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金融監管局:嚴禁向“緊急聯繫人”等無關第三方催收

中新經緯7月16日電 16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寧波監管局(下稱“寧波金融監管局”)在答覆當地人大代表關於加大金融“反催收聯盟”治理力度的建議中提到,嚴禁向“緊急聯繫人”等無關第三方進行催收。

寧波金融監管局表示,當前,“反催收聯盟”這類黑色產業鏈日益猖獗,並逐步呈現出運作模式“產業化”、宣傳方式“網絡化”、蔓延態勢“擴散化”等特徵,已給社會造成較大風險隱患,包括影響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擾亂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會秩序,更對廣大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嚴厲打擊金融“反催收聯盟”這類黑色產業鏈迫在眉睫,且已經引起監管、公安、徵信機構、行業協會等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通過多方聯動、綜合施策,進一步完善了工作機制和制度規範,切實提高了治理打擊的覆蓋面和精準度。

談及相關工作開展情況,寧波金融監管局談及九方面。

一是健全內控管理體系,厚植行業合規文化。

推動金融機構穩健審慎經營。2023年,寧波金融監管局組織轄內金融機構開展“內控合規管理建設年”活動,着力補齊內控合規機制短板,聚焦重塑優化企業准入、貸後管理等業務流程,加強重點領域問題整改整治,緊抓關鍵崗位人員教育管理,開展多樣化合規文化宣導等,引領金融機構構建自覺守法、審慎經營新生態。深化違規從業人員管理。寧波金融監管局指導銀行業協會加強銀行從業人員信息管理系統運用,以違規處罰、流動信息爲抓手開展風險分析;常態化組織銀行機構開展合規考試,通過走訪調研、召開座談會等加強督導,防止“帶病流動”。培育行業文化軟實力。大力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寧波金融監管局開展寧波銀行業保險業“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建設年”活動,加強金融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和案件警示教育,深入踐行“五要五不”要求,提升金融機構規矩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正確的經營觀、業績觀和風險觀。

二是科技賦能風險防控,深入推進源頭治理。

互聯網金融平臺作爲金融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平臺本身風險控制能力直接影響到金融市場的穩定。爲了從源頭上降低惡意借款的概率,寧波市委金融辦進一步強化對轄內互聯網小貸公司的監管,督促其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提高風險識別和評估的精準度。同時,在准入階段加強對借款人的信用評估和資質審覈,確保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降低惡意借款的風險。目前,寧波市P2P網貸機構已全部出清,轄內互聯網小貸公司僅有2家。

三是堅持以人民爲中心,暢通羣衆維權渠道。

加強12378金融消費者維權熱線建設。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不斷優化12378功能,通過“一鍵呼轉”等措施,及時將消費者訴求轉交金融機構處理。開發金融消費者保護服務平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啓動金融消費者保護服務平臺建設,消費者通過微信小程序即可反映其遇到的問題,進一步暢通羣衆投訴渠道。加強部門協同。寧波金融監管局督促金融機構快速處理12345政務服務熱線轉辦的事項,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推進糾紛多元化解。寧波金融監管局依託寧波市銀行保險行業人民調解委員會,發揮人民調解力量,聯合法院等部門通過“共享法庭”“浙江解紛碼”等數字平臺,探索訴調對接化解模式。

四是深化金融政策宣教,長效推動警示教育。

開展專項性集中宣教活動。寧波金融監管局聯合人民銀行、證監局定期組織金融機構開展“3·15”宣傳週、9月宣傳月等專項宣教活動,向金融消費者普及金融知識,倡導理性消費、價值投資觀念,警惕非法“代理維權”“徵信修復”等陷阱,提升消費者依法維權能力。2023年開展各類宣教1.28萬次,觸及消費者超1.5億人次。強化消費者風險防範意識。寧波金融監管局充分利用《寧波晚報》和“甬派”APP的《寧波金融一點通》專欄,積極發佈風險提示,引導消費者樹立科學健康消費理念,提高風險意識和防範能力。2023年發佈《警惕“代理協商還款”,遠離非法代理》《個人不良徵信記錄真的可以“洗白”嗎?》等風險提示435條。推進建立相關覈查機制。寧波金融監管局指導行業協會建立電話營銷人員雙向覈查及第三方合作機構查詢平臺,在微信公衆號上設立覈查渠道,進一步規範電話營銷及第三方合作機構行爲,切實保障金融消費者知情權。

五是統一行業識別標準,切實加強投訴管理。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印發的《銀行業異常投訴識別指引(試行)》,寧波金融監管局指導行業協會建立異常投訴識別機制,進一步明確異常投訴的常見類型,如存在涉嫌違法犯罪、擾亂公共秩序、信訪秩序等情形,並統一標準尺度,組建異常投訴案件審覈工作組和評審專家委員會,對轄內金融機構上報的異常投訴申請開展審覈工作,推動形成一致的處理方案。

