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高鐵回家 感受發展脈動

投資機遇多

江蘇省南通海安市是長三角北翼一座濱江臨海交通樞紐城市。2004年,新長(新沂到長興)鐵路通車,結束了海安不通火車的歷史;2016年首列動車經過,標誌着海安進入動車時代;2020年,滬蘇通鐵路、鹽通高鐵(鹽城到南通)相繼通車,海安進入“高鐵時代”,其經濟社會發展也與高鐵齊頭並進。

1月28日,記者乘坐G7530次換乘G3284次列車,不到5個小時就從浙江寧波回到老家海安。春節期間,漫步海安街頭,逛逛剛開業的喜潤城,看看龍騰獅舞巡街活動,感受高鐵給家鄉帶來的發展變化。

“高鐵讓我們能夠快速正點到家,生活節奏也發生了改變。”王崟是土生土長的海安人,今年已是她在上海工作的第15個年頭。2010年,王崟需要乘坐4個多小時的汽車才能到家,而且途中常常遭遇擁堵。滬通高鐵通車後,回家的路變得便捷,她也可以從容高效安排行程,不再擔心因交通延誤而錯過重要活動。

隨着鹽通高鐵的順利接入,海安站已形成了東、西兩側爲客場,中間夾着20餘條股道的獨特格局,連接東西客場的天橋長達140米。“外觀更氣派了。”談及家鄉車站的變化,王崟的臉上洋溢着自豪。

鐵路密佈,高鐵飛馳,海安的發展之門被一一打開。如今,高鐵直通家門口,海安與上海、南京、蘇州成功牽手“1小時至2小時經濟圈”:一張售價不足百元的二等座高鐵票,旅客便能在一日之內輕鬆往返。外地遊客抵達海安站,換乘汽車15分鐘即可抵達江淮文化園等景區,小城的“朋友圈”越擴越大。2024年,海安策劃推出的路線入選“2024長三角高鐵旅遊小城主題線路”。

“今年,我有幸目睹了海安首屆新春燈會盛況。鳳凰燈組振翅高飛,花團錦簇、華光流彩,不愧是一場視覺與文化的雙重盛宴。”來自浙江義烏的何小龍帶着妻子和女兒到海安走親戚,不僅飽覽了當地景區風光,還將李堡麻蝦醬、海安河豚、海安糯米酒等海安特產“打包”帶回家。

高鐵讓海安發展商機更多,投資也紛至沓來。近年來,海安先後成爲“中國繭絲綢之鄉”“中國禽蛋之鄉”“中國建築之鄉”以及“中國裝備製造之鄉”,孕育了衆多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羣,“樞紐海安、科創新城”的美譽度越來越高。海安經濟總量呈現跳躍式增長,2024年,海安工業經濟支撐有力,實現開票銷售2642.9億元。(經濟日報記者 鬱進東)

產業帶動強

在濟南創業的胡宜攀已有多年沒有返鄉過年。今年春節,他決定乘坐高鐵返回家鄉濟寧市嘉祥縣馬村鎮。“以前,都是開車回家。舟車勞頓不說,還要在路上時刻緊繃安全弦。如今,坐高鐵從濟南到嘉祥,最快只需1個多小時,相較公路交通縮短近1個小時。”

自2021年12月26日嘉祥北站高鐵開通以來,不僅改善了當地居民的出行條件,更爲嘉祥縣的城鄉融合、經濟發展和旅遊業繁榮帶來深遠影響。

剛下高鐵,胡宜攀就被附近的高鐵產業園震撼到了,“過去這裡是偏遠鄉村,高鐵開通後,來投資的企業越來越多”。據瞭解,目前已有20餘家企業入駐嘉祥高鐵產業園,2024年產值達16.71億元,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發展,爲嘉祥縣經濟注入新活力。

“咱嘉祥縣還是‘中國手套名城’,目前國內市場的滑雪手套六成以上來自嘉祥,出口量也佔到全國同行業近八成。”胡宜攀在村裡辦手套廠的表姐胡春文說,村裡到處都能聽到縫紉機的聲音,“加工車間就在村裡,照顧家方便,每個月還能賺3000多元”。胡春文介紹,隨着高鐵的開通,嘉祥手套產業蓬勃發展,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很多客商通過高鐵前來合作,爲嘉祥手套產業帶來了更多市場機遇。去年,嘉祥縣生產手套的企業銷售額普遍增長10%以上,年產值達25億元,直接吸納勞動就業2萬餘人,帶動相關行業從業人員近5萬人。

