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是唐人 祖國就是中國

賴清德總統日前在國慶晚會致詞強調,七十五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絕不可能成爲一一三歲中華民國之人民的祖國。這段引發爭議的「祖國論」,源頭出在有大陸人民高喊祝賀「祖國七十五歲生日快樂」,而雖有十幾位臺灣藝人公開表達「新中國」生日快樂,卻仍有幾位跟着祝賀「祖國七十五歲」。事實上,「祖國」應是指已有五千年曆史文化的「中國」,而兩岸就算是互不隸屬的「兩國」,也只是指祖國目前有兩個尚未解決分治問題的朝代政權而已。

清末鴉片戰爭把近代西方興起的「主權國家」概念引入中國,清廷在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英文版中自稱China,而在與其他國家簽訂條約的中文版中,也會使用「中華大清國」的國號。換言之,中華大清國是當時代表中國的朝代政權,其只具有「主權國家」的意義,並不應指稱爲「祖國」。

賴清德現階段的務實臺獨路線,正是要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於「中國」,而「中華民國」等於「臺灣」。遇到大陸同胞慶祝中共建政時,混同了「主權國家」和「祖國」的概念,賴清德抓到可將錯就錯而偷換概念的好機會,即使難得地想起中華民國將一一三歲,但卻是要誤導臺灣民衆認爲祖國不會是「中國」。

日前屏東東港剛完成三年一次的迎王祭,我們可查知,出駕遶境的各府千歲王爺,祂們和東隆宮主祀的溫府王爺相同,大多是死後成神的唐朝武將和文官。而臺灣的閩南語即是唐朝的官話,且更完好保存了黃河流域的「中原」傳統習俗。這些皆可相互印證,絕大多數「臺灣人」是「唐人」的子孫,也即是發源自「中土之國」的「中國人」。

屏東內埔建有全臺灣唯一主祀韓愈的「昌黎祠」,「唐人」韓愈在〈原道〉一文中有謂:「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由此可知,韓愈或孔子所講的「中國」,並非「唐國」或春秋時代的「齊」、「魯」等國,而可泛指以儒家文化爲禮教規範的風俗習慣生活圈。並且,在此生活圈內建立的各個政權仍皆屬「中國」。

臺灣人保存了不忘本的中國文化傳統,所以在先人墓碑上仍刻記有籍貫或遷臺祖的原籍地。蔡英文前總統的父親蔡潔生,其墓碑上刻記爲「楓港」,這是極爲少見的情形,意味了後人只願意記得發源自日據時代成爲行政區劃的地區。但賴清德總統父母的墓碑皆刻記爲「穎川」,說明了賴氏家族的祖籍是「穎川郡」。

穎川郡是中國在秦、漢、隋、唐諸朝代時設置的行政區,大約是現今河南省的部分地區。而穎川的賴姓家族在唐朝時遷至福建,其後有再遷往廣東乃至於臺灣者,說明了不少臺灣人的先祖是「唐人」,也是來自現今河南省的「中國人」。何況,墓碑上刻有祖籍地或從何處遷臺的風俗習慣,正說明了自己仍是中國祖國的一分子。

慶祝中華民國國慶日的關鍵詞有武昌起義、南京臨時政府及國父孫中山等,但從蔡總統執政以來的國慶文告,這些中國元素長期已不復見。賴總統既然注意到了誰纔是「祖國」的問題,期待他也能講述中華民國開國先祖的事蹟與行誼,並說明中華民國如何繼承了中華大清國代表的「中國」國際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