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代表委員 王貽芳:科研不能“虛胖”,建議對基礎研究試點穩定支持
交匯點訊 “一個好大學的基本標準是基礎科學要好,‘數理化天地生’要好。”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再次呼籲加強基礎研究,他提出要關注基礎研究不同領域的需求,開展對基礎研究穩定支持的試點。
在“十三五”期間,王貽芳所在的高能所完成了散裂中子源、“慧眼”衛星等重大科學裝置建設。“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列出了22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能所也承擔了其中的兩項任務:“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和“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還將參與另外兩項任務:“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和“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除此之外,王貽芳的團隊還在開展江門中微子實驗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預研等重大科學任務,其中,江門中微子實驗建設的絕大部分部件還是在江蘇完成,目前,實驗站的隧道建設基本完成,預計後年建成投入使用。
“十四五”任務重大、光榮而艱鉅,但王貽芳也清醒地看到,我國科技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從整體上看,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相當差距,特別是在成果的質量和國際影響方面,“在基礎研究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方面,我們還需要取得更大成績。”
王貽芳表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關乎我國源頭創新能力和國際科技競爭力。基礎研究不僅僅是發論文,更重要的是核心創新能力建設,特別是先進儀器設備核心技術的掌握。只有掌握了先進技術,擁有別人沒有的設備,而不是大家都能買到的設備,纔有可能做出別人做不到的新發現,這在物理、天文等“硬科學”研究方面尤其如此,而核心能力和關鍵技術的掌握不僅帶來重大成果還會產生積極的溢出效益,在技術發展與轉移轉化、企業創新能力與文化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王貽芳表示,在基礎研究中也要關注不同領域的特殊需求。“數理化天地生”各有其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式、方法、特點及設備,應當關注各領域發展中的特殊需求,解決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平衡各領域投入,爭取全面均衡發展。
未來我國如何纔有更多“硬科技”成果?王貽芳認爲,科研不能“虛胖”,要克服基礎研究“短平快”等問題,“這跟我們基礎研究支持不足、科技管理體系中缺乏穩定支持有關,大家都要競爭有限的經費與項目,必須在短週期內完成任務,使得需要長週期的研究與積累、有風險的重大疑難問題、不太出彩的基礎性研究較難開展。”王貽芳表示,項目競爭體制下,經費由科學家直接向國家申請,科學家所在單位只有保障的義務,對項目或方向選擇也就沒有相應的資源和權責。
王貽芳建議,對基礎科學進行更穩定的支持,有關部門可選擇基礎較好的研究所開展穩定支持試點,“穩定支持是爲了充分發揮科學家的作用,聚焦重大問題、需要長期積累的研究方向和關鍵技術以及基礎材料/元器件/軟件/數據庫等。其核心是政府管理部門放權,將決定權交給科學家,交給科研單位,交給領域內的科學家共同體,因爲他們最瞭解自己領域的發展情況,也擁有最權威的專家,領域發展的好壞跟他們的核心利益有關,穩定支持的對象應該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研究單位,讓法人通過自己掌握的資源,負起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對自己的研究領域守土有責,開展核心能力建設,完成國家賦予的長期和重大任務。”
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文 肖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