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科學家 | 中國地質科學的卓越大師——黃汲清
人物簡介
黃汲清(1904.3.30—1995.3.22),四川仁壽人,構造地質學、地層古生物學和石油地質學家。
出版《中國南方二疊紀地層》,提出了中國二疊紀的三分方案;撰寫了《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提出陸相生油和多期多層生儲油論;出版《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創立多旋迴構造運動說,奠定了中國大地構造學的基礎;主編首批14幅1∶100萬國際分幅的中國地質圖及1∶300萬的中國地質圖(掛圖),對全國礦產普查起到重要作用。
20世紀50年代,參與部署全國石油普查,爲大慶油田的發現作出了重大貢獻。
系統劃分中國主要構造單元和大地構造旋迴,進一步開拓了中國地質圖製圖事業,創建多旋迴構造運動說,進而將多旋迴說與板塊構造相結合,建立板塊多旋迴開合手風琴式運動模式,開拓大地構造研究新途徑。提出陸相生油論,具體部署、指導中國石油天然氣地質普查勘探。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二等獎,1994年獲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948年當選爲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5年3月31日在八寶山舉行了一場隆重的悼念活動,首都各界人士千餘人爲一位世紀老人送行。靈堂上高懸的輓聯,極好地總結了老人的一生:
一代宗師,地學泰斗,旋迴構造奠基礎,指導探寶獻神州,豐功偉績,後人永世不忘;
油氣勘查,功在千秋,運籌帷幄指方向,九州大地油氣流,斯人雖去,風範長留人間。
他就是我國著名的大地構造學家、石油地質學家以及地層古生物學家黃汲清先生。
黃汲清在工作中
1904年,黃汲清先生出生在四川省仁壽縣的一個書香門第,1924年進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畢業後,進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他深入野外,陸續發表了多部高水平學術專著,深受時任所長翁文灝的器重。
1928 年秋,黃汲清(後排左)畢業時與北京大學地質系同班同學:李春昱(前排左)、朱森(前排右)、楊曾威(後排右)合影
1932年他被派往歐洲留學,在瑞士濃霞臺大學師從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阿爾岡。恩師的教導使他確立了一生的學術方向,爲他後來提出了著名的“多旋迴構造運動說”奠定了基礎。
真正愛國的科學家,總是將畢生所學與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黃汲清先生就是如此,上世紀五十年代,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石油成爲共和國急需的“血液”。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年產原油僅10萬噸左右,大量石油需從國外進口。
當時,外國地質學家一致認爲,中國沒有什麼石油儲藏,是一個“貧油國”。爲打破資本主義的封鎖,1955年2月,我國召開了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會議,作爲技術總負責,黃汲清與謝家榮一起,積極組織中青年地質學家全面研究已有的地質資料,成功優選了五大盆地,開展石油普查工作。
1957年3月,在地質部石油普查專業會議上,黃汲清先生展示了一幅1:300萬的《中國含油遠景分區圖》,並將鬆遼、華北、四川、鄂爾多斯四大盆地標示爲重點遠景區。後來,大慶、渤海灣、四川、鄂爾多斯、柴達木、準噶爾、塔里木等地大規模儲油構造的相繼發現,充分顯示了黃汲清先生的遠見卓識。
黃汲清在大慶油田與地質、地球物理工作者座談
先生一生髮表論文二百五十餘篇,專著二十多部,在地學的許多領域都有建樹,奉獻了很多“第一”、“最早”和“最主要”。他是中國二疊紀地層研究的奠基人。是中國區域地質調查的早期開拓者。
綜合: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 中國科學報 、山西地質博物館
END
微信公衆號/科普熊貓
抖音號/科普熊貓
新浪微博/@成都科協
今日頭條/成都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