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躺平還是躺着賺? 看Nokia的轉型

昔日手機業霸主的Nokia,近年投入建置智財管理系統,靠着專利授權,獲取大量權利金收入,讓公司智慧財產發揮最大的價值。圖/美聯社

自從失去手機業霸主地位之後,似乎許多人都不太清楚Nokia現在在做什麼。在2021年的年報上,Nokia把主要客戶分成四大類:通訊服務供應商、企業、權利金與其他。其中,權利金的營收爲15億歐元,佔當年度總營收約6.8%。由於權利金收入在財務報表上面沒有成本,若以Nokia當年度整體獲利19.26億歐元計算,權利金佔整體獲利將近80%。

Nokia的權利金收入來自於專利授權(包含標準專利)、品牌授權與技術授權。不難看出,其中最重要的是來自專利授權,例如2017年Apple同意支付Nokia 20億美元專利授權費用。Nokia的專利授權對象除了手機業者以外,也逐漸拓展至其他產業,包含汽車與多媒體。以下筆者將分析這家公司爲何能夠華麗轉身。

第一招是擒賊擒王。提起專利侵權訴訟的是請求權利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2011年,Nokia選擇先向Apple宣戰,取得首勝之後便陸續揮刀指向其他手機業者,HTC、Blackberry、Samsung、Vivo、OPPO、Huawei最後都一一和解向Nokia支付權利金。同樣地,在2021年Nokia在德國對汽車大廠Daimler提起專利訴訟,也宣示了公司將專利授權瞄準了汽車產業。專利訴訟所費不貲,打贏一家小公司產生的影響有限,還不如一鼓作氣直指業界標竿,其餘的公司便可一舉拿下。

第二招是合縱連橫。2018年Nokia加入了專利池授權平臺Avanci,合作範圍包含2G、3G、4G標準專利,與其他專利權人之專利組成提供給IoT業者的一站式專利組合授權。2019年,Nokia與GE合作貨幣化其非核心專利,包含數據多工技術。2022年,Nokia又與Innventure合作共同進行數據中心高效能冷卻技術與專利的貨幣化。Nokia在手機通訊領域的專利佈局擁有早期開發者的優勢,但在其他技術領域未必是其強項,因此仍然需要與其他公司合作彌補其不足之處。

第三招是混水摸魚。在2022年,Nokia也與Qualcomm、NTT等48家通訊技術公司一起向Toyota、Honda與Nissan要求支付車用通訊元件之專利授權金。一家一家地談判要求權利金耗時耗力,透過打羣架的方式一方面壯大自己陣營的聲勢,也有機會快速地不戰而勝。

Nokia之所以能夠如此靈活自如地運用專利,一方面來自於其充分利用手機通訊早期開發者的優勢佈局衆多標準必要專利,使自有專利含金量極高。另外一方面其實是公司內部的專利組合管理髮揮了很大的效果。目前Nokia有效中與申請中共約60,000多件專利,涵蓋全球30幾個國家。

近幾年仍以每年2,000至3,000件專利申請的速度持續增加。如此龐大的專利數量需要從一開始就設定專利佈局的目標與策略,在申請過程中確保專利的品質,後續的貨幣化也要找出合適的專利與對應的授權對象與方式。爲此,Nokia積極延攬相關人才,投入大量資金建置智財管理系統,甚至針對智財管理取得ISO 9001認證,在在都顯示其對公司智財管理的重視。以上,都是讓Nokia這幾年來能夠「躺着賺」的底氣。

以筆者在專利行業超過十年的觀察,臺灣做爲科技之島,缺的不是技術,是長遠佈局的眼光。有些企業缺的不是專利,是有效的專利管理。要如何避免專利成爲沒有牙齒的老虎或是睡着的資產,企業主需要將智財管理列爲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讓公司的智慧財產發揮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