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重磅來了!“公募基金有望成爲關鍵領域”!

【導讀】新“國九條”來了!六大券商首席熱議

中國基金報記者 閆晶瀅 莫琳 趙心怡

資本市場又一重磅文件落地。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 新“國九條”)。時隔十年後,國務院再度出臺資本市場指導性文件,提振市場信心。

新“國九條”出臺的意義和政策方向有哪些?將起到怎樣的引領性作用?後續市場機會在哪裡?對此,中國基金報記者邀請六位知名券商首席經濟學家、首席分析師共同探討新“國九條”的重磅內容及影響,他們分別是:

中信證券宏觀與政策首席分析師楊帆、中信建投證券首席政策分析師胡玉瑋、申萬宏源研究策略首席分析師傅靜濤、廣發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陳福、長城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毅、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楊超。

受訪嘉賓表示,新“國九條”明確了資本市場建設的短期、中期、長期的“三步走”目標,爲未來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擎畫了藍圖與時間表。前兩次“國九條”發佈後,A股市場均迎來大幅上漲,後續市場表現值得期待。

主要訪談內容及嘉賓金句如下:

中信證券宏觀與政策首席分析師楊帆: 2024年新“國九條”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中心,錨定金融強國建設這一奮鬥目標,重點回答瞭如何做好資本市場、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改善投資者回報、優化中介機構服務能力的問題。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政策分析師胡玉瑋: 前兩次“國九條”發佈後,A股市場均迎來大幅上漲,此次“國九條”可能助推市場走出慢牛。

申萬宏源研究策略首席分析師傅靜濤: 高股息正在成爲一種思潮,而管理層推動資本市場法治建設,與市場偏好(規模體量較大的底倉資產),公司治理優化趨勢(高質量治理、高質量回報、高質量併購)共振,可能是下一波趨勢行情的線索。

廣發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陳福: 證監會首次提出了“1+N”政策體系框架的構想,明確了“1”就是《意見》本身,“N”就是若干配套制度規則,“1+N”政策體系的主線就是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必須一體推進,系統落實。

長城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毅: 提高機構專業能力,提升投資者長期回報,和此前“以投資者爲本”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重點還是在於加大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相應地,基金投資管理與銷售考覈制度也應向“長期化”方向改革。

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楊超: 第一次“國九條”重在推動資本市場發展,第二次“國九條”重在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本次“國九條”重在加強監管與防範風險,以實現發展範式向高質量的轉變。

一、

新“國九條”意義重大

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擺在首位

中國基金報:對比前兩次“國九條”,此次新“國九條”有哪些亮點和深意?

傅靜濤:千禧年以來,每十年一步一個腳印,國務院針對資本市場的三份“國九條”恰好均以關鍵發展節點爲背景,是爲改革做的系統性佈局,直指未來方向。和過往文件相比,此次重磅文件承載了更厚重的歷史任務,重點是肅清歷史問題,在此基礎上規範發展,意義更接近於2016年“四樑八柱”法制化建設。

事實上,伴隨我國資本市場走向成熟,2016年以來結構性調整政策的必要性逐漸高於單邊發展政策,這是不同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的。2024年文件名爲《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擺在第一位。這是繼2023年股市走弱、2024年初波動放大以來,政策的一次全面思考和佈局,意在推動解決資本市場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

楊帆:三次“國九條”,展示了國家對於資本市場核心問題的認識。對比2004年、2014年、2024年三次“國九條”內容,文件出臺的背景類似,均處在宏觀經濟增速承壓、市場流動性偏緊,市場情緒仍然較爲低迷的階段。但具體內容依照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市場環境各有側重。

2004年“國九條”核心在於回答是否要着力構建資本市場以及如何搭建資本市場框架的問題,推動了以股權分置改革爲代表的一系列制度性建設。2014年“國九條”核心在於回答如何做強資本市場,豐富投資品類並引入社會資金的問題,從場內到場外、從公募到私募、從股權到債權、從現貨市場到衍生市場,多方面推動了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改善了直接融資佔比。

