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人才流動 未必全然是壞

政大勞工研究所副教授張其恆。圖/蘇崇愷

2020年,正當全球飽受新冠肺炎肆虐,但臺灣疫情相對穩定時,幾位在美國科技業已取得非凡成就的臺裔青年,攜家帶眷回臺定居,例如八歲時移民美國的Youtube共同創辦人陳士駿。他也是臺灣爲留住海外人才推出「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專案後,首位拿到「就業金卡」的專業人士。

除了臺灣疫情穩定、讓小孩學中文等理由外,看好臺灣「有豐富的高素質技術人才,有機會成爲下一個矽谷」也是陳士駿選擇回臺創業原因。但回來之前,他也看見臺灣籌資不易的缺點,打算運用過去在矽谷的人脈,結合美臺兩邊優點,在臺灣成立一家「國際新創公司」。

陳士駿不是唯一一位回臺的青年,第二張就業金卡獲取人、被稱爲矽谷連續創業家的徐旭明,在2020年3月19日臺灣鎖國前一刻返抵國門。他們都只是鮭魚返鄉的縮影,根據駐舊金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科技組2020年底公佈的調查數據,21至50歲科技人士想要或有計劃返臺比例約在四成~五成之間。

回過頭看人才挖角問題,有些人擔心臺灣人才外流到大陸,但看看早期在美國發展,例如被譽爲臺灣科技教父的李國鼎、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等,都讓現今的美國和臺灣,矽谷和竹科之間緊密的連結在一起,不但對美國矽谷發展有幫助,對臺灣IT產業助益也很大。

這結論是人才的流動或許對兩邊都有幫助。傳統觀念是人才外流不利於國家,但從IT產業與臺美關係中可見互利,如果大陸加進來就變成三方互利。

臺灣有這麼大批人才過去在外地獲得發展機會,不但取得財富等成就,還累積了豐富的人脈資源,這些人學成歸國後,也會有機會帶動臺灣產業發展。也許現在看起來臺灣人才被挖角,可是說不定未來臺灣也會有機會讓他們回來,就像臺灣先前將疫情控制好的迴流潮一樣。

(政大勞工所副教授張其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