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痕筆談

行痕筆談

——俗人,愚蠢,衝動——心難修

一、君子之風,修身正道,對時代的影響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是《大學》裡的第一句話。

“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籍,本意‘君王之子’,泛指道德崇高之人。如《周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書·虞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這是網上人們對君子的世俗理解。

不管是在中華文明的典籍中,還是當下人們的認知裡,都有一個對人應該如何或者說什麼樣的行爲是在這個文明中被提倡和追求的概述和標準;但這個概述概念和標準存在人們的意識中,包含在文明的精髓裡,卻沒有具體到行爲層面,或者說在辨別上是模糊的;而與什麼樣的人是君子相比,更難辨別的是——什麼樣的人不是君子;這是我們繼承發展我們自身文明時急需要解決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此問題之前沒有其他別的問題。

二、君子修身的幾點困境

1.心難靜,世俗的干擾無法避免

生而爲人,就免不了一個俗字,因爲人本“俗人”。

這種俗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物質方面的,另一個是精神方面的;

在物質層面上人無法脫離人的物質本性,不管他如何強調和差別化都改變不了這個本質,至少在可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一點是無法改變的。

另一個方面,就是精神層面的,因其人的物質層面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其精神層面,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影響並不帶有某種必然性,也就是說人可以控制其自身精神層面的提升,如果他願意這種提升是無止境的,任何事物又都是相互的,如:一個人,作爲一個人的存在就需要食物,這是其人的物質層面決定的,無法改變;相似的需求使其物質化;而一個人的精神層面可以使其脫離這種物質化,不管結果如何,精神層面可以使其人自身脫離物質化的作用是無法否定的,雖然更多時人的精神層面是依附於物質層面的,而且這也是有其必要性的。

人的這種在物質層面上的“俗”可以使人變得愚蠢,因愚蠢而變的衝動,並且這種愚蠢的根源是不可避免的;而在人精神層面上的這種“俗”,和由此帶來的愚蠢及愚蠢演變的衝動,是可以避免的,雖然這並不容易,而這正是修心的意義所在。

2.修身者對自己把握了,也很難對外界有所影響

一個人可以因其心境不主動的去犯錯誤,但並不能因此而改變環境,人世間不會因你如何對待自己而改變如何對你;人是可以相互影響的,這一點是對的,也是君子修身意義的重要性之一,但人改變不了人世,人世是隨人性而改變的,這不是短時間和少數人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我說,不管一個人你做了什麼,你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也改變不了這個世界如何相處。

3.短期的道理容易理解,長遠的道理對其的信念很難維持

在修身的過程中,信念的堅持是很難的,往往因爲無法在實際中得到有益的反饋而放棄;君子修身者尚如此,對於無此意的一般人來說就更難對其有什麼信念可言了,人們更願意相信眼前看得見的東西,而不願在長久的變化中費神。

4.自我修行者的自我定位很容易出現偏差

當一個人對人生和人世有一定領悟之後,往往容易脫離人的自性,以自身爲中心闡述事物;甚至自制囚牢將自己和他人困於其中。

三、關於修身中遇到的幾類人:真,僞,惡

1.真心追求自我提升的君子

一個人不管生於何地,做過何事,置於何處,只要心中是在最求自我的提升,有個內在的君子的目標,並且這個君子的目標符合“道”,我們即可稱之爲真心修身的人——既我們說的“真”。

2.無所追求的“俗人”

人皆爲俗人,但一但其內心有所追求就會有所變化,也就會在逐漸改變減輕着自己的俗;如若一個人不管其他人如何評價他,取得了什麼光環,如若內心無所追求則終究是一個俗人,無法解脫自己的內心,更無法幫助別人,不管他做出了什麼成績,這成績只會帶來短暫的利益,終不能長久的有益於人類。

3.破壞美好的惡人

一個人可以平凡的過完做爲人的一生,也可以嘗試一切作爲人可嘗試的事物,甚至可以爲了生存而競爭,這一切都是平常的,談不到什麼惡,是人之平常;但有一種人其行爲對人之美好的一面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傷害,這種人和行爲大多數在人自身的世界中是會得到相應的懲罰,還有少數的惡因爲其卑微而並不被認知,而滋長造成這一切的根源,既是標準的模糊,甚至有人將這種“惡”歸爲了平常;一些修身者也將其視爲可理解的,並將其列爲對自身修爲的一項考驗,這是太過荒謬可笑的;修身者在適當時可以對“惡”表現的寬容,但這一切的目的是讓“惡”消減,不因其微小就可讓其縱容蔓延,否則一切就都是偏離的,將其自身約束在任何一種這樣偏離的框架下都是不開悟的,迷惑的,不得其道的。

