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 幕府之使

“幕府絕不會善罷甘休的,請記住!”

看着一身和服的日本人轉身離去,李勝安沒有絲毫情緒波動,甚至連多說一句話的慾望都沒有。眼前這個色厲內荏的傢伙名叫鬆平康福,身份是德川幕府的西丸老中,老中一職是德川幕府中的重要官位,協助將軍處理全國政事,一般四到五名,相當於閣員。

老中一般是石高兩萬五千石以上的譜代大名,鬆平這個姓是德川家的舊姓,鬆平康福在幕府中雖然不及最受寵信的田沼意次,但是也是具有一定實權的。

大唐在石狩平原建立勢力,後來又將函館的鬆前藩消滅,鬆前家的家督跑到江戶去向將軍德川家治哭訴,儘管鬆前藩這種沒什麼實力的外樣小藩,將軍是不怎麼在意的,但是外部侵略者佔領了日本的土地,他不得不關心一下。

由於田沼意次作爲老中,重視商業發展,而田沼意次得知大唐是漢人在海外所建立的國家,商業立國,而且極爲富有,之前跟清國做生意都是上千萬兩白銀的規模,所以田沼意次居然建議,將鬆前藩轉封到其他地方,就此放棄蝦夷地,與唐國交好,謀求與唐國做生意,從而改善幕府糟糕的財政。

這樣不體面的政策,即便田沼意次是將軍寵臣,也在幕府中受到了極大非議。幕府中的反田沼派,藉此爲由對田沼意次大爲攻擊,甚至還有幕府武士因爲憤恨而剖腹,總之是鬧得沸沸揚揚。最終,將軍德川家治決定,派出重臣鬆平康福作爲使者,前往札幌,與唐國進行談判,希望收回鬆前藩的函館領地。作爲交換條件是,幕府可以承認唐國在石狩平原一帶的統治,並且開闢與唐國的貿易,使唐國成爲既清國、朝鮮和荷蘭之後,日本第四個正式貿易國。

只是鬆平康福還沒有出發前,九州那邊就傳來消息,唐軍出兵清國,將清軍打敗,攻入清國京師,甚至擄走了清國的皇帝。不久又有消息稱,清國選擇向唐國屈服,一個被唐人扶立的新皇帝組建了新的朝廷。

這使得幕府不得不重新審視唐國的實力,幕府對於唐國幾乎是一無所知的,關於大唐有着各種傳言,他們沒人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幕府不清楚大唐國家所在的位置,也不知道她的歷史。德川家治甚至詢問了來日本的荷蘭商人,荷蘭人表示,大唐對於歐洲國家來說也是一個十分神秘的國家,建立在偏遠的阿美利加洲,周邊沒有什麼敵人,而且軍事強大,曾經將英國打敗。

德川家治當然猜出了唐人武力強大,要不然也沒法擊敗日本向來仰視的清國了。關白大人一生沒能實現的偉業,唐人實現了。雖然嚴格來說,唐人本身就是中國人。於是,德川家治賦予了鬆平康福更大的談判空間,如果唐人態度比較鬆弛,那麼儘可能要回鬆前藩的土地。如果唐人態度堅決,那麼幕府以和爲貴,儘可能不要跟唐人發生衝突,雙方簽訂和約什麼的,即使鬆前藩要不回來也不要緊。

只是,將軍大人想的是很好,他卻不知道,唐人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中,日本已經是一塊醃製好的肉,準備架上烤爐炙烤了。而另一方面,鬆平康福是一名堅定的反田沼派,田沼意次支持與唐友好,雙方進行貿易。鬆平康福就要堅決反對這些,他們支持重農抑商,同時對外強硬,堅持武家的傳統。所以,鬆平康福來到札幌之後,沒有被札幌的一派近代化景象鎮住,反而仍舊倨傲。

得到總督李勝安接見的時候,鬆平康福甚至拒絕交出武士刀,並且喊出不讓佩刀不會談的口號。最後李勝安做出了讓步,允許鬆平康福佩刀進見,當然李勝安也增加了一倍的保安,並且保持跟鬆平康福的距離,刀子再快也快不過沖鋒槍的子彈。

不過鬆平康福魯莽地上來先指摘唐人的“侵略”,然後蠻橫地要唐人退出整個蝦夷地(北海道),並且賠償幕府的損失,否則幕府就要兵戎相見。在李勝安知道自己無法理解這種腦殘的邏輯之後,直接對他說了不,也就有了鬆平康福威脅李勝安、轉身就走的那一幕。

