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才知大學擴招有多麼荒謬

時下,高校的擴招正如脫繮野馬從本科到碩博越演越烈!

儘管民衆大聲疾呼就業困難,學歷貶值,反對擴招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高層似乎置若罔聞,反而還認爲現在的力度不夠,擴招還有巨大空間。理由就是我們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高等教育上依然遙不可及。比如經常拿來衡量一國高等教育水平的指標“千人註冊研究生數”,我國現在只有2.4,而英美髮達國家,包括俄羅斯,都在10以上。所以不搞擴招大躍進,怎麼能超英趕美,世界第一呢?

躋身世界民族之林,站到世界舞臺中央,中華民族追求偉大復興的夢想從來就沒有停歇過。但在研究生的佔比上來較勁,這其中有多少科學道理可言?

其一,我國有14億人口,要真達到英美千分之十的佔比,那麼我們研究生的總數要在現在的基礎上至少要增4倍以上。去年我國研究生總數爲365萬,總量已居世界第二,增加4倍,那就是1460萬。照此高校每年還要擴招多少?這麼多的研究生畢業又怎麼找工作?

其二,人才的質量如何保證?姑且不說西方高等教育的歷史和機制比我們先進,就說經過二十餘年的擴招,高考錄取率已經在無限度地向100%接近,研究生再擴招,使本來在入口已經放寬的大學,在出口上又豁開了更大的口子。如此寬進寬出要談保證質量就是個笑話。海量的研究生招進來,就現在的師資隊伍、教學環境如何跟得上?大學只能墮落成爲注水的文憑工廠。就算我們在數量上與國際比肩了,但質量如何與人相提並論呢?碩博氾濫成災,這樣的大而不強甚至是自欺欺人又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呢?

高校到底爲何要擴招?追根溯源,二十多年前擴招的初衷,本身就不是爲了培養出更多高質量的大學生去超英趕美,世界稱雄。1998年底,經濟學家湯敏向中央提交了《關於啓動中國經濟有效途徑——擴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議書,提出了包括緩解就業壓力在內的五點擴招理由被中央採納。中央隨後制定了以“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爲目標的高校擴招計劃。從1999年6月開始,擴招在當年增幅達42%的基礎上,連年翻番,到今年在校畢業生已從2000年的95萬增加到1179萬的新高,且這種上千萬的規模還將持續十年之久。

我們不可否認把大學擴招作爲一項經濟手段,對於當時刺激消費,緩解企業下崗就業壓力所帶來的積極作用,但時至今日,擴招帶來的副作用不僅緩解不了就業壓力,還把過去建立起來的人才梯次教育機制和人盡其才的用人觀念完全摧毀,使更多的家庭和學子賠上了金錢和青春,寒窗苦讀,最終換來的只是一紙文憑和畢業即失業的窘境。

什麼叫人才?不在乎個人有多大的本事,關鍵是社會環境能夠人盡其才才叫人才。社會發展和進步將推動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和專業,所以從促進就業的角度看,人才的培養也應該是與社會分工相對應,高中低、多元化呈梯次結構。現在擴招把所有的學生都送進大學,再把更多的大學生都變成研究生,這種單一的勞動力供給模式,怎麼可能與社會日益多元化多層次的就業需求去對接呢?一方面,大學教育再全面和高端,哪怕讀到博士畢業,也不可能包攬社會百業360行所需要的學識和技能;另一方面,把搞學術研究的都逼到去送外賣跑滴滴,那不是人才浪費嗎?

所以,擴招從初衷由經濟端發起,到現在要靠數量去國際上取勝,其基本的邏輯在理論上本身就是荒謬的。如果現在還不剎車,不僅大學生就業的形勢,會因今年畢業的還沒有消化,明年畢業的又蜂擁而來,矛盾逐年疊加,一年比一年難。更要命的是高校淪爲文憑工廠,將極大地降低我國教育和人才質量,損害大學的國際聲譽和威望。同時,等人口的高峰期過後,如此衆多過剩的大學無人來上,又該何去何從呢?

救救孩子,救救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