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亞:最晚被解密的兩彈元勳 ,一生低調,屢次拒絕宣傳
錢學森是我國兩彈一星元勳,更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被稱爲中國航天之父,他的名字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
但鮮有人知的是,在上世紀70年代,錢學森登上紐約時報時,還有一個名字和他一起登報,但那個人卻因爲過於低調而被稱爲錢學森身後的人。
他就是當初組織號召留學生回國,並將一生投身到核武器研究的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
名師教導,投身物理學
1924年12月25日,朱光亞在湖北宜昌出生,由於父親供職於一家法國企業,朱光亞在很小的時候就接受到了在當時更爲先進的西方教育。
高中時,朱光亞和兩個哥哥由於時代原因被迫搬到了四川,並且開始不斷轉學,在先後經歷了合川崇敬中學和江北清華中學之後,朱光亞在重慶南開中學安定了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朱光亞正巧趕上剛剛大學畢業的魏榮爵院士在此任教。
在這位傑出的物理學家的教導下,朱光亞對於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畢業後,朱光亞考入了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
不得不說,在師資方面,朱光亞的運氣可謂是十分好,在經歷了魏榮爵院士的教導後,升入大學的他又遇到了剛剛從美國回來的趙廣增教授。
要知道,當時美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遠超中國,而一位剛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優秀教師就代表着更加先進的知識儲備,這是朱光亞第一次接觸到國外的“先進科學”。
大二那年,西南聯合大學來到重慶招收插班生,面對當時國內最好的大學,朱光亞不可謂不心動,不久後,在幾位南開校友的幫助下,朱光亞順利的報考進入了西南聯大。
在這裡,朱光亞先後受教於周培源、王竹溪、葉企蓀、吳有訓、朱物華、吳大猷等多位知名教授。
而這些人都是在中國科學史上熠熠發光的人物,其中的吳大猷教授更是被稱爲中國物理學之父。
在這些名師的悉心栽培下,大學時代的朱光亞建立了十分牢固的物理學基礎。
遠赴美國考察受挫,爲學核物理開啓留學生活
大學畢業後,渴望繼續深造的朱光亞選擇留校擔任助教,而當時正值中國抗戰勝利,蔣介石提出中國要有自己的原子彈。
於是在國民政府的安排下,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三位科學家被選中前往美國考察。
當時國民政府還提出每位科學家都需要帶兩名助手一同前往,吳大猷選擇了朱光亞還有同樣畢業於西南聯大的李政道。
對於當時的朱光亞來說,能跟隨吳大猷前往美國考察,可謂是他學術生涯中的一大幸事,而當時懷揣萬丈雄心的朱光亞不知道,美國之旅註定不像他想象中的那樣順遂。
面對千里迢迢趕到美國的中國考察團,美國毫不留情地表示不會向美國以外的任何國家開放原子彈研究技術。
面對態度堅決的美國政府,深知此行無望的考察團本準備詢問國內下一步打算,可誰知在他們抵達美國不久後,國內就陷入了內戰。
派他們出國的國民政府早已自顧不暇,無奈之下,這個本就是臨時組建的考察組就地解散了。
雖然考察組解散了,但朱光亞並沒有忘記自己來到美國的使命,不甘心就此回國的他毅然進入了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生學院,開始學習對他來說並不熟悉的核物理學。
第一嗓,引領中國留學生歸國熱潮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內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處於人才稀缺的尷尬時期,面對這樣百業待舉的場面,國家開始極力號召在外留學的留學生們回國參與新中國建設。
可這畢竟是一份跨越了大洋的遙遠呼喚,再加上當時信息傳播困難,最初這份號召收效甚微,但幸好,不久後朱光亞收到了這份來自祖國的呼喚。
1950年3月18日,朱光亞聯合51名中國留學生髮表了一封公開信。
在這封1600多字的公開信中,朱光亞使用了足足11個感嘆號,每一個感嘆號都敲在了中國留學生的心上。
而朱光亞那藏在文字中的,對祖國崛起的火一樣的熱情更是燒到了許多留學生的心裡。
這封信在當時的中國留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本來心存猶疑的留學生在看到這封信後都果斷選擇了回國。
許多年後,李政道開玩笑說:“當初蔣介石派去美國的幾個人中,只有朱光亞是派對了。”
失去蘇聯援助,艱難的核試驗
公開信發出不久後,朱光亞通過轉道香港回到了北京。歸國後,朱光亞先是在北京大學物理系擔任副教授一職,後又被調任到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
1952年春天,朱光亞以英文翻譯的身份被派往朝鮮,參與板門店停戰談判,當時美國軍方利用核武器屢次威脅我國,這樣的場景使得朱光亞堅定了爲中國製造核武器的決心。
3年後,中央決策開始研製原子彈,朱光亞隨之被調回到了北大,參與原子能專業的組建,負擔起了培育中國第一代原子能人才的重任。
1957年,朱光亞被調任到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參與在蘇聯援建下開始的反應堆的建設和啓動工作。
