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8 萊比錫戰役(十)

易北河渡河戰鬥過去之後,普魯士人可並不知道德軍究竟消耗了多少彈藥並且還剩多少庫存,他們所能見到的最直觀的就是自己的傷亡數字。近八千人的死傷,再加上之前德軍對馬格德堡地區的攻佔,使得普軍實際上在一週之內就付出了萬人的傷亡,這毫無疑問是一場慘敗,而且就以前的歷史來看,很少有一場如此短促的戰役,在規模並不是特別大的情況下傷亡這麼多的士兵。

普軍的統帥卡爾一世雖然戰前對於戰爭的慘烈程度有一定的預測,但是真正見到萬人的傷亡時仍舊感到極爲心寒和恐怖。卡爾一世在之後寫給腓特烈?威廉二世的信件中提到:“……當代的戰爭模式已經隨着武器的變化而發生了鉅變,來自唐人的武器已經改變了戰場的形態,並且讓火力弱勢一方的損失極爲加大。不過依照我的判定,如果我方擁有跟叛軍同等強度的火力,那麼必然能對叛軍也造成大量的傷亡。戰場上決定勝負的關鍵已經不在於單純的士兵人數和戰術,火力的強弱已經成爲更重要的一個因素。”

不過卡爾一世也同樣慧眼如炬,他在信中也寬慰自己的國王道:“……這並不代表普魯士沒有取勝的機會,我在戰鬥中發現,叛軍會不計後果地發射大量彈藥,而有證據表明叛軍使用的精密武器都是由唐國製造的,那麼他們就很難短時間內補充彈藥。叛軍也不可能擁有大量的彈藥存量,所以我們對叛軍的打擊,應該集中在對後勤的破壞上,只要戰爭的烈度超過某一個點,那麼缺少彈藥補給的叛軍將會暴露出所有的劣勢,而面對我們訓練有素的普魯士精銳只會崩潰。”

卡爾一世話說得有一點點隱晦,但實際上意思卻是很明白的,普軍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德軍這種裝備水平的,雖然普魯士已經逐漸具備生產發射金屬定裝彈的栓動步槍、咖啡磨機槍以及線膛炮等等武器,不過這種生產能力只要還是集中在魯爾區,魯爾區現在是在德軍的控制之下,反而逐步開始爲德軍生產這些武器了。

那麼可行的方案也就一個了,那就是用人力去拼德軍的火力,透支德軍的火力後,勝利就自然到來了。可無論是腓特烈?威廉二世還是卡爾一世,都不希望用普魯士人的生命去搏,這場戰爭之後,如果普魯士損傷慘重,那麼對於今後歐洲局勢的發言權就降低了,甚至還會遭到別的國家的覬覦。畢竟這場平叛,普魯士損失的區域尚不算多,這主要是爲諸多西德意志小邦奪回土地和重建貴族封建體制。

腓特烈?威廉二世不滿卡爾一世在前線的表現,但是他也知道卡爾一世也同樣無能爲力,更換將領也不一定能打得更好,而且卡爾一世說的很有道理。所以,普魯士的國王陛下開始想其他的主意。首先他催促利奧波德二世儘快把奧地利軍隊送到前線,從南方爲聯軍打開一條通路。

奧地利軍團會經過德累斯頓,直接出現在萊比錫南面,無需跨越易北河防線,所以威脅係數更大。一旦奧地利軍隊成功的拖住德軍,那麼普軍就更有機會渡河成功,兩廂合力,拼着比較大的損失也能夠取得戰爭的勝利。

其次,腓特烈?威廉二世還意圖將更多的歐洲盟友帶入這場戰爭中來。他連續致信了英國國王、荷蘭執政、丹麥國王、瑞典國王,出於對俄羅斯人的不信任,倒沒有去找沙皇俄國,在信件中他將這場叛亂稱爲歐洲全體國家的重大危機,應該合力解決,並希望這些國家能夠派兵援助。

北歐的丹麥和瑞典等國,對於德意志的這場革命雖然也有擔心,但是認爲並不會影響到自己,相反革命會削弱普魯士等國家,對於他們來說還是有好處的,丹麥和瑞典都比較擔心普魯士做大。雖然德意志共和國的出現,可能對這兩個國家威脅更大,然而不論是丹麥國王還是瑞典國王,都認爲這就是普通的一場叛亂,最終會被平息下去,不足爲懼。

