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2章
陶弘方跟着那門房穿過兩個小院,看見有不少人在排隊等候辦理手續,秩序倒是井井有條。
石成信辦公的地方同樣也很簡樸,其程度甚至可以說是陶弘方曾經造訪過的衙門裡數一數二的程度。這間屋子裡除了形制簡單的辦公傢俱之外,就只有幾盆綠色植物用以裝點室內。
陶弘方看坐在書案後那人,果然眉目與石迪文和石成武依稀相似,不過膚色卻比他的父兄要白皙不少,想來應該是因爲長期從事案頭工作,不像父兄那樣在外邊的時候居多。
石成信主動站起身相迎道:“原本應該由在下主動去拜訪陶兄纔是,但因爲公務,在下最近都在外地奔波,還望陶兄見諒!”
陶弘方見對方說話客氣,當下也拱手應道:“原來如此,難怪上次去石府做客未曾見到石兄!”
石成信示意陶弘方入座,又叫來秘書給陶弘方上茶,然後解釋道:“東海大區接管江浙不久,有關土地歸屬的交接事務多如牛毛,在下最近在杭州的時候不多,昨晚才從外地趕回來。所以衙門這邊的事情,有很多都是暫時交給了下面的人在做。積壓的各種文件得有兩尺厚了,起碼得忙上好幾天才能處理完。”
陶弘方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道:“若是石兄早回來一天,或許在昨天杭寧鐵路的開工儀式上就能見面了。”
石成信的語氣非常誠懇,但陶弘方卻敏感地覺得對方似乎話中有話——推說自己近期不在杭州,事情都是手下在辦,那豈不就是在暗示他與火車站周邊地區的地皮交易無關了?
石成信道:“不知陶兄今日登門,可有什麼需要在下協助之事?”
陶弘方道:“不瞞石兄,在下今日冒然登門拜訪,的確是有事相詢。”
石成信道:“陶兄但說無妨,在下一定知無不言。”
陶弘方道:“在下昨日去杭州火車站工地觀禮,見火車站周圍似乎尚未開發,便想要了解一下這周邊區域的狀況。想來此事應該是由國土處主管,所以今日就冒昧過來,向石兄打聽一下詳細情況。”
陶弘方裝作對火車站周邊情形完全不知,並未提及自己昨天已經從戴紹那裡瞭解到了一些信息,這樣也免得讓石成信猜到自己的消息來源,將其怪罪到戴紹頭上。此外陶弘方也想借此機會看看,假如自己裝作毫不知情,石成信將會如何應對。
石成信笑道:“陶兄倒是找對地方了。按照東海大區制定的土地管理辦法,現今所有的土地交易,都需在國土處登記之後方能生效。而類似火車站周邊這樣的特殊區域,更是需要先向國土處申請,獲批之後纔可進行交易。”
陶弘方聽他所說與昨天戴紹的介紹基本一致,當下也點了點頭表示理解。
便聽石成信接着說道:“不過這杭寧鐵路規劃的時間已經不短,所以有關這個項目的存在,其實也早就不是秘密。不瞞陶兄,有很多人都對杭州火車站周圍的地皮感興趣,願意爲此花重金的也早就排起了長隊。今年清明前後,國土處就已經篩選出數家買主,按出資高低分配了火車站周圍的幾十塊地。”
陶弘方故作失望道:“竟然來晚一步……不知在那附近買地的都是何方人物?能讓國土處出面組織分配,想必應該也不會是普通角色吧?”
石成信沒有正面迴應陶弘方的問題,打個哈哈道:“陶兄若是對那周圍的土地感興趣,在下倒是可以想想辦法,聯絡幾個買家,看看能不能從中勻出一塊地皮。如果陶兄所需的地皮面積不是特別大,相信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
陶弘方一聽便明白了石成信的意圖,他對自己的提問避而不答,應該是其中有些不足爲外人道的秘密,想用這樣的手段堵住自己的嘴。俗話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自己若是也從他手上拿了地,那自然就沒有立場去追究其他土地交易的真相了。
石成信作答時幾乎沒有花時間考慮,這也讓陶弘方對他看高了幾分,對方顯然不是那種尸位素餐的草包官員,頭腦清楚而且熟悉自己手頭的事務,可以不假思索地立刻給出一個解決方案。這一瞬間陶弘方甚至有些懷疑,石成信是不是提前就知道了自己的來意,有所準備之下才會反應如此迅速。
但如果是戴紹向石成信通風報信,那石成信應該很清楚,陶弘方調查此事的目的可不是爲了能在火車站旁邊佔幾塊地皮,而是要了解究竟是哪些特殊人物通過非公開的途徑買到了這些地皮。
在陶弘方看來,石成信拋出的解決方案更像是在試探自己的立場,如果自己順水推舟答應下來,那麼接下來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得到好處的人自然也就不會再去深究真相。但他當然不會如此輕易放棄,笑着搖頭道:“石兄誤會了,我對火車站周圍的地皮沒興趣,我感興趣的是,誰是這些地皮的主人,他們是怎麼弄到這些地皮的。”
石成信沒有作聲,很認真地打量了陶弘方一番,似乎是想從他臉上表情分辨出這番話是真是假。陶弘方也不着急催促,就安靜地坐着與他對視,等待他作出迴應。
短暫的沉默之後,石成信才微笑着開口道:“看來陶兄是不知道從哪裡聽說了一些消息,所以來在下這裡興師問罪了。”
陶弘方馬上搖頭否認道:“不不不,不是興師問罪,只是想了解一下其中真相而已。”
陶弘方並未否認自己從別處得到了一些消息,但特地加重了“真相”二字,意思便是提醒對方,不要再採用無謂的手段來掩蓋真相。他相信以石成信的聰慧,應該不會理解不了自己的意思。
石成信正色道:“或許陶兄會以爲這中間有什麼不當交易,但其實沒你想的那麼糟糕。要推動杭寧鐵路這麼大的工程實施,僅靠一紙政令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來自方方面面的助力,才能克服工程實施過程中的種種困難,但這些助力並不是無條件出現的,我們也必須要拿出一些交換條件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