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治沙造林有成 蒙古也來取經
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總工程師唐希明介紹騰格裡沙漠治沙成果,讓漫漫黃沙長出植被。圖/黃欣
寧夏中衛市近年文旅經濟的發展,背後實則源自治沙造林的成功。歷經多年研究與改良,當地專家找出「草方格」和植物相輔相成的防沙治沙方式,至今讓中衛市沙坡頭區的植被覆蓋率從1%提升到42%。不少沙漠國家前來取經,蒙古還因此提出種植10億棵樹的計劃。
沙坡頭區地處黃河與騰格裡沙漠交匯處,曾是大陸風沙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素有「治沙英雄」之稱的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總工程師唐希明說,他從小就在騰格裡沙漠邊上成長,從小過着一張口就吃沙、吃飯配沙的生活。1960年代,當地每年的沙塵暴天氣可達320天,沙塵嚴重時,「早上都推不開大門,全被沙子蓋住了,日子就是這麼苦」。
正因爲再也不想過這樣的苦日子,唐希明大學畢業後,就投入治沙的工作。當時已有前人研發出「草方格」辦法,將曬乾的稻草插入沙地裡,形成四邊都是1公尺的正方形草方格,防止沙子風吹而流動。之後還要在草方格里栽苗種草才能形成永久固沙屏障。唐希明說,中衛市境內的騰格裡沙漠看似表面乾旱,實則深層有水分,但由於流沙鬆散,用鐵鍬很難挖出深坑,樹苗難以吸收到深層水分,禁不住夏季高溫就會幹死。
唐希明先是研究出一種類似柺杖的工具,垂直對準草方格中央,將樹苗根部直接插入50公分深處的溼沙層,將植哉存活率提高了25%,勞動成本降低了50%。
之後他將工具升級爲類似電鑽概念的版本,植物存活率又提高了20%。另外,他還將草方格的編織由人工改爲機器,大大提高效率。透過固沙治沙的新技術、新模式,成功讓沙坡頭的植被覆蓋率從1%提高到42%,沙塵暴天氣從每年約320天降低到120天。
沙坡頭也因治沙有成,開始種植蘋果、葡萄等果樹,同時也爲發展文旅營造更好的環境,吸引中東等沙漠國家前來取經。唐希明拍胸脯保證,「沒有我治不了的沙」。同樣深受沙塵暴氣候危害的蒙古,對寧夏治沙經驗最感興趣。2022年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往蒙古訪問時,還表示願與蒙古積極開展防治荒漠化項目的合作,並支持蒙古「種植10億棵樹」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