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環境,自然不會輕易相信任何人,可就在我準備抽回手時,他緩緩地將手遞到了我的手上。 2 很多年後,我依然疑惑,他爲何那樣輕易就給予了我信任,並且再未收回過。後來我問他,他笑着答:“因爲你是我的阿姐啊。” 有時候,他簡單得令我羞愧。還需要什麼理由,我是他的阿姐,這世間他僅剩的親人之一。 而那一年,他十二歲,我牽着他的手,一步步走出那個於他如夢魘一般的地方,我想,後來他那樣依賴我,或許是因爲當我帶他走出那個破敗的院子時,讓他在多年的黑暗之中看見了身前的光亮。 父皇見他第一眼時,激動得直欲落淚,彷彿這是他遺落在外的骨血。 他下詔封蕭琰爲清河王,入居重華宮。重華宮是明德太子生前所居的宮室,可見父皇對他的看重。 明德太子是阿琰的父親,亦是父皇的表兄,我的伯父。 蕭家的舊事很是複雜,身爲皇脈的蕭琰之所以會流落在外,要從我大梁建國時,太祖那一朝說起。 太祖是一代英豪,推翻前朝的暴政,救百姓於水火,以馬伕之身最後成就天下霸業,建立了新朝。 我的祖父太宗是太祖的胞弟,同太祖一起起於微時,共謀大業,後在成州擁立太祖爲帝,在軍中威望極高,是太祖的左膀右
臂。 那時蕭琰的父親雖受封太子,卻因爲性子軟弱而爲太祖不喜,後來太祖病逝前,祖父守在病榻前,與之一番長談,至於談了什麼再無第三人知曉。第二日太祖崩後,內監捧出金匣,匣中盛的是太祖遺旨,寫的卻是傳位於祖父,即爲後來的太宗皇帝。 民間紛紛對此有議,說太宗皇位來得不明,太祖生前雖不喜太子卻從未有過廢立之意,且太子之後還有德王、英王等諸位皇子,其中也不乏英才,怎會直接傳位給弟弟。 真相如何我作爲後輩不敢置評,但後來太宗的確是逼死了蕭琰的父親,然後以太子禮葬,諡號“明德”,而太祖留下的幾位皇子王爺也紛紛早逝,若非有太監抱着襁褓中的蕭琰逃走,太祖一脈,怕是已斷了。 父皇與祖父不同,他長於太平盛世,是祖父唯一的子嗣,登上皇位是順其自然的事,故而對權柄並無興趣,倒是縱情於書畫中,又深信佛學,整日不是寫詩作畫便是召僧侶談論佛理。 所以他倒不似帝王,反而更像文人。 對於當初祖父所爲,他一直心懷愧疚,覺得皇位得來不正,我們這一脈欠了太祖一脈,而後來他病後夜夜驚悸,更加篤信是因身負深重的罪孽而受到佛祖的責罰。 故他吩咐臣下,一定要找到遺落在民間的太祖嫡裔,以求贖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