春節期間,胡宜攀還帶着孩子到武氏墓羣石刻博物館(武氏祠)參觀。武氏墓羣石刻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爲完整的漢碑、漢畫像石羣。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乘坐高鐵來到嘉祥,體驗這裡的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據嘉祥縣文化和旅遊局統計,2024年嘉祥縣遊客數量同比增長約20%,其中高鐵帶來的流量約佔50%。(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

融入經濟圈

2月2日,記者乘坐D8802次列車從烏魯木齊赴吐魯番。節日期間的烏魯木齊站張燈結綵,洋溢着濃濃的年味。“特別方便,單程不到1個小時,比去烏魯木齊市郊一些地方還快呢。”乘坐同次列車的朱敏傑輕車熟路,穿過人羣,到達檢票口。最近6年,他幾乎每個月都在這兩個城市間乘坐高鐵動車。“與6年前比,車次更多了,服務也越來越好。”朱敏傑說。

與鐵路服務同步提升的,是吐魯番的遊客接待量。據統計,2024年,全市接待遊客同比增長21.8%,旅遊收入增長23.4%。吐魯番交河故城是保存2000多年的都市遺蹟,春節期間遊客絡繹不絕,其中不少遊客是乘高鐵而來。到達吐魯番當日,朱敏傑就與親友相約到此遊覽。“你看,上午乘高鐵,到家吃頓飯,下午出來玩一點不耽誤。”朱敏傑覺得,“‘雙城生活’挺方便的。”

蘭新高鐵新疆段自2014年11月開通運營後,乘火車從烏魯木齊到吐魯番時間縮短至50多分鐘,“葡萄之鄉”融入新疆首府1小時經濟圈,迎來發展新機遇,特別是帶動了人員往來,拉動了短途旅遊。數據表明,如今乘坐高鐵動車到吐魯番的遊客,佔吐魯番遊客總數約60%。

爲更好服務旅客,新疆鐵路部門今年啓動打造“天山雪蓮”客運服務品牌,突出“開好車、售好票、強基礎、服好務”;在春節假期增加運力,增開疆內臨時旅客列車252列。“我們落實好品牌服務舉措,精準投放運力,持續改善乘車環境,讓旅客體驗更舒心、更溫馨。”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客運部副主任褚明明說。

與此同時,吐魯番推出多項冬季旅遊優惠政策,以進一步拉動“坐着高鐵遊吐魯番”。該市推出在2月28日前遊客可享受A級旅遊景區門票5折優惠的政策;爲乘坐高鐵來吐魯番過夜旅遊的遊客,發放百萬元文化旅遊消費券。

“吐魯番並不遙遠,歡迎乘坐高鐵來到吐魯番,來到交河故城。”吐魯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管所所長王建東說,在傳統節日裡,感受歷史變遷,非常有意義。我們做好接待服務,讓各地遊客深入瞭解吐魯番的歷史文化底蘊。

“早晨乘動車過來的,一會準備乘動車回去。這一天過得挺充實,去了火焰山景區,看了賽馬、鬥雞;逛了熱鬧的亞爾巴扎;瞭解了古老的坎兒井,又來到交河故城參觀。”來自烏魯木齊的遊客餘寧意猶未盡:“等到春暖花開時,再坐動車來看杏花!”(經濟日報記者 喬文匯)

高原建通途

車窗外,雅魯藏布江奔流不息。車窗內,乘客歸心似箭。2014年,西藏拉薩市至日喀則市的鐵路(拉日鐵路)開通以來,在拉薩創業的日喀則人格桑央拉多次乘坐火車回家。

“拉日鐵路剛通車的時候,還是普通綠皮車。後來,變成了復興號動車組,拉薩和日喀則兩地之間往來的時間越來越短。”格桑央拉說,隨着列車時速變化的還有日喀則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和日喀則火車站一街之隔的桑珠孜區甲措雄鄉佔都村,儼然一座現代化城鎮,街道寬闊,商業繁榮。35歲的佔都村村民索南普尺是日喀則火車站的保潔隊隊長。說起村裡的變化,她滔滔不絕:“依託火車站的區位優勢,村裡成立了運輸公司,建設了停車場,提供零售與餐飲服務,集體經濟年營收逾200萬元,人均分紅達3000多元。”

鐵路不僅帶來家鄉鉅變,索南普尺覺得自己的變化也挺大。“普通話水平提升了不少,能和旅客無障礙交流,有時還充當家鄉的推介官呢。”索南普尺說,像她一樣依託鐵路實現家門口就業的當地居民還有300多人。

