,不少網友罵他們是“白眼狼”。
反倒是片中的反派,飾演馬爾福的演員湯姆·費爾頓,飾演伏地魔的拉爾夫·費因斯公開在採訪中支持羅琳,也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的參差。
這樣的狀況讓羅琳很是傷心,她明確表示自己不會原諒艾瑪和丹尼爾;艾瑪也表示,只有在羅琳不參與的前提下,她纔會出演新的《哈利波特》劇目。
這樣來看,我們可能無法看到三小隻與羅琳和解了,更沒有可能看到他們再合體出演《哈利波特》相關的作品了。
陪伴23年,卻鬧成這樣,實在讓人唏噓。
我們也只能藉着重映,來回憶當時的那些美好了。
03、頻繁重映,究竟爲何?
除了哈利波特這八部,今年以來重映的電影,已經有多達12部。
不是每一部重映的電影都能像哈利·波特這樣賺錢,但這兩年,重映卻成了院線的主旋律。
番茄君看來,重映基本上分兩類。
一類是情懷大片。
它們或沒有在國內上映過,或已經上映過,經過3D重製或4K修復後,以一種更好的姿態出現在大衆面前。
比如《侏羅紀公園》時隔20年的3D版,以及1998年《泰坦尼克號》的3D版,後者甚至拿下了9.46億票房。
第二類,是那些明顯帶着商業目的影片。
比如:《沙丘2》上映前的《沙丘1》重映,《白蛇:浮生》上映前的《白蛇:緣起》重映,以及《流浪地球》《星際穿越》《阿凡達》等等。
甚至今年,《你的名字》在暑期檔重映,還斬獲了1.35億票房,足見院線新片的疲軟和無力。
但有機會讓大家去影院再看一眼童年美好的回憶,或許也是重映這種舉措,在當下市場上的積極意義。
而作爲影迷,我們當然希望並期待着有更多的優質大片上映。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