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善用統計數據來釐清真相 並解決問題

現實生活中,必須重視統計數據,妥善驗證,並運用邏輯與證據來認清事實,採取因應措施。不論是攸關民衆健康的防疫決策、見仁見智的公投議題,或是影響金融政策與企業經營的通膨數據(如消費者物價指數、躉售物價指數等)、或是有關個人究竟要打何種疫苗、以及投資理財的選擇,我們都需要參考統計數據來行事。此外,在充斥假新聞的網路世界中,不僅需要努力吸收資訊,尤其要設法認識並破除似是而非的謊言,並且要避免受情緒、政治立場、意識形態或文化偏見的影響,造成錯誤解讀。

如何系統性的蒐集或尋找符合科學的統計數據呢?一般而言,許多文獻、報章雜誌或媒體都持續的報導新知或新聞,我們所要做的是取得相關資料、分析體驗、查證,瞭解所看到統計數字的真正意義和前因後果,然後判斷真僞,決定取捨。針對特定議題,我們也可以自行Google、從網路上尋找或查證訊息,或者可以採行實地觀察查訪、親身體驗、進行專案作業研究、市場調查,或是與團隊或學術機構互動合作,運用社羣的羣體智慧來蒐集或找尋符合科學的統計數據和具體證據。

目前所面對的是巨量資訊和大數據的時代,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類更需要積極蒐集病毒感染資訊,並且快速運用統計數據來解決防疫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解讀並有效運用統計數據呢?美國經濟學家提姆·哈福特(Tim Hartford)建議:

.放慢步調,避免以直覺的情緒反應來接受或排斥統計數據。

.結合個人經驗(蟲之眼),和應用統計學視角(鳥之眼),設法觀察分析,想方設法來了解這些統計數據所代表的真實意義。

.設法瞭解背景來源,數據是否有所遺漏,有沒有盲點?

.統計數據所使用的演算法和大數據,是否公開透明,經得起檢驗?

.關注編制數據與說帖的統計學家或專家是否夠獨立,不受官方或上級脅迫而操控美化統計數字,甚至玩弄民粹主義作出誤導性的置入性行銷?

.仔細檢視統計圖表的真實意義,避免被眩麗誇大或刻意誤導的數字圖形外表所迷惑。

.保持開放的心態和足夠的好奇心來觀察、分析統計數據並提出合理的質疑。

生活在愈來複雜的環境裡,政府機構、企業或個人都需要依賴或蒐集更多統計數據,來擬定包括經濟和防疫在內的政府或企業策略,或是提供個人化的投資健康決策參考。但是值得提醒的是:我們所接收或自行取得的訊息或統計數據可能有誤、很可能不具代表性或被刻意操作,因而容易產生誤導,造成不良的反效果。

因此面對重大的議題或影響個人或企業的廣告或新聞報導時,設法消除情緒影響,將眼光放遠、放慢步調,想辦法分析並找出資料是否有所遣漏、是否有盲點、或甚至遭到發佈單位的刻意操控隱瞞(包括電腦數據的公開透明度),然後以謙虛開放的心態綜觀全局,進行全面性的驗證,讓真實的數據說話,理性接受事實,我們才能不受誤導,得以善用可靠的統計數據來認清真相,協助正確決策,順利解決大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