四、關於“微小的惡”——小人

一些“惡”看似的普通微小,但須知道惡無大小,本質爲惡皆爲惡,無論其質大小;甚小的“惡”與甚大的“惡”沒有質的區別,被其“微小的惡”主宰的人是有其共性的,“小人”即使這個羣體的行爲表徵,也是這個羣體的準確稱呼;

在歐洲有一個村莊,古樸融合,幾百年來人們都幸福的生活在這裡,相安無事,平淡幸福;但奇怪的是近幾十年來,人口一直在減少,以前繁盛的村子變的冷清,沒有人知道爲什麼,相關的各種傳言就多了起來,直到一位神父的到來,纔將事情的原由弄的清楚。原來在幾十年前,村子裡住着一個女人,她是一個標準的“小人”,竊竊私語搬弄是非,你所能想象的到的小人行徑,她都卑劣的將之視爲日常,她忙碌的一天就在不停的做着這樣的事,村子裡因此是非不斷,相互之間變得疏遠,一些人爲了表現親密的刻意行爲並沒有改變什麼,氣氛變得越來越差,很多人相繼離開了村子,即使有些事情的真相得到了澄清,但幾十年來村子裡的氛圍還是沒有好轉……

大家可能感覺這是一個故事,但其實這是一個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同樣的事甚至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惡”本質的東西無大小之別,它們表現出來的“破壞力”一時可能讓你感到不屑,但你若將其視爲“平常”,你則是太過低估了它們。它們的表現無法歸爲人類預設的幾種“惡”,但其行爲極其惡劣,總體量上產生的破壞性較之人們概念中以爲的“惡”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人們自以爲的將其排除在“惡”之外,視之爲“平常”,那是因太過自我而來的愚蠢,按此觀念也更無進步可言;

看見美好的東西或有利於己的事物,心生喜愛想要靠近,這不是“小人”,這是人性;看到美好的事物,不計代價的得到,這其中如包含着大“惡”人們也很容易分辨;看見美好的事物,不管於自己有何關係,一心將其摧毀,人們往往因爲不明白其動機而對這種“惡”有了錯誤的判斷或者很難分辨,甚至有時將這種不問原因的破壞理解爲了一種“善”,這就是“小人”真實的危害,也就是我們說的“惡無大小,本質皆惡”;

一般而言,人都是善惡共存的一種平衡體,但能被稱爲“小人”的則是已被“微小的惡”主宰的人,他們已經不屬於這種平衡體的狀態,人們之所以一時不能分辨出來它們,是因爲對善惡的理解上不夠深刻,也是因爲對這種“小人”狀態界定標準的缺失;

小人的最主要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對美好事物的仇視,這也是其被“惡”的本質控制造成的必然結果,這種控制小人“微小的惡”在生活中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極度自卑:小人總會敏感的依附於“強者”,但它們最在意的不是取締“強者”,而是能在“強者”身上得到自己的利益,它們在內心深處甚至極度自卑到不敢相信自己能取代“強者”,但它們能明確的知道自己能在“強者”身上得到的利益;

2.自私自利:人性中都會有自私的一面,這也是“小人”能常常混淆在人羣中的原因,人們很容易忽視二者的不同,小人的自私往往帶有着“破壞性”,既爲了自己多多少少的利益不計代價的損害他人,甚至那怕能給自己帶來的利益是未知的,它們也會去做,有時你甚至很難分辨它們的本能是傷害他人還是爲了追逐自身的利益,只能理解爲它們已經處於一種病態的“自私”,很容易就能與人類生存本能中所謂的自私區分開來;

3.無原則:小人往往很容易會把事情辦成,這也讓很多人對其產生錯誤評價,或者用於小人自身的開脫;小人之所以能快速的把事情做成,往往是因爲以其“不講原則”爲代價,小人很少有其固定的原則,做什麼事都很“真心”,沒有心裡負擔;

4.人格缺失:小人不會停止其行爲,人格缺失是其內心深處爲惡的動力;其對世界的理解是惡的,所以不會相信美好,也不會停止爲惡;

5.善於僞裝:因爲小人是“微小的惡”,其不具備對周圍事物的掌控力,也不追求掌控,只會帶來無盡的損害,所以小人常常表露出自己弱小的一面,但這弱小並不改變其損害他人的本質;

6.深諳人性:小人不具有直接危害他人的能力或說不敢於使用那樣的方式,所以小人大部分時間會揣摩人心,利用人自身人性之弱點攻擊他人,並讓事情進入到更壞的境況,小人永遠不會將事情往好的方向推動,這也是其主要特點;

7.不能自保:人們常常因小人自身也受到了傷害而無法對其進行判斷,殊不知,小人因自身能力和所處位置很難自保;當事情變壞時小人往往沒有能力跳脫出去,所處的位置外界更不會浪費更多資源對其進行的援救,所以常常使其身陷其中自食其果,而他這時的悔恨也只是出其自身的原因,對他人的傷害仍是無視的;

