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聯盟,根本不穩固,一點風吹草動之下,便分崩離析。
素巴弟,被打退了。
土謝圖汗袞布看局面不太妙,果斷的離開。
達蘭扎爾只剩下碩雷的車臣部曲,幾萬人,並且在和素巴弟的爭鬥中,傷亡頗多,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南下,幾乎不太可能。
雖然很不爽,碩雷也只能折返回家。
喀爾喀蒙古的撤退,在幾天以後,傳到京師。
軍部的人,似乎都不太敢於相信,本來都留了一部分正規軍,用來防備喀爾喀蒙古的南下。
東線進攻,北線防守,等到解決了韃清,再應對喀爾喀蒙古的問題。
但是……劇情總是讓人摸不到頭腦。
蒙古人竟然自己自爆了,連帶着在草原那邊的私人軍隊,都不覺間鬆了一口氣。
這算是好消息,但對於東線的幫助並不大。
……
遼東。
四月上旬。
明軍四路並進,向韃清的腹地推進。
第一路軍,進展很順利。
大淩河上,韃清軍的孤城義州,被戰略性放棄。
沒有任何抵抗的拱手送給了明軍。
但同樣的,裡面的百姓,和軍兵早就已經撤離,留給第一路軍的只是一個空城罷了。
渡過大淩河,前方直指科爾沁草原。
作爲韃清最爲堅定的盟友,科爾沁草原的蒙古人仍然是韃清軍力的不可缺少的力量。
蒙八旗的數萬精銳騎兵的戰鬥力,不可小覷。
一路軍的主要目標便是蒙八旗部,向科爾沁索敵,直接硬懟韃清的小弟。
不過,在行軍的幾天之內,並沒有遇到韃清的主力,倒是遇到幾個蒙古人的小型部落,輕鬆的滅掉,沒有任何猶豫。
那些蒙古人,在國內都是很值錢的存在,即使不用上峰下命令,也不可能對蒙古人產生什麼同情。
第二路軍和第一路軍一樣,在初步挺進的過程中,也沒有遇到很大的阻礙。
既定的任務,完成的順利程度,超出預計,在四月初七的時候,二路軍拔下瀋陽。
進一步壓縮了韃清的生存空間。
前線,不斷向五路軍和三路軍,傳達捷報。
閻應元在錦州收到軍報後,整理成了塘報,準備呈交給朝廷,讓聖上能夠及時得知前線的狀況。
“清虜如此,怕是暗有圖謀?”袁樞也看到了軍情的內容,忍不住說道。
“估計是想收縮兵力,各個擊破吧,清虜似乎也只能用這個法子了。”閻應元不動聲色,繼續寫着塘報。
一旁的夏完淳在給閻應元磨墨,作爲一個比較特殊的把總,他和袁樞閻應元的關係,比較輕易的便建立了起來。
不過留守於五路軍太過於平淡,平時除了訓練,睡覺似乎並沒有什麼事情能做。
唯一的好處就是,前線的軍情,都會彙總於五路軍,錦州主營之中。
然後再向朝廷和三路軍的主將戚宗明傳達。
所以,夏完淳還是能夠清晰的瞭解前線的局勢。
但,畢竟只是作爲一個信息的樞紐,他們可以對局勢評頭論足,卻不能做出任何決定。
“三路軍怎麼樣了?”夏完淳問道。
主攻方是三路軍,一二四五,都是起到輔助牽扯作用。
薈萃了徵東軍最爲精銳的兵力,征討的成敗,最關鍵的便在於三路軍之上。
“三路軍還沒消息。”閻應元搖了搖頭。
……
滅清戰的第一場戰役,便發生在三路軍之中。
西沙埔的北岸,清軍設下了伏擊圈,作爲先鋒進入的明軍,在西沙埔遭遇了阻擊。
被突然襲擊之後,顯然陣型和準備都有些不足,產生了一定的傷亡之後,後續得部隊抵達,參與伏擊的清軍才撤離。
戰役很小,雙方互有傷亡,但只在百餘人的範圍內。
對於全盤的勝負,似乎影響並不大。
只不過,先失了一局的情況下,讓戚宗明很不爽,接下來的行軍之後,各部更加小心。
對於可能藏有敵人的地形,非常小心謹慎。
寧願推進的慢一些,也絕對不願意再吃虧受損。
松子嶺那邊林木茂盛,更是感覺到嶺上的樹木有詭異的晃動,還有若有若無的炊煙直上天空。
戚宗明不知道山裡面有沒有埋伏,不過穩妥的情況下,還是一把火燒了,沖天的火光,點燃了一整片天空。
大火持續了很久,但沒有任何一個人從中跑出來,事實證明,只是戚宗明想多了。
韃清似乎也意識到了,正面作戰已經沒有絕對的優勢,總是用一些取巧的辦法,來應對明軍的進犯。
西平堡到遼陽,都是處於松遼平原之上。
松子嶺只是其中,爲數不多的山頭,大部分都是開闊的平地,以及密佈的河網。
越發的靠近西平堡,韃清軍出現的也越來越頻繁。
探馬得到的彙報,西平堡中已經佈置了重兵。
而其周圍也立了工事,建了營寨,防禦力量極其可觀。
但韃清並沒有完全龜縮於防禦工事之後,而是利用着自己的機動優勢,開始不斷地派出精騎,沿途騷擾明軍。
以弓箭射擊,等到明軍準備開始反擊,便拔馬就跑。
傷亡,或許並不嚴重,想要靠這個擊敗明軍,也不現實。
但是……對戚宗明來說,這簡直就很噁心,是的,多爾袞這麼玩,完全就噁心人的。
滿八旗的弓騎部,化整爲零般的圍繞着明軍打着騷擾戰。
邊走邊a,a完就走。
明軍的火器固然厲害,但畢竟還很笨重,又基本是步兵組成,沒有留人手段,追又追不上的情況下,很容易心態爆炸。
開不起團,是硬傷。
……
親自在西平堡,指揮全軍的多爾袞,已經竭盡所能的試圖削弱明軍的力量。
讓他得以寬慰的是,遼寧皇帝並沒有親自出徵,這似乎是他唯一能夠有機會戰勝明軍的點。
戚宗明是誰?完全沒聽過。
當然,還不能如此輕敵。
爲了保證足以擊潰明軍,幾乎燒死了他全部的腦細胞。
明軍的火器很強,從上一次的寧塔之戰中已經可見一斑。
在沒有十足的把握下,多爾袞並不打算和明軍正面接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