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芬芳:“新農人”逐夢鄉村振興路
三月的長嶺崗村,金黃的油菜花海映襯着青翠的山丘和屋舍,繪成一幅美麗的鄉村油畫。
剛參加完全國兩會返回湖南張家界的全國人大代表寧芬芳,從人民大會堂直奔春耕一線。這位慈利縣長嶺崗村黨支部書記、慈利縣芬芳種養專業合作社法人,一手帶着寫滿了兩會心得的筆記本,一手調試着智能育秧設備,在機械轟鳴中鋪展鄉村振興新圖景——要讓每粒種子都浸潤科技基因,讓每塊土地都聽見黨的聲音。
科技賦能春耕:5個人幹出30人的活
3月19日,在張家界市慈利縣甘堰土家族鄉長嶺崗村,金黃的油菜花海旁,智慧育秧大棚內水霧氤氳,村黨支部書記、慈利縣芬芳種養專業合作社法人寧芬芳正俯身查看秧苗長勢。棚內溫度計顯示21℃,溫度適宜,秧苗青翠欲滴。
“這批秧苗 剛從流水線下來,36小時就出芽了!”迎着從大棚頂灑下來的細雨,她笑着向記者介紹,自去年底合作社斥資百萬元購置這套先進的育秧流水線和大棚設備後,徹底改變了傳統農耕模式。
“過去10多人一天只能育秧500斤,現在5個人輕鬆搞定3000斤!”寧芬芳掰着手指算賬,“省人力、提效率,還能精準控溫控溼,秧苗成活率超95%。”
大棚外,無人機、收割機、烘乾機等“鐵牛”一字排開,見證着這個偏遠山村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興農”新質生產力的蛻變。
從門外漢到“土專家”:荒地裡種出“金疙瘩”
寧芬芳的故事,始於一句家訓。2016年,在外打工的她回鄉探親,看到成片拋荒的田地,想起爺爺那句“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裡”,毅然辭職返鄉,成爲一名村幹部,不久開始流轉承包土地,當上了全職農民。
“當時村裡人說我‘瘋’了,90後姑娘當‘泥腿子’?”她回憶道。2021年,寧芬芳正式註冊慈利縣芬芳種養專業合作社,開始探索規模化種植。
爲了完成從種田“門外漢”到“專家”,寧芬芳的秘訣是“學”與“闖”。她拜師學藝,鑽研水稻種植。合作社起步之年,流轉土地400多畝、實現糧油總產量20萬公斤。隨後,又貸款購置農機,推動合作社機械化;截至2025年,合作社流轉土地1100餘畝,種植水稻、油菜,帶動300多名留守婦女和老人就業,人均年增收4000元!
履職答卷:讓“廟堂策”對接“泥土香”
從拋荒地裡“種”出千畝良田,把鄉親心聲“播”進人民大會堂,作爲全國人大代表,寧芬芳的履職日記寫滿“泥土味”。
2025年兩會後,她的行程表密集如農時:3月12日晚,開完全國兩會回來的她抵張家界,次日上午到市委禮堂宣講;在搞好春耕生產的同時,18日上午在村裡開“田埂座談會”,下午縣裡開講。19日又到鄉里分享兩會精神……
“用方言講政策,鄉親們才聽得進!”她手持筆記本,在油菜花田、在百姓家裡解讀“糧食安全”“鄉村振興”,引得村民連連點頭。
她的建議同樣“接地氣”。2024年提議“南方農用大棚納入農保”,很快農業農村部便來電反饋試點進展;2025年聚焦民生實際,提出了《關於加大對優質耕地保護的建議》《關於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建議》《關於提高湖南省澧水流域防洪能力的建議》等,將鄉親的急難愁盼直通北京。她說:“人大代表就是要把‘天線’接上‘地氣’!”
“芬芳”不息:90後代表的樸實情懷
寧芬芳的視野不止於農田。她調研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建議“巡迴審判進鄉村”,用案例警示污染行爲;參觀荷花種植基地,謀劃“農業+旅遊”新業態,計劃打造集生態觀光、種養體驗於一體的鄉村遊目的地。
如今的長嶺崗村,隨着油菜花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合作社也搭上“文旅快車”,遊客既能賞油菜花海,還能體驗無人機播種、收割機秋收,“農業新質生產力”成了獨特風景線。
“農村不是退路,而是出路!”寧芬芳的微信簽名道出初心。從“湘女新農人”到“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範”,榮譽等身的她最珍視的還是“農民”身份。女兒曾問:“媽媽爲啥不當醫生和警察?”如今卻驕傲:“我媽種地能種到北京去!”
“人大代表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責任和使命。”站在育秧大棚前,寧芬芳望向遠方:“我們要做新時代的‘麥田守望者’!”
和煦的朝陽下,她的身後,是土家織錦般鋪展的春天。(曾甲長 庹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