四、挽救、減少那些“微小的惡”

1.遠小人

遠小人不是通常理解的遠離小人,而是辨別出小人,不能讓其卑微的行爲隱秘在日常之中,當我們明白了什麼是小人的行徑後,在約束自己的同時更不要成爲其幫兇;人性常常會讓人變得愚蠢,這是一種現實情況,但要在內心知道,成爲小人只會讓自己墮落並不會帶來人們通常認爲的那些利益,這也是一個現實狀況,所以人們其實不需要有多高的境界,只需要有正常的理智就不會成爲“小人”,這一點雖然不難做到,但現實中卻也並不理想,這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只能理解爲“惡”的強大,和人自身中“惡”的存在,人真正追求的就是減少這一部分“惡”的存在,所有將之減少的既符合道,相反所以將之放大的不管是什麼形態出現都是違反道的存在,明白了這一點一切就都變得清晰了很多。

2.克己服人

作爲一個人的存在,不管何時,首要的任務或者說追尋的都是提升自己的層次,這種層次有外在的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其內在的部分,只有這樣人類纔有希望可談,這是一個無需爭辯的判定。所以在一個人的日常中需要儘可能的提升人性中“善”的一面,這種提升不在於外在形式,和他人評論,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當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在追尋這一點時,會自覺不自覺的做出對他人的式範作用,防止正常人的墮落的行爲,當然一個普通人不可能無時無刻都是在發揮着這個作用,但只要他內心有了那一絲觀念的產生,這種作用就會出現,不管其時機的多少,甚至有相違的行爲共存,但都不改變那種無私心、無得失的式範行爲,這就是人類進步的希望和可能,有了這一點人類就永遠有希望;相反如果沒有這一點,人類將再無希望,這樣的事應該不會真的發生,因爲人善惡並存的特性,在可見的時間內不會改變。

3.懲揚有度

明辨善惡,也就是我們很早以前說過的一句話“對於人性中存在的善,人有時可以做不到,但必須知道”;克己服人,就是以提升自身爲一生之追求的目標;在此兩點上,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的行爲就不會有大的出入,化入自身內在後,與其相反的必多數是“惡”的行徑,與其相契的必是“善”的行徑,這時一個人的行爲往往是近於一種超脫世俗的,也不需被常人理解,需要完成的是更加困難的,有時可能只有自己自知,有時甚至自己都不知,一切只有留給每個人自己體會,一個人的一生需要他自己完成。

五、綜述

有些話必須在一個人有所思後還要繁訴;人追求自身的提升,並不代表一個人忽略了外在的一切,只以自我爲中心;同樣一個人沉迷世俗,也不代表他可以完全物化自己,不在需要自己的內心感悟;

一個自我追求的個體與人類共同追求的整體,既個體與整體是:

“個體與整體,個體的完善就是整體的完善,個體的保護就是整體的保護,個體與整體會有衝突的時機,但最終追求應該是一樣的,個體也不會淹沒於整體之中而是辯證有機的同一。”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原稿(八)日誌雜文——目的與過程日誌雜文——目的與過程日誌雜文——因信仰而褻瀆(單行詩版)白色果實正文原稿(七)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五)詩誦體(九)故地詩誦體(六)矛盾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二十一)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五)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六)詩誦體(九)故地三論一知一談——論宇宙原稿(完)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六)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八)日誌雜文——彙總(三)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五)三論一知一談——論宇宙空虛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二十一)日誌雜文——因信仰而褻瀆日誌雜文——文明的自救詩誦體(八)昏迷原稿(完)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七)日誌雜文——彙總(一)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三)日誌雜文——無差別(二)體論日誌雜文——彙總(二)原稿(七)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九)日誌雜文——彙總(二)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二十一)日誌雜文——文明的自救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四)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一)(詩誦體全文)白色果實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五)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四)目錄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八)詩誦體(九)故地原稿(八)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五)正文空虛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八)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七)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二十)三論一知一談——認知的扭曲原稿(十)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二十)日誌雜文——內在的固態無差別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詩誦體(六)矛盾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八)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二)原稿(一)目錄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三)三論一知一談——談存在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四)詩誦體(六)矛盾原稿(六)(單行詩版)白色果實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五)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一)日誌雜文——彙總(二)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四)日誌雜文——境遇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一)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二)原稿(五)三論一知一談——論知識日誌雜文——感知的喜好日誌雜文——境遇原稿(十)原稿(七)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二)日誌雜文——內在的固態無差別原稿(五)原稿(完)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八)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六)日誌雜文——藝術的目的原稿(七)日誌雜文——責任本質三論一知一談——論知識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七)原稿(完)原稿(七)日誌雜文——文明發展的哲學趨勢(十二)原稿(二)日誌雜文——感知的喜好詩誦體(九)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