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去面對 傳染病更頻繁發生的未來

新冠疫情的經歷讓人永生難忘,就像二次大戰改變我父母那一代對世界的認知,疫情也改變了我們看世界的角度。(示意圖/shutterstock)

新冠疫情的經歷讓人永生難忘,就像二次大戰改變我父母那一代對世界的認知,疫情也改變了我們看世界的角度。

發現新病原,原本不是什麼新鮮事。WHO指出,過去五十年來,科學家已鑑定出超過1,500種新病原,大多發跡於動物,後來才傳給人類。

古老的傳染病仍存在,就連大部分人都以爲是古代纔有的鼠疫,也仍未絕跡;WHO每年都接獲至少40起霍亂爆發的通報;在1976年和2018年間,伊波拉病毒共有24起地方爆發和一次地區性流行。如果把小型傳染病算進來,每年可能有200起以上的傳染病爆發。

當一個地方的疫病演變爲全球大流行,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打從開始研究傳染病以來,我就一直很擔心這個問題。尤其是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這類影響呼吸道的病毒,因爲傳播速度很快,也就特別危險。

然而,我們正迎來一個全球疫情發生率只會愈來愈高的時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都市化讓人類以愈來愈快的速度侵佔自然棲地,與動物的接觸變多,病害也更有機會從動物跳到人身上,在最近30次無預警的疫情大爆發中,有四分之三都牽涉到人類以外的動物;另一是國際旅行愈來愈頻繁,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每年國際入境人次高達14億,而1950年時只有2,500萬。

一般人很難想像疾病傳播有多迅速,大部分人都不曾遇過感染人數指數成長的例子。以伊波拉病毒病毒爲例,2014年春天,我開始收到蓋茲基金會公共衛生組寄來有關疫病爆發的電子郵件,透露了不祥之兆。首先是在幾內亞共和國東南部傳出伊波拉病毒的數個感染案例;同年7月,病毒出現在首都柯那克里(Conakry),並跨越國界,在鄰國包括賴比瑞亞和獅子山共和國在內的首都,也出現確診案例。後來病毒散播到包括美國在內的七個國家,超過11,000人因此喪命。

伊波拉病毒很可怕,會讓病患七孔流血,但由於這個疾病發作很快,而且會導致病患癱瘓,所以不會感染上千萬人。流感病毒與新冠病毒就不一樣了。

新冠疫情的經歷讓人永生難忘,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我父母那一代對世界的認知,新冠病毒也改變了我們看世界的角度。

變異株、突破性感染,更令人不安的是疫情會有好幾波,也就是確診數又突然大增。從歷史上的疫病流行就知道,疫情會一波接着一波來襲,但每回出現新一波疫情,我們總是措手不及。

全球疫情再起不是會不會發生,而是何時會發生。

如何終結疫病大流行的威脅?我深信創新的力量。創新不只是採用新技術或研發新疫苗,也可以是新做法、新政策、新方案。說到創新,新技術不等同於創新,更需考量安全與效用,尤其是醫療相關領域的創新。

我在這本書會深入說明如何掌握這兩大創新帶給個人、企業、政府的轉型契機。

(本文摘自《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天下雜誌)

【內容簡介】

被疫情改變的我們,應該如何掌握未來?這本書幫助你看清從臺灣到世界,在這場世紀之疫危機背後的轉變與契機。

爲什麼疫苗誠可貴,但解藥纔是終結疫情的關鍵?

爲什麼疫情大爆發時,便民快速的大量篩檢是上策?

爲什麼救災必須超前部署,保守行事會出大事?

爲什麼孩童的新冠感染率甚至比50歲以上成人還高?

爲什麼改善通風比噴酒精擦拭物品,更能預防新冠?

蓋茲用新視角解答你所擔心的問題,闡述與你息息相關的未來趨勢。

不只要防疫,更要對生存環境保持敏銳。

新冠疫情衝擊各行各業,造成許多人的生命與生計陷入雙重危機,但疫情造成的恐慌與挑戰,仍只有少部分被解決,絕大多數的問題都還沒有答案。

蓋茲結合全球頂尖專家的研發成果、非營利組織對抗致命疾病與傳染病數十年的經驗,以有理、有據的科學知識詮釋被政治口水簡化的重要資訊,揭露全球疫苗與藥物最新發展,並提出前瞻預測與分析,幫助讀者以全知視角,看見新冠疫情後,未來趨勢的全貌。

這是人類社會遭到極大破壞的時期,

也是迸發巨大改變讓未來變得更好的時期。

人們的命運相連,不論是個人、家庭、企業或政府,當疫情長浪來襲,經濟與關係變得更脆弱時,創新的思維與做事方式,以及善用安全有效的最新科技,永遠是對抗恐懼與處理危機最好的解方。

本書每章說明一個必要的防疫步驟,這些步驟加起來,就是終結大流行病威脅的整體計劃,這個計劃不只可避免壞事發生,更將加速衛生醫療、數位科技、元宇宙經濟走向長期成長。

在科技與疫情催化下,數位應用在許多領域都開始突飛猛進,當前工作場所的變革,只是各個領域變化的前兆,數位化終將以各種方式改變所有人的生活,每個人都必須重新思考以往的做事方法。

最好的防疫政策,也是個人最大轉型、各行業加速成長的契機;

個人、企業、政府,都需建立新能力,才能在未來生存與繁榮。

‧創新的防疫工具︰新技術不等於創新,新的診斷、治療與疫苗皆需考慮安全與效用。

‧即時的疾病監測︰部署由流行病、大數據、物流等跨領域專家組成的常設專家團隊。

‧完善的衛生體系︰醫療與公衛體系是阻止疫病演變爲大流行病的最前線。

‧加速數位大轉型︰具備數位能力,才能在疫後新局勢存活。

新技術不等於創新,世紀之疫開啓的各項創新,仍只有少數人能一窺全貌,蓋茲幫助你做對選擇與投資,成爲新冠疫情後的新贏家。

【作者簡介】

比爾‧蓋茲 Bill Gates

科技人、企業領袖和慈善家,1975 年與兒時玩伴保羅.艾倫(Paul Allen)共同創辦微軟(Microsoft),目前擔任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的共同會長,長達二十餘年都致力於全球衛生與發展的工作,包括預防疫病大流行、消滅疾病、水質問題、公共衛生、衛生保健等議題。

有暢銷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等著作。

《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