而2024年新“國九條”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中心,錨定金融強國建設這一奮鬥目標,重點回答瞭如何做好資本市場、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改善投資者回報、優化中介機構服務能力的問題。

同時,2024年新“國九條”對未來中長期資本市場發展提出了更爲具體的舉措,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政治性,即加強黨對資本市場工作的全面領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人民性,即踐行金融爲民、保護投資者權益。

“國九條”作爲官方口徑的權威表態,是未來10年資本市場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在凝聚共識、強化認知層面具有重要意義,也爲資本市場中長期牛市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楊超:第一次“國九條”重在推動資本市場發展,第二次“國九條”重在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本次“國九條”重在加強監管與防範風險,以實現發展範式向高質量的轉變。

此次新“國九條”有9大亮點:一是關於總體要求,涉及“五個必須”和總體目標;二是對於未上市公司,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三是嚴格上市公司持續監管,增強投資者利益保護;四是加大退市監管力度,健全退市環節投資者賠償救濟機制;五是對於證券基金機構,加強監管,推動行業迴歸本源、做優做強;六是加強交易監管,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七是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八是服務高質量發展,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九是推動形成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陳福:第三次“國九條”出臺,標誌着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進入了嶄新的週期,爲未來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擎畫了藍圖與時間表。

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資本市場的表述從2004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2014年“健康發展”到本次“高質量發展”,其核心思想和任務在不同的時代發生了鮮明變化。 本次“國九條”充分體現了資本市場政治性、人民性與目標導向、問題導向。

另外,本次“國九條”從做好五篇大文章服務新質生產力、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統籌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和安全等角度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更好地服務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二、

嚴格把關資本市場“一進一出”

多渠道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中國基金報:新“國九條”要求,嚴把發行上市“入口關”,嚴格上市公司持續監管,加大退市監管力度。對此應如何解讀?

傅靜濤:發行端,政策進一步壓實各類主體(上市公司、中介機構、交易所、證監會)責任,明確問責機制,IPO、分拆上市、再融資等業務環節均有涉及,旨在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其中,上市公司是“關鍵少數”,政策強調提高上市標準,並着重提及“完善科創板科創屬性評價標準”和“上市時要披露分紅政策”。

上市公司端,政策以限制減持、鼓勵分紅回購爲抓手,強化以投資者爲本的導向。多方位限制減持:政策不僅對減持重點領域(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進行嚴格規範,而且強調“實質重於形式”原則擴大監管覆蓋範圍。而“責令違規主體購回違規減持股份並上繳價差”則從違法後的處罰層面進行監管強化。

鼓勵與限制並舉促進公司質量提升,政策強調“推動一年多次分紅、預分紅、春節前分紅”“引導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後依法註銷”“鼓勵上市公司聚焦主業,綜合運用併購重組、股權激勵等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加大對優質公司的激勵力度;同時強調“對多年未分紅或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東減持、實施風險警示”,對分紅不積極的公司進行限制。

楊帆: 嚴格把關資本市場“一進一出”,進口端要壓實發行人信息披露責任和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出口端要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做到優勝劣汰。

對於進口端, 新“國九條”提出要提高主板、創業板上市標準、完善科創板科創屬性評價標準、企業上市前要制定上市後分紅政策等措施,提升上市公司穩定回報投資者的能力。同時, 新“國九條”再次強調要強化發行上市全鏈條責任,例如建立中介機構審覈回溯問責追責機制和“黑名單”制度,完善股票上市委員會組建方式和運行機制等。

對於出口端,我國2015年~2023年年均退市公司僅16家,年均退市率不到1%,遠低於海外水平。此次 新“國九條”強調要加快形成應退盡退、及時出清的常態化退市格局,包括健全不同板塊差異化的退市標準體系、完善財務類退市指標、市值標準等交易類退市指標等。按照最新財務和交易性退市指標測算,預計已上市公司中可能至少有97家滿足標準,合計規模爲2773.7億元,佔A股主板市場規模的0.39%。

汪毅:加大退市監管方面需注意三個要點。

一是進一步嚴格強制退市標準。建立健全不同板塊差異化的退市標準體系。科學設置重大違法退市適用範圍。收緊財務類退市指標。完善市值標準等交易類退市指標。加大規範類退市實施力度。

