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3位副國級領導,8位省委書記,它迎來了百年校慶

作者|獨孤求饃出品|夾饃星球

即將到來的5月4日,是青年節。同時,也是一所學校的百年校慶日。

提起陝西有百年曆史的高校,大家通常想到的是西安交大、西北大學這些211名校。而這一次舉辦百年校慶的,是位於陝北的榆林學院,以前是高等專科學校,2003年才升級爲本科。

整個陝北就兩所大學,一個是延安大學,一個就是榆林學院。延安大學因爲是黨創辦的,也是著名作家路遙的母校,名氣響亮,而榆林學院,瞭解的人不多。

其實,榆林學院也闊過:3位校友成爲副國級領導,8位校友擔任過省委書記……這就是它擁有百年曆史的印記。

但因爲後來經歷了諸多坎坷,時辦時停,分分合合,未能進一步崛起。

近20來年,隨着榆林經濟的狂飆式增長,榆林學院也獲得巨大的支持,一路突飛猛進,正在朝改名“榆林大學”的目標前進。

嶄新的未來,就在眼前。

要談榆林學院的歷史,先得了解一個人——李子洲。

他是陝北革命先驅,今天的榆林市子洲縣,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李子洲出生於綏德一個銀匠家庭,天資聰慧,家底也不錯,獲得一定的教育機會。1912年,他考入西安三秦公學中學班,這是革命黨人仿照日本教育體制建立的,當時陝西最好的學校。

現在西北大學的前身,有一部分就是三秦公學。

△1910年代的西安街道

1917年,李子洲在當地資助下,又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北京,陝西學子住的院子和湖南學子住的院子相鄰,常串門聊天。李子洲認識了年輕的毛潤之。

李子洲性格豪爽,爲人好義,大家都喜歡圍在他身邊。在學校,他積極參加各種活動,非常活躍。他以北大老師李大釗爲偶像,追隨其思想言行,有“小李大釗”之稱。

1919年“五四運動”中,他是參加“火燒趙家樓”的主將,衝在前排,表現英勇,後被推選爲學生會幹事。

△李子洲

1922年,李子洲得知陝西省召開教育行政會議,籌備成立“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校址擬設在陝南或關中,他深感家鄉陝北更需要教育——當時陝北23個縣,只有一所榆林中學。

暑期放假期間,他趕回家鄉,和同學一起四處奔走,並聯合陝北鄉紳杜斌丞等人,上書陝西,積極爭取,最終獲得成功。

1923年,“陝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落戶綏德,以城內的雕山書院爲校址。這是陝北第一所公辦學校,面向社會免費招生,平民子弟得以有學習機會,學制三年。

首任校長爲本地鄉紳高竹軒,思想比較保守,因循守舊,比如他要求學生穿制服,學生哪裡買得起,於是造成學生的反對,要求換人。

△省立四師校園

在此期間,1923年夏天,李子洲從北大畢業,先是在三原縣渭北中學工作,後來又到榆林中學任教,他上課喜歡給學生介紹國內外大事,有一定影響力。

當四師“反高事件”發生後,1924年秋,他受教育廳委派,接任校長。

要提升學校實力,重在人才,李子洲在母校《北京大學日報》上刊登招聘信息,吸納北京高校畢業生來陝北工作。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常漢三,就在李子洲的感召下入職,後來接任校長。

當時,陝北百姓中流傳一句話:“若要強,扛鋼槍;強上強,進學堂。”“學堂”指的就是四師。

在學校,李子洲還成立了陝北第一個黨小組——中共綏德小組,直接隸屬於李大釗的北京黨組織。後來,小組改爲支部,李子洲任書記。

到1926年冬,四師的400多位學生,80%都加入了黨團組織。

△1926年,四師第一二級學生畢業留念

所以,李子洲是中共在陝北的第一人。後來陝北的革命領軍人物劉志丹、謝子長、劉瀾濤等,也是在他的影響或發展下,走上革命道路的。

1927年,“四一二事變”發生,中共遭受重創,很多活動轉入地下。1929年2月,擔任中共陝西省委代理書記的李子洲,因叛徒出賣被捕。當年6月18日,在獄中病逝,年36歲。

