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絮 大局 (王元八段給涵昭的回信)
(本文轉載自王元老師的博客,2006年9月25日《大局》,而《北京棋緣》就是自涵昭的問題得到王老師的解答後產生的念頭,於次年寫成,在此特轉載本文,也再次感謝王老師的指點!)
“涵昭”網友:
你好!
你的學圍棋經歷和你的身份,都比較特殊。希望圍棋於你,“不棄不離”。人的一生,以圍棋作爲業餘愛好之一,肯定有益。
你的問題大致是:“不擅長戰鬥者,是否能下好圍棋”,“韓國流,是否最好”。就此,容我議論一二。
關於“戰鬥力(計算力)”的問題,雖然可以一言以蔽之:“戰鬥力是圍棋的基礎”,但是,就業餘棋友而言,對此要從實際出發,要慢慢地來,要無爲而治(職業棋手不同,他們必須死練)。具體地說,可以用繞開戰鬥的方式,先去強化對圍棋本質的體會,感悟,然後再回過頭來看“戰鬥”,看“計算”,這樣,對“戰鬥”,“計算”的興趣,應會自然增加,而有了興趣,學習起來效率就高了。比如,對方有一小目,你去低掛,對方夾擊(任何夾擊),這一型,似爲“戰鬥”的狀態。對此,“繞開戰鬥”的方式,就是脫先,反正,圍棋的本質是效率,只要你脫先所佔的棋是大棋,那麼,這脫先的一着,即使不是急所,也肯定不差。接着,若對方再下棋,或尖頂或倚蓋,你就再脫先。然後,他再下,你又脫先。這時,你再看這一型,也不過就是對方的單關角再加一個拆邊而已。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如果僅僅是從手法,從技巧去認識和看待圍棋,這不僅不是學習的捷徑,甚至不是正確的方法,甚至不利於開發和挖掘圍棋的趣味。而如果能夠先從本質,從全局,從宏觀上着手,那麼,有些局部無解的問題,會迎刃而解,有些枯燥的東西,也會津津有味。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是,中學生認爲,學習是生活的全部或學習是人生的需要,其學習效果是不同的。
當然,最簡單的回答是:“戰鬥力(計算力)不強?那不行!你應該去看看死活題,練一練計算力。”
棋友們都喜歡戰鬥,這是好事。不過,也請同時自問一下,“殺掉對方一條大龍”與“對方吃了我很多棋子,但我贏了”相比,究竟哪一種形式更痛快?
所以,我回答:不擅長戰鬥者,也能下好圍棋!
關於“韓國流是否最好”,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問題,我不能在博客上寫論文,故簡單回答如下——
韓國流的特點,是行棋的無拘無束和着法的深入挖掘。正因爲如此,其變化多端,精彩紛呈。事實證明,在現階段,韓國流就是“最好”的(人家那麼多世界冠軍,是最有力的證明)。
但是,因爲圍棋是以地多爲勝,所以,“地多”,“效率高”纔是棋的本質,棋的目標。因此,任何局面,必然會有主題,必然有其全局需要(能否發現這一“主題”和“全局”,是水平問題),而圍繞這一“主題”或“全局”行棋,這本身是“不自由”的。故“無拘無束”,便有先天性的缺點,換言之,自由,是有限度的。另外,“着法的深入挖掘”,必須導致計算力,戰鬥力的強大,而醉心於此,又必須導致“全局觀”的相對淡漠(正如“全局觀”強的人,局部戰鬥力必然較差)。所以,韓國流,當然是有其不足的。
我認爲,以“大局”爲先,終爲至理。但現在,在技術上,還不能杜絕“誤算”,棋手們不時出現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誤算”,所以,“計算”是當前的重中之重。所以,似乎“大局”,成了海市蜃樓,棋手們也將“勝負不在這裡”當成了討論大多數盤上問題時的口頭禪。
不過,李昌鎬九段的棋,應該不是我們心中“韓國流”的代表類型,他是均衡型,大局型,與吳清源大師接近。李九段的一馬當先,是否也說明了“大局纔是至理”呢?
在我國,現在的“發展經濟”(順便解決許多局部難以解決的問題),是否也是國家這盤棋的“大局”呢?
(注:王元,中國圍棋隊職業八段棋手,四川成都人,1960年4月27日生。《中國圍棋年鑑》編委。獲第2屆江鈴杯名人賽冠軍,第2屆“五牛杯”全國賽第二名,第6屆天元賽本賽第二名,第3屆棋王賽第三名。1982年定爲四段,1995年升爲八段。現任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圍棋雜誌《圍棋天地》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