在這個我國最早期的原子能研究大本營中,朱光亞領導設計了輕水零功率裝置,順利地邁出了中國核反應堆製造的第一步。
可好景不長,3年後,也就是在朱光亞被任命爲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不久後,由於中蘇關係突然惡化,蘇聯專家全部撤走,並帶走了許多重要設備,這給剛剛起步的原子彈研製工作造成了幾乎毀滅性地打擊。
而面對已經正式開始的原子彈研製工作,參考資料幾乎爲零的中國科學家只能硬着頭皮繼續研究。
當時幾乎沒有人看好他們,有的人甚至認爲失去了蘇聯的幫助,中國根本沒有辦法造出原子彈,但他人的質疑聲絲毫沒有影響到朱光亞等人的研究進度。
錢學森、鄧稼先、朱光亞在天安門城樓
1962年,第九研究所向領導人提出將在兩年內進行第一次核試驗,爲此,朱光亞親自編寫了我國核武器的兩個“綱領性文件”,這兩個文件對後來的原子彈研製工作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當時還有保密協議,所有參與原子彈研製的人員都不能向外透露工作內容,就連朱光亞的長子也是在原子彈爆炸後通過推測才猜出父親的職業。
左起:朱光亞和程開甲
第二嗓,驚天動地的東方巨響
1964年10月16日15時,就在大西北的戈壁灘上,一道強光迅速掠過,隨後伴隨着一聲巨響蘑菇雲騰空而起。
那顆後來被稱作“東方巨響”的原子彈在戈壁灘成功爆炸了,曾經在國際上由於科技不發達而顯得軟弱可欺的中國,在這一刻終於真正地站了起來。
當時面對騰空而起的蘑菇雲,全國上下舉國歡騰,而坐在撤離車輛上的朱光亞卻在此刻紅了眼,這個年近不惑的男人終於完成了他少年赴美時的夢想。
左起:錢學森、張愛萍、朱光亞
當晚的慶功會上,朱光亞酩酊大醉,而這據說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醉酒。
原子彈成功爆炸了,但核研究並未因此停止,很快,朱光亞又一次投入到了氫彈的研製工作中,在原子彈爆炸的兩年零八個月後,中國的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了。
在朱光亞等人的努力下,中國一舉超越美國和蘇聯,成爲了世界上從原子彈到氫彈研製速度最快的國家,而就在10年前,中國所掌握的核武器資料還幾乎爲零。
在此之後的幾十年中,朱光亞一直投身於核能源的研究中,1969年,朱光亞組織指揮了中國首次地下核試驗,取得了巨大成功,保障了核武器的快速可持續發展。
左起:王淦昌、聶榮臻、朱光亞在我國西部核試驗基地
受封兩彈一星元勳,屢次拒絕他人宣傳
隨後朱光亞在擔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副主任時,又組織並指導了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的籌建和研究開發等工作,1980年,朱光亞爲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也就是後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朱光亞被選聘爲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並擔任中國工程院院長一職,身爲第一任院長的他領導並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是中國工程院初創期當之無愧的功臣。
而這也是朱光亞第一次從幕後走到臺前。
在此之前,也有許多文章試圖寫下朱光亞的個人事蹟,可卻總是被他本人退回,就算是在“兩彈一星”元勳中,他的名字也是最後被解密的一個。
1999年9月18日,朱光亞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直到這時,這個爲國家科研事業奉獻了一生的名字才真正被國人熟知。
2001年,正值清華大學建校90週年,校方爲慶祝此盛事特地聯繫了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希望爲他們出一本傳記作爲重點圖書送給校友,23位科學家都欣然同意。
左起:李政道、朱光亞、黃祖洽、楊振寧、吳啓迪
他們有的是自撰,也有些由他人代筆,甚至有一位科學家寫了8萬多字,而朱光亞卻只寫了不到6000字。
在這短短的幾千字中,朱光亞客觀且詳盡地敘述了原子彈研製的發展史,說寫的是自傳,可全文卻沒有一個地方提到他自己。
多年來,朱光亞一直秉承着低調做人,嚴於律己的處事原則,面對媒體的採訪和誇耀,他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拒絕,推脫說以後再說。
1996年,朱光亞獲得何樑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的100萬港幣獎金時,立即決定要將獎金捐獻給中國工程基金,還千叮嚀萬囑咐地交代秘書不要宣傳此事,無論是對內對外都不要宣傳。
擇一事,終一生
這位32歲開始參與核武研究的科學家在自己的崗位上足足駐守了49年,用他的話說,他這一生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研究核武器。
81歲時,這位崢嶸半生的老人正式退休了,本以爲他能就此過上含飴弄孫的平穩生活,可惜天不遂人願,短短5年後,這位照亮了中國半世紀的科學家在病牀上與世長辭。
朱光亞用自己的一生照亮了中國的核武器事業,他被稱爲核武器研究的衆帥之帥,而他的兩嗓子點亮了中國的崛起之路。
在朱光亞離世那天,北京漫天飛雪,那是一顆巨星的隕落,也象徵着一個時代的走遠,歷史的巨輪從未不停歇,但後人會永遠銘記那些曾爲國家,爲人民付出過的偉大靈魂,他們魂歸蒼穹,卻也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