而他打開的陝北革命氣象,爲後來中共在此落地準備了條件,功勳無量。當年正是綏師學子賈拓夫,在長征途中,建議中央到陝北,並聯系對接。

1940年,毛澤東爲李子洲題寫:“陝北共產黨奠基人”。1944年,陝甘寧邊區在綏德附近專門設立子洲縣,以紀念他的貢獻。

△今天子洲縣的李子洲紀念碑

李子洲爭取來的省立第四師範學校,也同樣受重視,被陝甘寧邊區接辦後,更名爲“陝甘寧邊區綏德師範學校”,並作爲幹部培訓的重要基地。

1941年8月,毛澤東接見綏師學生代表王履豐時,爲其題詞“奮鬥”。今天,這兩個字仍掛在校園內,仍有意義。

1943年4月,西北局抽調一批青年到綏德師範以學生身份開展工作,其中有一名女青年叫齊心,是主要帶隊人。2000年,她回母校探訪時,爲學校題詞“西北革命策源地”。

△“西北革命策源地”,齊心題

也是因爲綏德師範處在陝北這個特殊位置,出了很多重要人物,校友羣是非常輝煌的。

3位校友成爲副國級領導:劉瀾濤,中顧委原常委,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馬文瑞,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原陝西省委第一書記;楊明軒(綏師教務主任),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原主席。

8位校友擔任過省委書記:馬明方,建國後第一任陝西省委書記;張德生,原陝西省委第一書記;白如冰,原山東省委第一書記(曾任陝西省委書記處書記,未到任);白紀年,原陝西省委書記;馬文瑞,以及建國前曾擔任陝西省委書記的李子洲、杜衡、賈拓夫。

特殊的年代,稀缺的資源,培養了卓越的人物。

建國後,陝甘寧邊區綏德師範學校更名爲“陝西省綏德師範學校”,是一所中等師範院校,即中專,相當於高中水平。

△“陝西省綏德師範學校”校徽和校印

1958年,受“大躍進”影響,全國掀起大辦教育浪潮,要求每個地區要有一所高等院校。

而榆林沒有高校,解決的方法是:在綏德師範學校開設兩個專科班,一個文科,一個理科,從畢業班學生中選擇90名學生,進入專科班學習,即升大專。

1959年,專科班在綏德縣城郊丁家溝,另擇校址,建起了80孔石窯洞和6間教室,獨立設校。根據上級指示,新學校定名爲“西安師範學院綏德分院”。

因爲,學校教學層次提高後,需要省上院校的支持。

△建設中的綏德師院

第二年,隨着西安師範學院與陝西師範學院合併成立陝西師範大學,西安師範學院綏德分院交由榆林專署分管,更名爲“綏德師範學院”。

這次分家,原來的綏德師範學校繼續存在,爲中等師範,主要培養小學老師;新成立的綏德師範學院,爲高等師範,主要培養中學老師。

“學校”和“學院”一字之差,等級不同。兩者同根,分枝發展。

正當綏德師院準備大幹一場,卻遇上了“三年困難時期”,國家建設縮減,之前躍進的很多項目紛紛下馬。1962年7月,綏德師院暫停招生。

一晃多年,當最嚴重的風浪過去後,校園又被利用起來。1970年,綏德師院開設了榆林地區中學教師學習班,後改爲榆林地區中學教師培訓學校。

△綏德師範學院全貌

1976年底,又在培訓學校的基礎上成立“榆林地區五七師範學院”。

“五七”這個詞來源於毛澤東在1966年5月7日做的一個指示,“全國各行各業都要辦成一個大學校”,後來全國各地的學校紛紛以“五七”來命名。幹部下放勞動的地方,叫“五七幹校”。