二是進一步暢通多元退市渠道。完善吸收合併等政策規定,鼓勵引導頭部公司立足主業加大對產業鏈上市公司的整合力度。

三是進一步削減“殼”資源價值。加強併購重組監管,強化主業相關性,嚴把注入資產質量關,加大對“借殼上市”的監管力度,精準打擊各類違規“保殼”行爲。

未來監管部門將更加深化常態化退市機制,進一步優化退市指標,設置更加精準和分層的退市標準。對重大違法和沒有投資價值的公司做到“應退盡退”,加速優勝劣汰,提升股市整體投資價值。

楊超:4月12日,證監會發布《關於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與新“國九條”中退市監管有關規定一脈相承。該意見圍繞進一步嚴格強制退市標準、逐步拓寬多元化退出渠道、大力削減“殼”資源價值、切實加強監管執法工作、更大力度落實投資者賠償救濟五個方面, 提出了17條具體措施,旨在進一步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實現進退有序、及時出清的格局。

其中,在退市標準方面,通過增加退市情形,提高虧損公司的營業收入退市指標,完善交易類退市指標等一系列舉措,有力地加快問題公司出清,健全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有助於提高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更好地保護投資者的權益。

三、

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

公募基金有望成爲關鍵領域

中國基金報:新“國九條”明確提出“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持續壯大長期投資力量”。對此你怎麼看?

汪毅:“新國九條”支持構建“長錢長投”的政策體系。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權益類基金佔比。建立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快速審批通道,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全面加強基金公司投研能力建設,豐富公募基金可投資產類別和投資組合,從規模導向向投資者回報導向轉變。除公募基金外,優化保險資金權益投資政策環境,落實並完善國有保險公司績效評價辦法;同時鼓勵銀行理財和信託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提升權益投資規模。

提高機構專業能力,提升投資者長期回報,和此前“以投資者爲本”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重點還是在於加大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相應地,基金投資管理與銷售考覈制度也應向“長期化”方向改革。後續基金等機構可能將推出更多匹配中長期資金需求的產品與服務,推動壯大社保基金、基本養老金、年金等各類養老金專業投資管理人隊伍。有助於進一步提升行業機構核心投研能力,推動行業機構的供給側改革。

陳福:新“國九條”從市場生態、公募基金、保險資金等角度,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 公募基金行業有望成爲監管重點關注和大力推動發展的關鍵領域。

產品端,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權益類基金佔比。建立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快速審批通道,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投研端,全面加強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豐富公募基金可投資產類別和投資組合,從規模導向向投資者回報導向轉變。

管理端,穩步降低公募基金行業綜合費率,研究規範基金經理薪酬制度。修訂基金管理人分類評價制度,督促樹牢理性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

同時,多措並舉加大保險資金投資權益市場,落實並完善國有保險公司績效評價辦法,更好鼓勵開展長期權益投資。完善保險資金權益投資監管制度,優化上市保險公司信息披露要求。

楊帆:此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着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優化融資結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對資本市場的功能和意義給予積極且明確的定調。未來預計資本市場仍將繼續提升對於新質生產力的包容性,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戰略發展、真正有潛力的企業仍將獲得金融資源支持。

此外,當前A股中長期資金持股佔比不足6%,低於境外成熟市場普遍超過 20%的水平。中長期資金主要包括保險資金、社保基金以及養老金等。 新“國九條”提出要完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政策,提升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投資靈活度,鼓勵銀行理財和信託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等,有助於增強資本市場的內在穩定性。

胡玉瑋: 新“國九條”明確,要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將社保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銀行理財、信託資金等增量資金入市,承接產品即爲權益類基金,包括主動權益類和被動權益類。

此外,新“國九條”指出,“建立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快速審批通道,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因此, 加快被動權益類基金的進入和規模增長是可能的政策意圖之一,也符合長期大型資金慣常的投資偏好。

四、

有望助推市場走出慢牛

關注高股息投資機會

中國基金報:新“國九條”公佈後,證監會及滬深交易所也陸續下發相關配套政策文件,共同形成“1+N”政策體系。如何看待這一新表述?

