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市公有納骨塔位將滿 市府興建新堂將增4萬5000個

新竹市政府超前部署興建新堂,建置有4萬5000個塔位,希望滿足未來大新竹人的需求,建築設計還獲得「2019年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畫設計類金質獎。(市府提供/陳育賢新竹傳真)

新竹市政府超前部署興建新堂,建置有4萬5000個塔位,希望滿足未來大新竹人的需求,建築設計還獲得「2019年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畫設計類金質獎。(市府提供/陳育賢新竹傳真)

新竹市大坪頂永生園3座納骨堂分別於1990年代相繼啓用,納骨、灰塔位約有近12萬個,但隨着民衆火化入塔觀念漸爲風氣,目前塔位已快飽和,市府超前部署興建新堂,建置有4萬5000個塔位,希望滿足未來大新竹人的需求。

市府民政處表示,因應市民接受火化的觀念日益提高,火化入塔的需求愈來愈高,目前香山大坪頂的華藏堂、華嚴堂、通天堂3座納骨堂總容量18萬餘個。

民政處長倪冠勳表示,新竹市最早的納骨堂「客雅山靈骨塔」興建於1980年,當時只有1526個骨骸位,不過當年民衆採用撿骨入塔的意願並不高,因此使用率不高。

不過,1990年之後民衆接受火化後入塔的觀念與作法漸漸提高,骨灰位的需求大增,市府因此整修重新啓用廢棄不用的華藏堂,這座位於香山大坪頂的納骨塔經整修後,以骨灰位爲主,大約設置3725個箱位,暫時滿足新竹市往生市民的需求。

1997年再因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拓校需要校地,必須使用到第1公墓的墓地,爲了配合遷葬作業,撿骨入塔勢必要有足夠的納骨堂才能容納大量的骨骸罐及骨灰罐,因此兩校再出資興建華嚴堂與通天堂2座新式納骨堂。

倪冠勳指出,3座塔的骨灰箱位共有8萬6106個,目前剩餘塔位1萬6093個;骨骸箱位則有3萬1751個,剩餘3524個。

由於塔位所剩不多,市府去年超前部署,斥資2.8億元於大坪頂再興建1座新塔,總塔位計有4萬5000個,目前工程進度已過半,預計2021年底完工啓用。

新塔相當有設計特色,通風采光不陰森,由於新竹多風,外牆採斜切角設計,延續自然環境風格,設計還榮獲「2019年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畫設計類金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