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洪門

來到司機所指示的第一個巷子口,站在路口往裡面看去,只見巷子深處別有一番天地,巷道中部有一面古色古香的牌樓,兩座石獅子坐立在牌樓左右。正中間的牌樓上面有四個斑駁的刻字,寫的是“頂天立地”。穿過牌樓繼續向前走,一棟三層樓高木結構東方建築映入眼簾。這建築的形狀看上去有點像是閩南式的土樓,但又有江南園林棱角風格。

正大門十分寬闊,有幾分衙門的味道。大門口的臺階上有好幾個披頭散髮的青年,正在給幾個燈籠刷油漆。還有一個穿着考究長衫的中年人,像是監工似的坐在一旁加了薄毯子的藤椅上,一邊抽着旱菸,一邊盯着那些年輕人用工。

陳炯明邁步上前,大聲的請教了道:“敢問這裡可是安量堂口?”

一個青年站起身來,帶着狐疑的臉色問道:“請教貴姓?”

陳炯明說道:“在下姓陳,五天前與貴堂口張幹事……”

不等陳炯明把話說完,那青年又問道:“請教貴姓?”

陳炯明微微一怔,心中驚奇起來,這人年紀輕輕難道耳朵有問題?他沉了沉氣,加重聲音又答了道:“姓陳。”

青年臉色稍微有變化,不過還是點了點頭,再次問道:“請教貴姓?”

陳炯明與自己的隨員面面相覷,這人到底怎麼回事?是人傻了還是故意捉弄?他皺着眉頭,有些不高興的說道:“這位小兄弟,你何故一個問題要連問三遍,要是你聽不清楚我大可寫給你看,要是存心戲弄這可說不過去了。”

那青年聽到這裡,反倒冷笑了起來,說道:“哼,你竟然聽不懂我的話,還敢來這裡叫門,看你是華人的份上今日不追究,你趕緊走吧,這裡可不是什麼人都能來的。”

陳炯明氣不打一處來,剛要上前繼續理論,這時,一直坐在大門口臺階上那個長衫中年人緩緩站起身來,笑呵呵的說道:“金福,退下,這位可是咱們大佬的客人,不得無禮。”

那叫金福的青年有些好奇,連忙問道:“師叔,他可不是咱們自己人呢?”

中年人罷了罷手,說道:“這事你不用多管,四海之內皆兄弟,不是一個屋裡的人也能成爲兄弟朋友,你先忙你的去。”他一邊說着,一邊從臺階上走了下來。

陳炯明耐心等着這中年人走來,然後拱手行了一禮,說道:“在下廣東陳炯明,前幾日與貴堂張幹事有過期約,今日特意到貴堂拜會。張幹事事前應該有所交代纔是,若是先生不知,但可差人去問一問。”

長衫中年人微笑着拱手還禮,說道:“敝人安良堂青剛執事常正,屋裡排行老五,先生稱我常五就好,正是張三爺交代在此迎接陳先生。現在小輩有所冒犯,敝人一時未曾反應過來,實屬得罪,還望陳先生見諒。”

陳炯明聽到這裡,心中總算舒了一口氣,他說道:“哦,既然是一場誤會,索性不必再提了。先前在路上有所耽誤,怕是誤了與張三爺的見面,還有勞先生帶路。”

長衫中年人做了一個“請”的手勢,引着陳炯明和隨員走進大門。

在穿過前院小道時,陳炯明忍不住好奇的問道:“敢問常先生,先前那青年不像是染有耳疾,爲何一個問題要反覆問上三遍?”

常五哈哈笑道:“剛纔那小輩是在盤問先生的底子,他問話的方式是咱們洪門由來已久的江湖切口。都是陳規陋習了,在美國基本上早已不用這一套,也只有這些新進屋的小字輩剛剛學到手裡,總想躍躍一試罷了。”

陳炯明恍然大悟,接着又問道:“既如此,那我當時應該如何作答?”

常五說道:“陳先生是故國革命志士,曾經與孫逸仙先生並肩作戰,也算是咱們自己人,咱們洪門的切口不妨告訴陳先生好了。先前那小輩的問法,在咱們屋裡頭叫‘三請教’,第一請教是問你本人的尊姓,第二請教是問你拜山兄弟的姓,第三請教則是問咱們洪家家姓,也即回答姓洪即可。”

陳炯明感慨的點了點頭,自嘲的笑道:“洪門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先前真是獻醜了。”

常五搖了搖手說道:“陳先生太客氣了。陳先生不是我們洪門中人,不知道其中典故那是情理之中。更何況這些陳年的舊習大部分都不再使用,很多洪門年輕一輩的兄弟甚至都不知道,也只有一些還記掛着傳統的堂口會專門教授這些瑣碎,權作保留典故而已。”