陳福: 證監會首次提出了“1+N”政策體系框架的構想,明確了“1”就是《意見》本身,“N”就是若干配套制度規則,“1+N”政策體系的主線就是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必須一體推進,系統落實。

首次明確一體推進、系統落實的“1+N”政策體系,強監管舉措迅速落地。入口端適度提高主板和創業板企業的財務指標、對科創板的屬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出口端嚴格強制退市標準、暢通多元退市渠道、加強併購重組監管削減“殼”資源價值等推動資本市場生態優化。融資端固化違規減持的處罰措施,投資端優化程序化交易監管,明確內外資一視同仁,交易所明確高頻交易認定標準並可實行差異化收費,多管齊下切實維護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秩序,提振市場信心。

胡玉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專訪中表示,新“國九條”堅持系統思維、遠近結合、綜合施策,與證監會會同相關方面組織實施的落實安排,將共同形成“1+N”政策體系。

目前來看,“N”所代表的領域將不斷擴充,現階段主要圍繞退市監管、發行監管、上市公司監管、證券公司監管、交易監管、上市審覈、重大資產重組審覈、股東及董監高減持等方面, 突出“強本強基”“嚴監嚴管”。證監會徵求意見的政策有6項,滬深北交易所同步徵求意見的有19項制度,總共25項政策。

中國基金報:結合前兩次“國九條”落地後的市場表現,你認爲新“國九條”將對後續市場走向產生怎樣的影響?

胡玉瑋: 前兩次“國九條”發佈後,A股市場均迎來大幅上漲,此次“國九條”可能助推市場走出慢牛。

2004年“國九條”發佈後一個交易日,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分別收漲2.08%和1.56%。2005年一系列改革文件陸續發佈,接力推動A股上漲行情。一系列改革取得卓著成效,2007年10月上證指數觸及6092.06高點,深證成指漲至19358.44點,有色金屬等藍籌股率先上漲,銀行、房地產板塊相繼得到表現。

2014年“國九條”發佈一年後,A股再次走出大牛市,上證指數上漲近3000點,最高達到5166.35點,深證成指觸及18098.27點,計算機、傳媒、通信等行業表現突出。

傅靜濤:監管的變化,不僅是對歷史經驗和總結的反思與糾偏,也是對未來新趨勢方向的引導。監管思路已經從“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向“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轉變。高股息正在成爲一種思潮,而管理層推動資本市場法治建設,與市場偏好(規模體量較大的底倉資產),公司治理優化趨勢(高質量治理、高質量回報、高質量併購)共振,可能是下一波趨勢行情的線索。

另外,2024年國企央企外延成長,可能是中特估強化的重要看點。而科技企業通過併購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外延正常彈性恢復,也是“啞鈴型策略”科技成長一端新增長點的來源。

汪毅:前兩次“國九條”出臺後,從中長期的維度來看,大盤指數表現相對較好。本次新“國九條”相較前兩次措辭更加嚴厲,涉及層面更廣,規定更加細緻;重點強調了“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後續對於資本市場的監管可能更加註重部門間的協同,而不是僅限於證監會範疇。後續在提高上市標準、發揮證券基金作用、優化分紅、規範減持、嚴格強退市標準、嚴打違規、引入中長期資金等方面的制度細則仍將持續完善。 資本市場的可投資性和回報率有望得到長期提升。

建議關注潛在投資機會:一是具有穩定回報的高股息/紅利策略,其中一些積極減少不良資產和貸款額的國有製造業企業的生產率正在提高,重點關注持續穩定分紅、回購和增持、併購重組預期等方面的投資機會。二是結合“新質生產力”的政策推進情況,關注具有長期景氣的AI、先進製造、醫藥生物等細分方向。三是有望受益於證券基金機構“做優做強”,以及受益於資本市場長期改革方向的龍頭金融企業。

編輯:小茉

審覈:許聞

版權聲明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繫人:於先生(電話: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