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大哉乾元 下 (2/4)

山東戰亂之時,蒙軍飽受火炮之苦,也深刻理解了這種武器的厲害。因此,自那時起,他們便堅決走上了自力更生大造火炮的道路。

鑄炮當然不簡單,但畢竟工業時代之前的鑄造技術並沒有決定性的代差,而他們又擁有不少人才,既有中原蒐羅的鑄匠,又有來自波斯精通數理的學者,還有一批理解火炮應用的將領,同時還有東海軍這個“名師”在,有現成的模子可供模仿,所以他們的進步非常快。

以名將張弘略和郭侃之子郭秉義爲主導,蒙軍建立起了一支有模有樣的炮兵。他們根據自身體驗和從東海、南宋收集來的情報以及以往的戰爭經驗,摸索出了一套炮兵用法。雖然受條件所限,各方面仍不盡如人意,但無疑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他們現在所使用的火炮,就是一種自產的千斤級別的青銅前裝滑膛炮,在中原鑄匠、炮兵將領和伊爾汗贊助的波斯匠人共同努力下鑄造而成。此炮發射四斤炮彈,最大射程超過兩裡,威力中規中矩。雖然重了些,炮車也笨拙,但蒙軍馬多,一門炮可以配十幾匹馬伺候,機動性也還不錯。從各方面來看,這門炮相比龍吟炮還有巨大的差距,但相比歷史同期一下子跨越了幾百年的進度,看來有榜樣在學的就是快啊。

那木罕給這支野戰部隊足足配備了二十四門千斤炮,炮彈落入密集的人羣之中,血肉四濺,哀嚎四起,隊形不免散亂起來。

面對這種超越時代的火力,海都一下子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他之前也從阿里不哥那裡聽說過火器的厲害,不過阿里不哥對他也留了一手,沒說得太明白,現在他親眼見識到,一下子就傻眼了,這怎麼辦?

但是沒辦法,只能硬着頭皮上了。於是他一聲令下,己方便向前壓過去……談何容易啊!

海都的這支軍隊,並非一支團結一心訓練有素的軍隊,而是大量不同部族兵力的聚合體,打起順風仗來自然勇猛無比,但一旦遭遇了真正的硬點子,那可就不能怪他們自保爲上了。

於是,這一大批浩浩蕩蕩綿延裡許的數千騎兵,卻根本沒衝出氣勢來,反而爭後恐先,隊形也越走越鬆散,看的海都跳腳大罵。

更讓他感到憂慮的是,隨着這一支龐大騎兵的壓進,對面的步兵卻毫無動搖的意思,反而有不少人走到了陣前,不知在幹什麼……哦,現在知道了。

這些人把手中的一人高的“短矛”架在了地上,不久後就冒出了白煙,然後前方的騎兵出現了傷亡——這又是一種火器!

這是很有特色一種大型火槍,或者叫袖珍火炮更合適。火槍的作用蒙軍也是曾經親身體會到的,但是研發幾年,卻始終無法制造出東海軍那樣輕便而強力的火槍,只能另尋它途。最後他們製造出了這種一支足有二十斤重的大銃,過於笨重,只能放在支架上發射。在不方便的同時,這種大銃威力卻足夠大,可以在二百步外對敵軍造成傷亡,絕對稱得上一件利器。

大銃笨重,難以單獨編成隊伍使用,蒙軍多是把他們編進既有的步兵方陣裡。基於長矛和刀盾手的傳統方陣各世侯手下都有一批,直接徵召過來,再編上一些火槍手。戰時長矛兵抗住戰線,火槍兵外出開槍襲擾,如果遇到敵軍反擊,火槍手就縮回方陣旁邊,由刀盾手進行掩護,繼續伺機開火。這種隊形在之前與阿里不哥的戰爭中表現出了強悍的戰力,現在面對海都之時,這些已經身經百戰的漢軍士兵同樣嫺熟地演練出了火器的威力。

火槍手在外不斷開槍,不斷對緩慢的海都軍造成打擊,使得他們丟下了上百具屍體。等到對面忍受着傷亡終於靠近了陣線,火槍手們卻麻利地收拾好火槍,鑽回了長矛方陣之間的空隙中,躲在了刀盾手的盾牌後面繼續裝填射擊。而且距離近了之後,威力更是強悍,幾乎一槍就能帶走一條性命,實在是令人膽寒。

海都騎兵們擅長的騎射對這個戰法毫無作用,因爲根本對射不過火槍。一小批人組織起來試圖衝過去近戰,結果沒想到,一聲號令之後,長矛手們一瞬間將丈許長的長矛向前放倒,形成了一片鋼尖組成的森林,令衝過來的騎兵們心底直生寒意,人籲馬嘶,無一敢靠近的。

這些漢軍絕非廉價的炮灰兵,而是有類隋唐府兵,都是在家鄉有着大片職田的有產者。他們生活有保障,家裡又有牽掛,因此能經得起嚴苛的訓練,具有足夠的紀律性和勇氣,能夠直面騎兵的衝擊和騷擾,毫不動搖。反而對面的騎兵被他們的氣勢懾住,不敢太過靠近,只能遠遠地隨便射幾箭就轉進。