邊說邊走,他們已經來到前堂的大廳。常五請陳炯明和隨員先坐一會兒,又吩咐了下人準備茶點招待,之後他便進到後院去通報了。

剛喝了半盞茶,常五與另外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先生走了出來,那老先生同樣穿着一身長衫,質地上甚至要比常五更樸素一些。此人正是陳炯明前期接觸的張三爺。洪門致公堂和安良堂雖然有過註冊,並且還興辦了一些公司經營實業,經濟實力十分雄厚,但很多老一輩的成員是踩着血淚一步一步打拼過來,對來之不易的今天十分珍惜,所以日常生活依然簡樸平庸,毫無破張浪費的習慣。

陳炯明起身相迎,問好道:“張三爺別來無恙,今日要多多仰仗張三爺了。”

張三爺微笑道:“陳先生太客氣了,司徒總理尚在後面處理一些公司的事,稍後便會出來接見陳先生。咱們先坐着聊聊,都是自家人,陳先生千萬不要拘禮纔是。”

陳炯明笑道:“多謝張三爺。”

落座之後,張三爺沉吟了片刻,說道:“陳先生之前與我談的事,這幾天我已經轉告司徒總理了。不怕實話跟你說,總理對陳先生的提議有些猶豫,咱們洪門單單在美國就有七八十個堂號,這些年各堂號之間依然矛盾重重,雖然我們致公堂一直致力於翰旋調節,促成洪門的統一團結,可是畢竟勢單力薄,收穫甚微。”

第157章 ,討要軍費第1072章 ,迎回李熙第482章 ,宋教仁到訪第275章 ,陸榮廷的覺悟第305章 ,破襲戰第1078章 ,聯合參謀部第516章 ,克廈門第1157章 ,亞洲局勢第428章 ,軍屯運動第6章 ,將軍召見第515章 ,激戰廈門島第255章 ,狙擊手顯神威第33章 ,天價贖金第810章 ,齊山鎮關鍵要素第449章 ,黃埔班的侄子第880章 ,鞏固第57章 ,張小雅言第516章 ,克廈門第1089章 ,僵局第868章 ,探監第616章 ,突然之間第541章 ,袁世凱之悟第626章 ,杭州之事第1078章 ,聯合參謀部第683章 ,西巡計劃第270章 ,親臨前線第451章 ,醒來第563章 ,晚宴上一幕第398章 ,求婚第1137章 ,放棄南亞第1213章 ,內幕對話第166章 ,民軍自亂陣腳第731章 ,“獵雕”作戰室第255章 ,狙擊手顯神威第788章 ,年輕的空軍將領第746章 ,三個集團軍準備第737章 ,段祺瑞突襲第1127章 ,建立太平洋艦隊第707章 ,曹錕策略第1072章 ,迎回李熙第742章 ,最後的北洋第708章 ,蒼南縣伏擊第289章 ,黃埔聚會第755章 ,宋教仁的態度第236章 ,請出山第288章 ,在梧州第915章 ,兵變開始第56章 ,張家大少第627章 ,恆榮貿易公司第982章 ,肇事第52章 ,上任新軍第761章 ,婚姻第912章 ,暗流第723章 ,末路之下的北洋第162章 ,不和諧第199章 ,二十三鎮安置事宜第970章 ,第二次援助第361章 ,進步黨的出現第210章 ,黃埔軍校第213章 ,無理之下第1090章 ,扭轉第709章 ,兩手準備第614章 ,年後南方第110章 ,李琛變節第383章 ,吳紹霆的條件第600章 ,最弱而最強第1170章 ,國際利益的誘因第418章 ,公開言論第1212章 ,南京街頭第672章 ,五十慘案第362章 ,熊希齡的想法第210章 ,黃埔軍校第12章 ,小恩小惠第1071章 ,大正天皇第680章 ,掃清廣西第835章 ,向肥肉下手第130章 ,馮狗段豹第686章 ,貴州會談第724章 ,梧州火車站第509章 ,戰之心第536章 ,福州之變第1055章 ,南亞殖民第217章 ,談不攏第1011章 ,市場花園行動開幕第408章 ,虛情假意第1093章 ,歐洲新局勢第1039章 ,人肉炸彈第1188章 ,美國參戰第540章 ,舊式軍人第865章 ,直接攤牌第428章 ,軍屯運動第1171章 ,投機主義第241章 ,應接不暇第516章 ,克廈門第725章 ,蔣百里一談第1017章 ,江界會戰第323章 ,援閩計劃第786章 ,諜報戰第5章 ,初識倪端第943章 ,針對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