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性別平等 母親節前夕35歲爸爸讓兒子從母姓

媽媽吳蕙如說,不管小孩從父姓或從母姓,他都是我們家的寶貝。(林雅惠攝)

23歲吳蕙如2017年生育一個兒子,在先生推動性別平等運動及建議下,將目前唯一獨生子從母姓吳,公公婆婆也給予支持,認爲不論是從父姓或從母姓,一樣是父母疼愛的寶貝及他們疼惜的孫子。

在母親節前夕,高市婦女新知協會公佈一項調查,指過去2年來向法院聲請子女改從母姓的175案例中,共有161件成功獲得法官判準,改姓成功率高達92%。

不過,該會也指出聲請改母姓的案件中,大多數是因爲父親失職或疏遠,法官判決以父親未盡責任爲主要理由。爲此,高雄新知邀請一對新手爸媽黃佳平、吳蕙如現身說法,分享他們讓兒子從母姓的「創意擇姓策略」,呼籲社會大衆拋開「父失職,才能從母姓」的前提偏見。

新手媽媽吳蕙如說,當初先生建議讓兒子從母姓,雙方溝通後決定從1至60當中各選30個數字,兒子幾分出生,就由選中該數字的人姓氏「勝出」,最後是她挑選的9選中,因此兒子跟她姓吳。

新手爸爸黃佳平說,身旁很多有孩子的朋友在知道他兒子從母姓後,表示也曾有想讓自己子女跟着媽媽姓的動機,但因長輩觀念仍停留在傳承父系血脈的傳統價值觀,因此作罷。

阿公黃肇新說,姓氏作爲父系家族傳承血脈的現況應該要打破,孫子是兩家族的寶貝,不應像傳統依姓氏有內外孫之區分。自己雖然是事後得知兒子媳婦用自己的方式爲孫子選擇姓氏,但他全力支持,希望未來其他年輕人若要讓子女從母姓時,阿公阿嬤不要成爲反對的主要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