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山》國民黨潛在支持者浮現

圖爲國民黨黨主席洪秀柱(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主席選舉即將展開,黨的改造任務也已擺在眼前。在不同的路線選擇中,存在着對兩岸發展及全球化趨勢的不同理解,導致基本政綱政策的分歧。其中主要有三條不同的發展路線。

路線一,主張國民黨必須正視孫中山創黨建國的理想,堅持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民生均富與國家統一。在一中憲法的前提下與大陸交往,堅持臺灣人民的自主與尊嚴,推動兩岸和平協議。換言之,不但要堅持「中國國民黨」的老招牌,還要積極加入大陸主導的東亞經濟發展大潮,以改善臺澎金馬的民生經濟和社會發展。

路線二,強調臺灣優先和深耕本土,放棄國民黨的「中國」招牌,也不再提孫中山的思想遺緒;並且追隨民進黨的本土路線,堅持臺灣主義,同時與中國大陸保持適當距離。在兩岸議題上,既不走臺獨,也拒絕統一,而且主張長期維持現狀不變。對於大陸主導的全球化發展,不會拒絕但也不過度依賴,並積極強化對美、日關係,走自主多元的外交路線。

路線三,強調必須走出一條新路,充分掌握臺灣的地緣條件、人力資源與科技創新,運用兩岸連結與國際脈絡的優勢,發展成爲「東亞的芬蘭」。所謂芬蘭經驗,是指在兩大陣營之間扮演着潤滑劑與橄欖枝的角色,同時運用臺灣與大陸血濃於水、同文同種的利基,積極強化年輕一代的文化素養與科技訓練,提高經濟產值,爭取發展新契機。

上述這三種不同發展方向,也與國民黨的羣衆基礎密切相關。過去國民黨的主要羣衆有四:一、軍公教人員;二、地方派系及草根人物;三、中產階層、臺商與專技人員;四、外省族羣、陸配、華僑及其家屬。其中,對於第二類成員,路線二本土化最具吸引力;但對其他成員而言,路線一與路線三,以及兩者的綜合體,纔是最愛。

上述的支持羣衆在上次總統選舉中已大幅度流失,尤以第二類最爲嚴重。另一方面,在民進黨全面執政後,由於積極推動價值解構和文化重建,政策實施不得民心,加之兩岸關係立即冷凍,執政蜜月期已提前結束。原先曾對新政府寄以厚望者開始動搖,國民黨的潛在支持者業已浮現。

其中包括:一、尋求就業機會與發展契機而灰心、挫敗的青年人。二、過去偏綠的臺商和參與全球化運作的中產、知識階層。三、對川普反全球化、企圖顛覆兩岸和平秩序深感不滿的人。四、對新政府失望的勞工及草根民衆。

對於這些人而言,國民黨如何能從路線三之中,提出具體可行的主張,運用兩岸連結管道,結合國際新脈絡,開拓新生的契機,實至關重要。

簡言之,國民黨未來必須在美國退出TPP,川普樹立反移民的新長城,而中國大陸逐漸主導G20和金磚五國的新情勢下,提出一套積極務實的兩岸和平及創新發展新論述,同時不卑不亢、堅持自主與尊嚴,面對已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這正是國民黨的重生與挑戰,同時也是臺灣生存與發展的時代性課題。

(作者爲國立金門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