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講心不講金,包紅包主打量力而行

春節期間,關於壓歲錢的討論不斷升溫。不少網友感嘆"包完紅包,年終獎沒了",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年輕人在給不斷內卷的紅包"降溫"。

比如熱衷"派利是"的廣東,紅包金額一般是10元或20元,50元就算"鉅款";廣西河池全村小孩挨家挨戶給大人拜年,大人提前準備好2元"利是",孩子一句"給您拜年了"大人遞上"利是",賓主皆歡;還有一些同輩兄弟姐妹們提前約定好,只給孩子發小額紅包,統一50塊錢,圖個熱鬧喜慶就好。

"紅包界"吹進的這股"絕不內卷,只圖喜慶"的新風廣受好評,是因爲它守護了壓歲錢的本義和美好初衷,讓壓歲紅包迴歸了"應有之義"。近些年來金額不斷攀升的壓歲錢,成爲了很多人的新春負擔。

"200元拿不出手、最低600元、動輒上千",一些地方"不成文的規矩",讓發紅包變成了一場攀比大賽。明明大家都苦不堪言,卻鮮有人站出來"打破規則",年復一年,形成困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發紅包甚至成爲了一道絞盡腦汁也算不好的數學題。杭州一位寶媽過年期間就曾發視頻向網友請教:親戚給她兒子包了1000元紅包,但親戚家有四個孩子,該怎麼回禮呢?

作爲傳統年俗之一,壓歲錢是親情的流淌溫暖的傳遞,也是年味的見證民俗文化的傳承。過年時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寓意"壓住邪祟,護佑平安",表達的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和期許;一些晚輩"反向"給長輩壓歲錢,一來是給長輩補貼一點家用,二來也包含着晚輩對長輩的感恩和孝心。不論從哪個意義上講,壓歲紅包指向的都是"送個祝福討個吉利表個心意"。

偏離初衷不斷飆升的壓歲錢,不僅"壓"出了經濟負擔,也容易催生"紅包越大越有面子"的錯誤觀念,同時不利於形成親密互動的人際關係。從筆者的觀察和經驗來看,紅包大小並不能決定年味濃淡。比如提倡"祝福講心不講金"的廣東,雖然"利是"不多,但他們"見人就派",盡顯新春喜慶氛圍;再比如自家兄弟姐妹提前約定包小紅包,"大人省心孩子開心"的同時,也彰顯出親密平等、其樂融融的家族關係。

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地發紅包,越來越成爲人們的共識,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做出改變。一些人創新性地選擇用文創產品等禮物來代替紅包,配上一些祝福的寄語,心意不減新意更濃,孩子們反而更容易形成話題和共鳴。這也啓示我們,不讓壓歲錢變成壓力和負擔,每一個人都可以主動而爲。

祝福講心不講金,量力而行包紅包,這不僅是對壓歲錢美好寓意的守護,也是人際關係親近的體現和要求,還會讓春節這個傳統節日更加溫馨和輕鬆。

上游新聞評論員 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