走在日喀則街頭,道路縱橫,四通八達。城市變大了,來旅遊的人也日益增多。去年,僅珠峰景區,接待國內外遊客就突破了50餘萬人次,同比增長18%,創歷史最高紀錄。

遊客下了動車,就可以在火車站坐上專線巴士直達珠峰。自去年6月開通以來,珠峰專線巴士發車600余車次,接待近7000名國內外遊客。依託日喀則高水平開放的一攬子政策,開通珠峰專線巴士的西藏環線旅遊有限公司積極探索交通與文旅業的深度融合。“珠峰專線巴士與當地酒店、餐廳等旅遊服務供應商合作,爲遊客帶來更加安全、便捷、高品質的旅行體驗。”該公司負責人陳長浩說。

除了開通專線巴士,近年來,日喀則市還大力實施基礎設施提升行動,全面加強城市和景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遊客服務水平。

在珠峰景區北大門,新建成啓用的旅遊綜合服務中心設施設備齊全。去年,日喀則市定日縣總投資1.63億元,實施基建類項目13個,主要用於景區規劃、交通、住宿、餐飲、智慧化等旅遊基礎服務。據介紹,目前,日喀則主推的旅遊線路有G318線路,國之大道G219、G349旅遊線路、環珠峰旅遊線路,以及“上海—日喀則—加德滿都”跨境遊。日喀則文旅部門將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旅交流合作,持續進行“珠峰之鄉·吉祥日喀則”系列品牌推廣活動;持續創建跨境旅遊合作區,開發邊境、跨境旅遊線路,完善入境旅遊服務;在邊境合作地區探索跨境“一日遊”活動,積極打造西藏邊境旅遊和跨境旅遊示範標杆。

剛剛過去的春節、藏曆農事新年假期,日喀則市舉辦文藝演出、展覽展示、非遺傳承等多領域的文化活動共688場次。節日期間,日喀則接待遊客近15.87萬人次,同比增長55.05%,旅遊收入突破4200萬元,同比增長52.05%。(經濟日報記者 代 玲)

返鄉更便捷

“媽,我上車了,等着我吃年夜飯……”1月28日,由北京朝陽站開往雞西西站的G937次列車剛駛出站臺,旅客韓葉子就和遠在黑龍江林口縣的母親通了電話。

G937次列車,是由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牡丹江客運段運營、北京朝陽開往黑龍江雞西市的一趟“G”字頭旅客列車,途經15個客運車站,全程1676公里,單程運行只需8小時49分鐘。

韓葉子回憶說,她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上中學時,從林口縣到牡丹江市也是坐火車往返,“冬天室外溫度接近零下30攝氏度,但一上車就要脫掉厚厚的棉衣,並在車上吃早飯”。

後來,韓葉子來到北京上學、工作,年節返鄉一度讓她苦惱,“剛上大學那年,林口縣還沒通高鐵,也沒有直達的火車,每次回家都要先坐普速列車到哈爾濱或牡丹江,再倒車才能到家,路上折騰不說,時間也長”。

2021年12月6日,牡佳高鐵正式開通,韓葉子的家鄉林口縣隨之步入發展快車道。牡佳高鐵與哈牡高鐵、哈佳鐵路相連,黑龍江省內高鐵由此形成哈爾濱至牡丹江、牡丹江至佳木斯、佳木斯至哈爾濱環線,將牡丹江、佳木斯、雞西、七臺河等29個車站聯結成環,全程1015公里,運行僅需6個多小時,實現省內高鐵閉環,正式構建“2小時至3小時經濟圈”。

談及家鄉的變化,韓葉子說:“高鐵直通家門口,家鄉引入了更多的企業,樓越建越高,現代化氣息愈加濃厚。”

自2012年哈大高鐵開通運營以來,黑龍江省擁有哈大、哈齊、哈牡、牡佳高鐵以及哈佳鐵路,省內高鐵網越織越密。目前,黑龍江省境內有10個地級市開通高鐵,四通八達的高速鐵路網,大幅縮短區域距離,方便旅客出行,進一步推動沿線區域經濟發展,爲東北地區高質量發展按下“快進鍵”。

列車如一條銀龍向家的方向駛去。車廂內傳來《春節序曲》,韓葉子望向窗外,期待回到蓬勃發展的家鄉。 (經濟日報記者 馬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