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抵達埃及的中國人

鴉片戰爭之後,閉關鎖國被打破,清朝學者逐漸開始睜眼看世界。作爲東西方交通的要道,中國學者官員前往歐洲,往往都要經過埃及,那麼在經過埃及時,中國學者如何看待這一古老的歷史遺蹟?

最早見過金字塔的中國人,應該是一批晚清赴歐的中國學者官員。清政府組織了斌椿爲首的考察團,赴歐洲進行考察,當時蘇伊士運河尚未浚通,中途必須換乘火車,期間斌椿與張德彝便參觀了金字塔。

斌椿,旗人,是中國第一個跨出國門的官員,也是最早被英國女王非正式接見的中國官員。他是將標點符號引入中國的第一人。當時官員們對出國考察都不願去,也不敢去,而63歲的斌椿報名應徵。親朋故舊以雲風險濤相勸止,甚至有人以蘇武被扣匈奴相告誡,但他決心親自一試。

斌椿的《乘槎筆記》中記載,“又十餘里,至古王陵。相連三座,北一陵極大,志載基闊五里,頂高五十丈,信不巫也。”斌椿與張德彝在土著導遊帶領下,尋找到一個石洞,兩人進入了金字塔內部,見到了古石棺,“洞口高十餘丈,橫石刻字,計十行,約百餘字,如古鐘鼎文”。那時還沒有金字塔一說,因此斌椿稱之爲“古王陵”。清朝學者從金石學角度判斷金字塔中發現的埃及文明不會早於中國,甚至其中一位更是推斷古埃及人當爲“黃帝氏之苗裔”。

對於金字塔裡的文字,斌椿判斷其狀“如古鐘鼎文”,而同行的張德彝判斷更類似於“鳥篆”。在他倆之後,清代官員學者薛福成、張蔭桓等,在歐美博物館參觀金字塔文物時,都認爲與中國的篆書相似。

△張猛

△傅武

除了以上幾位之外,1905年參與考察歐洲憲政的端方,對金字塔與古埃及文物也非常感興趣,路過埃及時親自參觀考察,甚至還帶回數十件文物原件。回國之後,端方“摹拓其文”製成畫幅、扇子等,大量送給友人,學者俞樾得到一件,感慨古埃及文字難以理解,“中國文字猶難通,況在大荒西經中”。

端方 題古埃及拓片 鏡心

埃及與中國都是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璀璨的歷史,當這兩個國家在近代碰撞之後,中國學者並未像西方學者那樣“震撼驚詫”,其中固然是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極度自信!

華埃古文比較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