但是這種騷擾收效甚微。騎弓本來就弱於步弓,遠遠射來就沒多大威力,而這邊又是有良好防護的——火槍手有盾牌掩護,前排的長矛兵也有盔甲護身。這些漢軍都是世侯們的私兵,是他們好不容易纔練出來的立身之本,自然不會願意讓一支羽箭就取了性命,很慷慨地爲他們配備了盔甲,他們自己也會私下添置一些護具。這次遠征選的都是精兵,披甲率高得驚人,對騎弓的騷擾自然不太怕。

騷擾沒什麼效果,相反,對於海都手下的騎兵來說,衝得越靠前就越容易吃到鉛子。看清楚這種淘汰機制後,大隊人馬自然畏縮不前,紛紛向兩邊繞過去,襲向側翼的炮陣——然而那木罕和史炫卻不給他們機會了。

一聲長號過後,炮聲突然停歇了下來,這讓海都和他的軍隊鬆了一口氣。

“停了?爲什麼?不過總算是——”他看到對面陣中旗幟大動,一下子意識到了有狀況,“等等,不好!”

還沒等他反應過來,敵陣中突然又傳來了一聲炮響,然後以此炮爲訊號,其餘大炮也再次轟鳴起來。不過這次打出的就不是實心彈了,而是成片成片的霰彈!無數鉛子從炮口中噴涌而出,襲向對此一無所知的海都騎兵們!

傷亡瞬間在人馬羣中大量產生,然而事情並未就此結束。

幾乎就在炮聲結束的同時,對面忽必烈軍的中軍指揮營中即刻響起了進軍鼓聲。早已待命多時的騎兵們瞬間從陣後衝了出來,士氣高昂地衝向了已經肝膽俱裂的海都騎兵們!

這些來自東方的騎兵既有傳統的蒙古鐵騎,也有新興的漢家騎兵。到了這個時候,一方養精蓄銳多時,陣型齊整、配合有度,另一方則指揮混亂、陣容不整、士氣低落,有什麼結果還用說嗎?忽必烈軍的重騎兵們蠻橫地衝破了海都軍的陣線,隨後輕騎兵跟上,對零散的海都軍展開了追殺。

一個照面,勝負已分,更多的海都軍開始了潰散。

海都臉色唰一下白了下來,這可怎麼辦?他又忍不住轉口看向了身後的大營,這可是他好不容易一路從西邊的河中地區趕過來的,裡面牛羊成羣、物資無數,還有些好驅使的民夫,難道要就這麼淪陷在這裡了?

“留得母羊在,不怕沒羊羔!”他的親衛們一下子圍到了他身邊,勸說起來。

海都最後看了一眼東方的別失八里城,恨恨地說道:“這麼一退,還不知道哪年才能回來……算了,先走吧!”

於是,退軍的號聲響起,海都率領自己的親軍,頭也不回地逃離了剛搭起來還沒多久的大營。

在他身後,輕鬆贏下了這一戰的漢軍步兵們高聲歡呼起來,這種歡呼進一步摧垮了戰鬥中的海都參軍的意志,不少人逃亡不迭,就這麼投降了。

在更後方,在別失八里城頭觀戰的阿里不哥差點頹唐地跌了下來。被手下扶住之後,他面無血色地說道:“罷了,罷了,我這就向忽必烈請降吧。我自己的命就這樣了,希望他能看在血脈相連的份上,饒了他的侄子們吧。”

……

1269年,9月11日,長安。

關中地區在中華文明歷史上的地位再怎麼強調也不爲過。自秦以來,此地是多個偉大文明的首都,可謂帝國心臟,人文薈萃。但也正是因此,使得這片地域匯聚了遠超承載力的人口,生態環境被破壞,青山不再,綠水變濁,農業產出逐年下降,最終再也無法承擔一國之都的職責,文明的重心向東向南轉移。

金元之交,關中地區是金朝抵抗蒙古入侵的最後防線之一,雙方在這裡進行了多場大戰,殺得血流成河,最後伴隨着金朝的滅亡,這裡也徹底殘破不堪了。

但諷刺的是,正是因爲戰爭帶來的毀滅,使得關中人口驟減,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後,環境反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山野間再度出現了綠意,農業條件也改善了不少。這也算是涅槃了吧。

而從兩年前開始,這片已經涅槃重生的古老土地再次熱鬧了起來,到了今天,更是達到了又一個高峰。

“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

……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茲大冶流形於庶品,孰名資始之功;予一人底寧於萬邦,尤切體仁之要。事從因革,道協天人。於戲!稱義而名,固匪爲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負於投艱。嘉與敷天,共隆大號。”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長安宮城太極殿中,忽必烈志得意滿地看着殿下匍匐在地山呼萬歲的蒙漢羣臣們,一股豪情壯志油然而生。

別失八里大捷之後,阿里不哥自縛歸降,終於爲這場曠日持久的兄弟大戰畫上了句號,同時也使得忽必烈的威望再次達到了鼎盛。在這風頭正盛之時,以劉秉忠、姚樞、史天澤、張柔爲首的文武漢臣再次上表勸進,勸說忽必烈正式改納漢法、建立王朝。

而忽必烈本人也正有此意,於是在三辭三讓之後,大元王朝就這麼正式成立了!

