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大巨蛋看球好享受 但細糠吃慣怎吞粗糧?

球迷期待多年的大巨蛋終於正式啓用,票價雖然較高,但從邀請賽到中職熱身賽都是滿滿人潮,票房拉出長紅。 記者許正宏/攝影

臺北大巨蛋魅力實在無法擋,從去年亞錦賽到今年讀賣巨人交流賽再到中職官辦熱身賽,票房都開出紅盤,大巨蛋熱潮預計還會在中職例行賽延燒好一陣子。

今年中職6隊在大巨蛋總共安排33場例行賽,若中信兄弟把季末2場洲際主場賽事「喬」到大巨蛋,作爲周思齊的引退賽,即增至35場,票價拉高又多半排在假日檔期,加上官大元、周思齊、潘威倫引退題材發酵,還有大巨蛋魅力效應,以及對戰組合多數有人氣球隊兄弟加持,我們就算35場好了,這35場粗估至少可以帶進至少5億的票房收入。

搶搭大巨蛋熱潮順風車,周思齊等名將的引退賽也將特地在此舉辦! 記者餘承翰/攝影

5億到底有多驚人?去年中職5隊例行賽票房總收入還不到5億,等於35場抵300場,時間軸拉回到2008年,也就是上次中職一軍6隊規模時期,當時全聯盟例行賽票房總收入還不到8000萬,該季共打298場,換句話說,今年中職在大巨蛋平均打7場,就超過2008年一整季票房收入,等於1場抵42場。

各隊在大巨蛋的相關費用,包括場租、進退場、票房抽成、廣告抽成、水電網路費、螢幕和LED幕租用,林林總總加起來,單場要付出幾百萬元,不過票房收入扣掉這些開支絕對有賺頭,各隊絕對經過精打細算才安排主場賽事,就是不願錯過這一波「大巨蛋財」。

可以預期的是,今年球季大巨蛋35場票房收入,就能超過其他325場,隨着球迷涌入大巨蛋,看球視野與感官享受大大升級,其他球場的硬體設施和附加價值就顯得更重要了,各隊在大巨蛋以外的主場經營,挑戰只會更加艱鉅。吃習慣了細糠,再吃粗糧恐怕就會難以下嚥。

球迷一旦享受了大巨蛋這樣優質的軟硬體環境之後,恐怕在其他球場看球就會感覺不太習慣。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持平而論,各隊主場包括味全龍天母球場,富邦悍將的新莊球場,樂天桃猿的桃園球場,中信兄弟的洲際球場,統一獅的臺南球場,臺鋼雄鷹的澄清湖球場,都只能算是社區型球場,與美日韓職棒的球場相比都有很大一段差距,即使這幾個月桃園、洲際、澄清湖各投入逾億元經費整修,整體升級效果都相當有限。

大巨蛋所產生的磁吸效應,首當其衝就是南部兩支職棒球隊,媒體勢必聚焦大臺北地區,臺南球場交通便利但硬體設施老舊,這幾年統一獅在臺南和各球隊主場相比,票房始終敬陪末座,即使明年可望移至亞太棒球訓練中心主球場作爲主場,但交通不便,平日票房恐不樂觀,澄清湖球場並沒有職棒球隊認養,交通不算便利,周邊充斥嫌惡設施,球場經過多次大整修也沒有太大不同,以高雄爲大本營的臺鋼雄鷹在地經營其實非常辛苦。

前面提到,大巨蛋的誕生讓國內球迷看球視野升級,往後勢必會用更高標來看待各地球場,好比說今年在大巨蛋有35場比賽,球迷當然會考量,與其到天母、新莊或桃園日曬雨淋,球場硬體設施也沒多好,不如到大巨蛋吹冷氣看球,多舒服啊,今年北部這幾個主場票房和球迷是否會被大巨蛋吸走,絕對值得關注。

臺南亞太棒球訓練中心雖然是即將啓用的全新球場,但交通非常不便,而且也不會有冷氣可吹。 圖/臺南市工務局提供

臺灣一直缺乏一座真正「職業等級的球場」,好比說近年落成啓用的韓職三星獅新大邱球場和NC恐龍的新馬山球場,就被評價不輸大聯盟球場,這都是透過中央、地方政府和球團共同出資,依照球團需求打造真正職業等級的球場,才能吸引更多球迷入場。

過去中職票房收入和進場人數一直都有天花板,就連總冠軍賽兩萬人球場都很難滿座,大巨蛋的誕生讓外界看到,原來臺灣球迷口袋這麼深,只是願不願意掏錢購買體驗和享受,我們現階段沒辦法像韓職這樣,由中央、地方政府和球團共同出資,打造一座很棒的職棒球場,各隊即使再怎麼花心思經營,其實成效終究有其極限,我們不用再蓋另一座大巨蛋,但需要幾座極具特色且接近大聯盟水準的球場,南韓做到了,那臺灣呢?

最後要強調的是,大巨蛋紅利和效應,未來終究有絢爛歸於平淡的一天,假設明年各隊在大巨蛋至少排60場主場賽事,票房肯定會遭稀釋,迴歸本質,中職還是要不斷提升選手的技術水準和職業意識,讓球賽更精彩,並好好經營主場,纔是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