六是打擊“徵信修復”亂象,完善徵信服務體系。

深入開展專項治理。中國人民銀行寧波市分行累計對300餘家註冊名稱或經營範圍帶有“徵信”等字樣的問題企業進行清理,禁止以貸款、信用卡等不良徵信“鏟單”名目牟利;重點關注“徵信修復”“洗白”等虛假廣告和虛假宣傳,加強問題線索發現。廣泛開展徵信宣傳。充分利用銀行網點、公交車站、地鐵站點、市中心廣告大屏以及在線直播、短視頻等,線上線下聯動宣傳徵信知識,並組織志願者走進社區、園區、景區、廣場、村鎮等開展徵信宣傳活動。切實加強源頭治理。中國人民銀行寧波市分行加強對徵信系統接入金融機構徵信異議處理和投訴處理工作的管理,2024年3月組織全市金融機構開展了徵信異議和投訴處理工作自查,堅決防範反催收等黑色產業有機可乘。

七是強化制度剛性約束,合力加大監管力度。

有效執行制度規範。寧波金融監管局印發《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外部合作風險管理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業務風險管理的通知》,指導行業協會出臺《寧波市銀行業金融機構信用卡業務自律公約(試行)》等自律性文件,不斷規範銀行外包催收行爲,明確催收過程全程錄音,上門催收保留影像資料,嚴禁採用故意傷害、非法拘禁、侮辱、恐嚇、威脅、騷擾等方式進行暴力催收,嚴禁向“緊急聯繫人”等無關第三方進行催收,嚴禁向債務人以外的其他人員透露債務人個人信息。加強重點領域整改整治。寧波金融監管局加大對信用卡委外催收、不法貸款中介亂象的整治力度,進一步規範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機構業務合作。發佈風險提示。近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警惕涉金融領域“代理維權”風險的提示》,明確“代理維權”亂象的主要表現及可能給消費者帶來的風險,並提示金融消費者理性選擇適當產品和服務,勿受“更高收益”“全額退保”等誘惑;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可輕信不法分子虛假承諾;注重保護個人信息及財產安全,避免個人信息被非法利用、泄露或買賣等。2022年,原銀保監局聯合相關單位向社會發布了《關於防範代理投訴舉報風險維護良好金融秩序的通告》。

八是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切實提高民生保障。

圍繞小微企業“短、小、頻、急”金融需求,寧波金融監管局指導轄內金融機構創新打造90餘款數字普惠金融產品,推出20多款信用類或保證保險類貸款,全市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超過6500億元,比普惠金融改革前增加了3倍多。同時,寧波金融監管局創新推出“大數據+名單制”管理機制,建立“專精特新”企業無貸戶、首保戶、無還本續貸、信用互認等4項名單,並要求金融機構對符合條件的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檔立卡和授信全覆蓋。

九是深化案件分析研究,加強警情線索追蹤。

專題研究“反催收”類犯罪特徵。2023年下半年,寧波市公安局組織相關專業隊伍通過案例分析和經驗交流,對“反催收”類犯罪的定義、特徵、危害、預防和打擊方法有了新的認識,並針對該類違法犯罪行爲發佈預警,預警信息被省公安廳採用。持續關注“反催收”類警情線索。寧波市公安局運用公安大數據手段,對“反催收”警情線索展開監控與追蹤,並與美團、樂信等公司建立信息共享與協作機制,及時發現、打擊不法行爲。

寧波金融監管局表示,打擊治理金融“反催收聯盟”黑色產業鏈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相關單位將進一步堅持黨建引領,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推動加強對金融“反催收聯盟”亂象的治理整頓,爲推動寧波奮力打造“重要窗口”、走在“高質量發展前列”保駕護航。

一是建立黑名單庫,實現信息互聯共享。寧波市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務平臺作爲地方徵信平臺,已與市發改委主管的寧波市信用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實現數據共享,下步,將相關黑名單推送至寧波市信用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藉助普惠平臺與金融機構互聯互通的優勢,實現信息共享,供金融機構開展業務時甄別使用。

二是緊盯整治重點,規範催收業務管理。進一步要求金融機構規範催收機構的准入標準和程序,嚴格開展准入前評估,綜合考慮其經營管理、風控能力、業務合規和金融機構聲譽等多方面因素,審慎確定催收機構名單,不得准入不具備業務資質的合作機構,不得與涉黑涉惡主體合作。

三是壓實主體責任,推動糾紛多元化解。堅持預防在先、調解優先、運用法治、就地解決,建立本轄區金融機構處理投訴、行業組織開展調解、監管部門指導督促、與法院訴調對接“四位一體”的多元化解機制,壓實金融機構主體責任,加強對消費者投訴糾紛事項的督辦,提高反映事項的辦結率。

四是踐行徵信爲民,營造良好信用環境。深入踐行“徵信爲民”理念,堅決打擊以“徵信修復”等名義擾亂市場秩序的企業和行爲,引導社會公衆樹立信用意識,主動抵制“徵信修復”亂象。同時,將按不同類型抽取部分徵信接入金融機構開展現場覈查,從源頭上防範“徵信修復”亂象發生,不斷助力完善良好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五是加大懲治力度,聯防聯治社會亂象。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和協作機制,將金融消費者反映強烈的軟暴力催收、惡意索賠、負面輿情敲詐、網絡套路貸、非法經營等行爲作爲懲治重點,及時交流和分享違法犯罪警情案件的情況和線索,對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尋釁滋事、敲詐勒索或詐騙等行爲,公安機關將依法嚴厲打擊。同時,通過案例分析、預防指南、法律法規解讀等多種形式面向公衆開展宣教,並鼓勵受害者積極舉報。(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