榆林五七師範學院可謂是最後一批叫“五七”的學校,因爲到1978年“五七”名稱就廢止了。

而原來的綏德師範學校,“文革”期間也受到衝擊,停辦師範,下放給綏德縣,變成一所普通中學。

1977年,高考恢復,教育事業重新步入正軌,學校也成爲它本來的樣子。

同年,榆林五七師範學院舉辦了大專班,首批招生150人,分中文、數學、物理三個專業,並再次掛上“陝西師範大學榆林專修科”的牌子,以便招生。

與此同時,學校決定從綏德縣遷到榆林城郊的西沙,新建校園,再次創業。畢竟,作爲榆林地區唯一的高校,還是得放在行政公署所在地。

△1979年,北遷榆林1號教學樓奠基儀式

有校友回憶:

“1981年,我走進了這所沒有圍牆、四面黃沙的大學。記憶最深的是,只要一颳大風,次日早晨的早操就變成了用臉盆、土簸箕清理積沙。那時的苦和累,現在都成了幸福的回憶。”

這次建校延續了多年時間,直到1984年,學院全部搬遷完畢。

1984年6月,陝師大榆林專修科更名爲“榆林師範專科學校”,原來的專修科分別改名爲中文系、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並新開設了外語系,每年能招收學生200人。

至此,榆林師專站到新的起點,本地人習慣叫它“師院兒”。

△榆林師範專科學校師生

而綏德師範學校,也在1978年後恢復了中等師範教育。當地人習慣叫它“綏師”。

那時,初中畢業後上中師,是高性價比選擇,學時短,不花錢,還能充分就業。這些中師學生往往多才多藝,既會教語文數學正科,也會音樂美術副科,在基礎教育領域大放異彩。

高中畢業生,才能上榆林師範專科學校。當時升學率低,能考上師專,也是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

一批農村學生,因爲考上了這兩所學校,跳出農門,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高中畢業後,回鄉當了小學民辦老師。他要是上的中師,可能就是公辦老師,人生就沒那麼坎坷了。

1991年,榆林師範專科學校和榆林農林專科學校合併,成立“榆林高等專科學校”,擁有6個師範專業和2個農牧專業(農學系和畜牧系),每年招生人數增加到三四百人。

△榆林高等專科學校校門

1992年,中文系主任郭冰廬晉升爲教授,實現學校教授零的突破。郭老師1958年建校時就在學校任教,長期從事陝北文史和陝北民間風俗文化的研究,承擔了很多國家級項目。

1993年,榆林高專又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等聯合,開設了工科大專班,藉助教育大省的資源,豐富自己的專業。

學校的發展也得到省上的重視,1994年,榆林高專被列入《陝西省“九五”主要項目規劃表》。

九十年代中後期,學校規模開始擴大,相繼完成體育場、公寓樓、綜合實驗樓等建設,硬件條件極大改善。1998年,榆林高專招生830名,是1997年的兩倍,在校生達到1750名。

榆林經濟崛起,全國高校擴招,給榆林高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新世紀後,藉助能源優勢,榆林經濟迅速起飛,一躍衝到陝西各市前列。而榆林教育的發展,和榆林市是同步的。

2003年,經教育部批准,榆林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爲本科院校,改名爲“榆林學院”。

△榆林學院揭牌儀式

學院的教學思路是:“鞏固師範教育、突出農牧特色、重點發展能源化工爲主的工科專業羣和管理類專業羣。”

其實也就是學校的發展歷史:師範是本源,之後補充了農牧,現在發展化工。

學院的師範類專業師資較強,比如中文、數學、生物、政治、歷史等,很多老師都是畢業於985、211院校的教授和副教授。

農牧類專業在科研上有突出成績。2010年,榆林學院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成功克隆了我國首隻陝北白絨山羊“亮亮”。

