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口腔衛生!一種常見細菌可能導致胃癌

胃癌是第3常見的癌症,它可能與口腔內常見的細菌有關。(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以往的醫學消息認爲,癌症是細胞突化癌變引起的,並不是病原體引發的。但是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有一些癌症確實與細菌有關。一種口腔內常見的鏈球菌通常不會對健康人體造成問題,但是如果雜摻各種因素,它就可能導致胃癌,所以請注意口腔衛生。

醫療訊息(MedicalxPress)報導,咽峽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頗爲常見,它與其他細菌一起經常存在於口腔、喉嚨、腸道和陰道。有時,它們過度增生可能會引起輕微感染,例如喉嚨痛和皮膚感染。這對健康人來說不算大問題,但是在臨牀上還是要小心,因爲免疫系統受損的患者,這種細菌可能導致更嚴重的感染。

發現胃癌發病細菌的南洋理工大學健康與生命科學沈祖堯教授(圖/南洋理工大學)

另一方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和香港中文大學(CUHK)共同領導的研究表明,咽峽炎鏈球菌與小鼠胃部感染有關,它會導致細胞持續損傷造成胃部發炎,這種情況會損害胃壁細胞,就有可能導致其中一些細胞逐漸轉變爲癌細胞。小鼠實驗還表明,這種細菌還會推快胃癌細胞的生長,在某些情況下,腫瘤的大小和重量會增加到一倍。

但研究人員也發現,它並不算難以治療,只要破壞細菌表面的一種蛋白質(細菌與胃壁細胞相互作用所需的蛋白質),就會降低癌化的機率。

這個發現增加了我們對於引發胃癌的細菌種類數量。胃癌與細胞有關的研究,歸功於兩名澳洲科學家:華倫(Robin Warren)和馬歇爾(Barry James Marshall),他們在1982年發現胃部深夜的幽門螺旋桿菌,並大膽判定它是引發胃潰瘍的元兇。這在當年不被科學界所相信,因爲普遍的醫學書籍都認爲,細胞無法生存在胃酸當中。爲了求證,馬歇爾以自己爲實驗,服下含有幽門螺旋桿菌試管,果然讓自己罹患胃潰瘍,這才使科學界正視他們的研究。爲了表彰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華倫與馬歇爾共同獲得2005年諾貝爾生醫獎。

回到原題目,南洋理工大學健康與生命科學的沈祖堯教授(Joseph Sung)說:「我們在小鼠身上的最新發現,揭示了另一種導致胃癌的病原體及其作用機制。這爲進一步的人類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有助於臨牀醫生更好地治療和預防,由細菌引起的胃癌。」

香港中文大學消化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於軍教授表示,研究人員下一步將要想方法治療咽峽炎鏈球菌,以減少胃發炎和癌症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確定與潰瘍有關,但胃潰瘍不一定就會罹患胃癌。據統計,只有 1% 至 3%的胃癌患者確定有幽門螺旋桿菌,這表明一定還有其他病原體。

研究團隊爲了證實咽峽炎鏈球菌的作用,沈教授與中文大學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人員在兩星期內用咽峽炎鏈球菌感染小鼠的胃,發現輕度至中度的胃發炎。這與在同一時間範圍內,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小鼠中觀察到的情況相似。

但是,當小鼠同時感染咽峽炎鏈球菌和幽門螺旋桿菌時,它們的慢性胃發炎情況會變的更明顯。而且感染後六個月,胃細胞數量激增,九個月後胃酸的酸度上升,12個月後,胃壁的許多細胞轉化爲異常的癌前細胞。

科學家觀察到,咽峽炎鏈球菌感染後具有「排它性」,也就是會破壞胃中其他益生菌(例如乳酸菌)的數量。這使得胃變得更脆弱。

沈教授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長期的咽峽炎鏈球菌感染會導致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相當的嚴重慢性胃炎。然後,兩種細菌要是同時感染,那麼它們協同作用將會更容易引發胃部發炎,最終導致胃癌。」

他補充說,檢測糞便中的咽峽炎鏈球菌數量,可能有助於評估健檢者是否有胃癌的風險。

由於咽峽炎鏈球菌常見於口腔中,這使得平時的吞嚥都可能使這種細菌進入胃中。因此,沈教授說,預防胃癌發生的潛在方法,可能是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