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誕辰120週年 兩岸親人緬懷

朱自清故居負責人韓豐(右)代表大陸親屬,致贈紀念物給朱自清在臺外甥周蓉生(左)。(本報系記者範揚光攝)

紀念朱自清誕辰120週年學術研討會21日舉行,舞者以優美的肢體語言詮釋揚州風情。(本報系記者範揚光攝)

朱自清嫡孫朱小濤(左)特地錄製影片向朱自清在臺外甥周蓉生(右)問候致意。(本報系記者範揚光攝)

朱自清的〈背影〉、〈匆匆〉幾乎是華人圈共同的記憶,今年適逢朱自清誕辰120週年,兩岸朱自清家族後人跨海續緣,在臺舉辦的紀念活動上,朱自清的外甥周蓉生便感念:「多虧舅舅堅持,我媽媽才能受教育,來到臺灣生活雖辛苦但也還能謀個教職。」

周蓉生是朱自清唯一的妹妹朱玉華之子,他表示自己9歲隨父母來臺,對舅舅朱自清其實沒什麼印象,去年參加兩岸文化交流活動走訪江蘇,偶爾提及自己的家世,現任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的朱小濤,即朱自清嫡孫當下便趕來相認,表叔姪同遊朱自清故居紀念館。21日在臺的朱自清120週年紀念活動,朱小濤臨時因身體狀況無法來臺,委託朱自清故居負責人韓豐代贈朱玉華於1979年寄給哥哥的家書。

一生清貧 全心投入教育

「母親那個年代,家庭環境也不允許,本來不讓她念書,但朱自清爭取一定要讓她念書,還一路帶着她到自己的任教地。」周蓉生追憶母親對朱自清這個哥哥的感念,也把母親珍藏多年視爲「傳家寶」的一件如意轉送給朱小濤。憶及去年走訪朱自清故居,周蓉生也感慨:「舅舅一生清貧,心力都用於教育,從沒有置產,房子是租的,後來當地政府才把他最後住的地方作爲紀念館。」

朱自清原籍浙江紹興,但童年至青少年階段的10年多都在揚州生活,並一直以揚州人自居,也寫過〈我是揚州人〉、〈論揚州〉等一系列揚州題材的文章,紀念會場重現揚州朱自清故居一隅,並提供長袍馬褂、圓框眼鏡供參觀者變裝自拍,展場內亦展示來自揚州文物館的圖片,包括朱自清手稿、戴過的圓框眼鏡、刻有「佩弦藏書」的朱自清印鑑等。

朱自清誕辰120週年紀念活動,由江蘇省文化交流協會、揚州市文化交流協會與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主辦,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指出,自己爲朱自清〈背影〉受感動,「年輕時候讀感受不深,但年紀愈大讀來感覺也愈深,總會讓人想到自己父親一生的艱辛。」

唱名篇舞精神 追憶文人

朱自清經典名篇不少,紀念會由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入圍團體VOX玩聲樂團新編阿卡貝拉版〈匆匆〉;揚州市曲藝研究所的劉芓君、趙鬆豔以彈詞唱出〈揚州小巷〉;揚州市歌舞劇院周紫薇、孫青根據文藝創作〈荷塘月色〉雙人舞,以多元形式追懷這位五四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