元朝的正式成立,不但比歷史提前了兩年,格局也大有不同。

由於面臨海上的威脅,所以龍盤虎踞的燕京並未被選爲新的大都,原先負責營建大都的劉秉忠被轉派去關中重修長安城,新的首都也設置在了長安。

爲了彰顯大元朝的氣魄,忽必烈共設置了中都長安、上都開平、北都和林、西都金滿(別失八里的唐時舊名)、南都南陽(將申州和周邊州縣合併而成)五個都城,疆域廣大,在現在的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了。燕京並未設置成都城,但仍派了親王駐守,作爲重鎮來經營。

不過,這個至元六年版元朝和歷史上的至元八年版元朝的權力架構大不相同,不再是一個嚴格的中央集權式的王朝,而是一堆大小蒙漢領主的聚合體。平坦而廣闊的華北平原上,居然大部分土地都被世侯們佔據管理,朝廷直屬的地方少得可憐。這是因爲忽必烈能當這個皇帝,主要是靠下面的支持而不是自家的實力,倒有些像東晉或晚唐的局面。

對於這個局面,忽必烈自然是不滿的,之前在對付阿里不哥騰不出手來,現在就可以好好謀劃一下集權的事宜了。不過,他也沒什麼好辦法。之前他沒法用稅賦募兵,爲了讓世侯們出兵出糧支持他西征,不得不把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給世侯們,並確認了他們的世襲權力。現在回頭一看,很是有些尾大不掉之感,甚至比起七年前還更嚴重了。總之,此事尚需仔細謀劃,也不能急於一時,現在還是先享受一下勝利和建國的快感吧!

不過,有些人就是沒眼色,非得在這個時候跳出來添堵。

當天夜裡,典禮過後,忽必烈拿着一份從東北來的急報,臉色鐵青:“什麼,東海人出現在了黑龍江上?還把哈州給奪了?”

第401章 真正的立國第509章 天塹變通途第395章 貨幣戰爭(加更)第543章 深圳堡第180章 兵役制度 二第903章 終局第463章 回家:衝古剌第543章 深圳堡第554章 沙漠風暴 二 訓練第748章 黃河大決第889章 洶涌第62章 北地貿易 三後4章 土木堡之變第425章 後勤第384章 全取京東宋世祖第616章 共克時堅 五 偃旗息鼓第608章 李氏朝鮮 五第454章 另一個世界:軍事介入第600章 進擊的滕國 二後6章 夜深第750章 大漠攻略第123章 李庭芝第333章 泰山之戰 八 山動第24章 嶗山道士第450章 西洋郡第185章 一手槍,一手藥第470章 東洋景 下第184章 育馬第491章 混世魔王在難波登陸第730章 入關第793章 氣吞萬里(加更)第814章 新航路 三 南泥灣第443章 另一個世界:羅衛第665章 臨安事變 七 真要造反啊?(加更)第34章 整裝出發開地圖第427章 西南駐屯軍第526章 戰列艦第418章 東進:博多第404章 真正的進步 上第297章 徐州危急(今日四更)第55章 自造艦與新型帆第505章 大燈塔第125章 招安還是自立第824章 曙光 (加更)第37章 渤海沿岸第81章 嶗山學宮第18章 秋季第656章 大變局第854章 鑿空 十 窮途末路第200章 海州灣海戰 上第473章 日本病了,其名爲錢第138章 敵情第136章 遠程通信 上第112章 山河防線 一 棱堡第133章 傀儡第830章 熱那亞的崛起 二 吉伯林第297章 徐州危急(今日四更)第41章 火槍實驗 下第592章 彈幕第52章 新氣象第179章 兵役制度 一第742章 現代軍隊第624章 使者第414章 東進:林衍第570章 火車第279章 突襲平灤第54章 東海儲蓄所第469章 東洋景 上第441章 南洋戰略第255章 大巡禮 八 公共交通第440章 朝貢體系的受益者第484章 江湖令與德政令第759章 大斡耳朵第819章 極點第463章 回家:衝古剌第347章 郭守敬第406章 盛世隱憂第154章 開慶元年(第五更)第768章   何去何從第193章 過江後16章 至暗時刻第852章 鑿空 八 一往無前後5章 榮光不再第882章 蜀道難第870章 海軍演習第815章 新航路 四 海角郡 (加更)第110章 外交攻勢 上第865章 既非拜占庭,也不是什麼東方帝國,它就是羅馬!第97章 奪取膠州 上第294章 無邊無際第581章 黑龍江上 八 補給第229章 何處是故鄉第525章 運馬船第159章 曆法(感謝衆書友的打賞,第五次加更)第554章 沙漠風暴 二 訓練第379章 忽必烈的驚愕第520章 神劍(加更2/2)第789章 出大事了第778章 第三把火:大包圍第444章 另一個世界:異域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