跟隨鬆平康福的幕府武士簡直都要呆了,他們中有田沼意次的人,沒有想到鬆平康福居然如此直接地把與唐人的關係搞得如此冰冷,而且還用武力威脅。誰都知道,唐軍極爲強大,不僅是打敗了小藩鬆前藩的程度,他們都已經成功擊敗了清國了。

幕府雖然承平日久,但是內部的矛盾也不少,首先本身日本封建體制下,大名都保有不小的力量。以史爲鑑,當年鎌倉幕府雖然好運地有神風擋住了蒙古人,但是也因爲外部的入侵計劃了本來存在的國內矛盾,最終使得鎌倉幕府滅亡,日本進入南北朝時期。

唐軍甚至根本不用打贏,只要削弱了德川幕府宗家和御三家的實力,給了其他大名可趁之機,那麼日本的亂世重臨幾乎就板上釘釘了。這些日本武士們都不是政治白癡,鬆平康福的作死讓他們大驚,可是鬆平作爲主使,沒有人能僭越,代表幕府跟唐國達成什麼協議。

鬆平康福自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爲的風險,可是他只能行險一招了。如果跟唐人媾和,那顯然就順遂了田沼意次的立場,那麼他們反田沼派在幕府中更加寸步難行了。而如果挑起一場對唐國的戰爭,只要取得一定勝利,主戰派的他們就會獲得極大的政治果實,從而打擊田沼意次。這其實就是一場豪賭。

而貌似器量窄、眼光差的日本人在民族性裡,就充滿了豪賭的氣質。不過此時鬆平康福卻已經開始計劃對唐作戰的事情了。跨海作戰幕府沒有這個實力,所以他最好能激怒唐人,讓唐人跨海來攻打日本。他覺得,東北地方的仙台藩和秋田藩距離蝦夷地最近,應該是唐人最先打擊的地方。藉此幕府能夠削弱兩大強藩,而在日本本土作戰,幕府軍隊以逸待勞,有天時地利人和,自當可以取勝。

至少他是這麼認爲的。

096 風變440 聶拉木544鬆平之政487 徵調239 擒龍(八)395 吞武裡之戰(十一)620 扣留687 佔領荷蘭283 “虛張聲勢”021 僱傭兵存續408 中南半島野望549所求796 果斷出手735 八十萬雄兵228 路況066 鬧事504 秘魯共和國651 困難與克服困難703 華沙會戰(一):緊缺的彈藥736 海地878 漢堡條約699 內鬥269 是破壞者也是拯救者011 信仰荒漠266 康仕平057 申報項目179 小工人陳福仔313 新戰區新裝備584 新德國457 二子921 工業狂潮474 巴亞爾塔港暴動(續)573 萊比錫戰役(五)399 暹羅農地292 友好的新皇帝482 墨西哥城之戰(續)361 紅顏醉(十二)770 返鄉939 大空襲伊始785 拳亂(十一)088 國王的特使181 鄭信750 世界盃(上)901 橙色革命(上)159 荷蘭商館679 陸戰二團301 形勢422 一七七八(上)216 輿情(中)334 遣唐使(上)146 多舛艦長的初戰960 尾聲381 財政290 戰山海(續)582 萊比錫戰役(十四)605 更新與進步247 京中人心(下)177 海軍雄心(上)635 法德摩擦284 桂林830 宣戰247 京中人心(下)176 內陸殖民027 新內閣412 轉讓698 受降與危機617 威脅與妥協313 新戰區新裝備110 美利堅的榜樣568 大戰的肇始270 皇帝落誰家609 青州案(三)747 迷思與現實472 巴亞爾塔暴亂(中)575 萊比錫戰役(七)721 華沙會戰(十九):輝煌勝利628 事變再演?524 河網戰術681 跟裝甲兵一起戰鬥的權利258 盧小毛請客809 朝鮮使臣516 家居884 海軍競賽025 戰俘590 文化發展464 無情082 賣出買入310 修路453 友誼306 剛需412 轉讓751 世界盃(中)144 利益的競逐567 元帥的擔心904 覆滅黑海艦隊293 開條件197 只接受無條件投降599 萃英會(中)599 萃英會(中)770 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