荷蘭的態度比較曖昧。三年前荷蘭國內爆發的革命將貴族執政威廉五世趕下了寶座,是普魯士軍隊幫他重拾權力的,而且雙方有着姻親關係,更加親密一些。但是荷蘭並不想這麼簡單地爲普魯士火中取栗,他們想要從中獲得一些好處,並且荷蘭拒絕單獨從一個方向出兵,至少有一個軍力相近的盟友輔助才行。這也是他們看到了德軍的強大,而感到心虛。

荷蘭人能指望出兵的,顯然就是隔着海峽的英國人了。這場戰爭裡英國人跟德意志邦國一樣,有着最大的理由去鎮壓革命。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同樣也是漢諾威的君主,漢諾威被革命者佔領了,國王的尊嚴被挑戰了,喬治三世自然有權利去收回屬於自己王冕之下的領土。

實際上,不必腓特烈?威廉二世的邀請,英國也有很強的作戰傾向,他們在戰爭爆發之後,就開始做戰爭的準備。德軍的裝備水平和戰術模式,都極爲類似於唐軍,英國軍方也有意通過這樣的作戰,瞭解他們全世界範圍內最大的競爭對手大唐的真正實力。畢竟已經多年沒有跟唐軍正式交手,英國人也是微微有些心虛的。

經過多年工業發展和國力進步,英國人自覺自己在工業革命中取得了卓越成果,實力大大提高。特別是在裝備上,英軍的程度可以說是歐洲最好的了,但這些裝備顯然跟唐軍的武器還是有一定差距,軍隊打仗也不是完全看武器,英國人需要知道現在的自己能否跟唐人抗衡。

他們實際自己也知道,現在的大唐也逐漸成長爲一個可怕的強國了,上千萬的人口,龐大的國土以及昌明的科技,都讓英國羨慕而畏懼。

727 瓜分瑞士535 搬家317 民意洶洶561 多特蒙德的鐵匠096 風變013 印第安政策901 橙色革命(上)430 抵滬250 城管無敵盧小毛(上)497 治理墨西哥084 天地會221 接近札幌245 京中人心(上)267 傷者728 意大利統一626 反擊900 烏克蘭470 東西夾擊800 就職882 部署調整589 移民之議(下)841 走上前臺290 戰山海(續)590 文化發展861 阻撓548逆轉來逆轉去521 作戰計劃896 狂造143 躊躇892 新坦克(上)651 困難與克服困難717 華沙會戰(十五):航空兵出動021 僱傭兵存續548逆轉來逆轉去029 各懷鬼胎168 搶攻彭薩科拉582 萊比錫戰役(十四)847 新移民潮787 拳亂(十三)140 夏威夷王國戰爭(下)134 戰蘭芳496 墨西哥特區667 真正圖謀(上)129 劫船506 最終停戰(上)193 遠征軍抵達新英格蘭802 認可664 獅子號388 吞武裡之戰(四)126 閃電快馬317 民意洶洶798 滋事201 珍珠港的外來者140 夏威夷王國戰爭(下)091 重商主義440 聶拉木154 商貿擴大283 “虛張聲勢”874 推諉的歐洲534 大選180 暹羅290 戰山海(續)035 順利和不順利的貿易447 跳火車(下)104 再擴軍573 萊比錫戰役(五)494 退或降276 美國大商人(下)365 婆羅洲戰爭(上)892 新坦克(上)370 軍售上癮690 父與子792 報應不爽583 萊比錫戰役(十五)187 禁鳥槍799 要挾708 華沙會戰(六):戰略664 獅子號349 江南造船廠593 蒂****特斯891 人口大遷移507 最終停戰(中)200 一七七八巴黎和約657 婦女運動120 馬德里之行(下)890 卸職001 迷途628 事變再演?767 可選擇的路144 利益的競逐475 解放者031 市場中的印第安人502 人頭358 紅顏醉(九)594 里約383 連長721 華沙會戰(十九):輝煌勝利112 軍事援助699 內鬥526 升龍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