但榆林的能源經濟名聲在外,人才需求量大,就業方便,所以榆林學院最好招生的專業還是能源、化工類,比如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就是榆林學院的重點專業。

有網友開玩笑說,榆林學院更應該叫“中國煤炭大學”。

而綏德師範學校,2001年從舊址名洲鎮北門巷,遷到新址名洲鎮鎮定北街。

舊址改建成一所縣辦初中,即今天的綏德實驗中學。前兩年,國家領導人還曾到學校裡視察,因爲這是上一輩學習、革命的地方。

△綏師舊址上的綏德實驗中學

綏師雖然搬到了新校區,但此時中等師範的時代過去了,小學教師的文憑要求越來越高,於是也在2006年改製爲普通高中,名爲“榆林第二實驗中學”。

因爲綏師屬於榆林市管,所以頭銜爲“榆林”。2010年,學校被評定爲省級標準化高中。

兜兜轉轉,繼“文革”時期後,綏師又從中專變成了中學。不過,原來綏德師範學校的牌子繼續保留。

△遠看是師範學校,近看是高中

相比之下,從綏師身上分出來的榆林學院,路倒是越走越寬。

2013年6月,陝西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支持榆林持續發展的意見》,提出“推進榆林學院升格爲榆林大學”。

成爲大學,可以爭取更好的生源、更多的經費,擴大影響力,這是很多專科院校奮鬥的目標。

但想變成大學,規模和實力都得達到標準,這是一個需要積累的過程。

合併也是辦法之一。2017年,榆林學院與綏德師範學校合併,後者成爲“榆林學院綏德師範校區”。兩兄弟又走到一起了,只是地位調換了。

△榆林學院綏德師範校區

本來榆林學院的歷史從1958年的“西安師範學院綏德分院”算起,併入綏德師範後,一下子就延長到了1923年的“省立第四師範學校”。

規模擴大,校史增加,一舉兩得。

有點像一個村子倆兄弟,大哥留守家裡,二弟出外打工,賺了錢後,回家把房子翻修一新。大哥一下子闊氣了,而二弟也贏得了好名聲。

2018年的時候,榆林學院還在舉行60週年校慶,畢竟合併之初,不能那麼心急;到了2023年,就可以順理成章舉辦100週年校慶了。

這需要一個準備的過程。

2021年,榆林學院發佈了新校徽,以綏德師範學校老校門爲主形象元素,中間標上“1923”,時光自帶厚重感,一下子高大上了。

△榆林學院新校徽

校園硬件建設也在加速。2021年,榆林學院新校區在科創新城舉辦開工儀式,規劃辦學規模爲20000當量學生,用地總面積達3540畝。

陝西第一的西安交大,本部校區佔地面積也才3849畝,榆林學院這個規模夠大了。

2023年3月26日,榆林學院科創新城校區項目先導工程(一期)封頂。二期項目預計9月份開工,一期、二期拉通一次性建設,完成後整體搬遷。

不過,要升級爲大學,還需滿足10個碩士學位點、5屆碩士畢業生等條件。榆林學院從2018年開始擁有碩士學位點,目前共有9個、兩屆碩士畢業生,還需要一段時間積累。

△榆林學院科創新城規劃圖

針對發展,《榆林學院“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了“三步走”戰略:

第一,在2023年建校百年之際,學校辦學條件基本達到更名大學的標準。

第二,到“十四五”末,學校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社會服務能力和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1-2個學科進入省級一流學科行列,完成大學更名,實現“陝甘寧蒙晉接壤區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目標。

第三,到2035年,辦學內涵達到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水準,成爲一所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目前來看,榆林大學的建設正在按照這個步驟穩健推進。

有榆林的經濟基礎,有政策的支持,周圍又缺少大學,榆林學院的潛力和發展空間是很大的。

一個品牌擁有百年曆史不容易,這是榆林人的驕傲,陝北人的驕傲。

當珍惜,當繼續奮鬥。

【原創文章,禁止抄襲和短視頻搬運剪輯,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