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遂城(上)

過了黃河之後,李璋他們就沿着河岸一路向東北而行,值得一提的是,大宋這個時期的黃河走向與後世大不相同,王莽時期黃河改口,河水氾濫近六十年,最終經過治理才形成了東漢大河,但到了唐宋時期,因爲下游河口段淤高,排泄不暢,曾出現多次決口,導致黃河也數次改道,入海口也不是後世的山東東營,而是山東的濱縣一帶,後來甚至還從天津入海。

李璋前世時也沒少來過黃河這裡,但大宋這個時代的黃河卻讓他感覺十分的陌生,後世的一些城鎮位置,現在卻是一片汪洋,這讓李璋也不由得生出幾分滄海桑田之感。

沿着黃河走了一段後,李璋他們也來到了河北西路,隨後脫離黃河沿線北上,很快就到達了真定府,也就是後世的石家莊,這一路上他們也十分辛苦,雖然路上有驛館接待,但路上寒風凜冽,李璋雖然坐在馬車裡,但依然感覺冷的要命,至於那些護送的將士就更辛苦了。

就像上次去西北一樣,李璋這一路也在觀察着大宋百姓的生活情況,相比西北那邊,河北這邊的百姓生活條件倒是要好一些,主要是簽訂了澶淵之盟後,遼國不再大規模的南下,雖然邊境時不時還會有小股的遼國打草谷,但大體上兩國還保持着和平,所以河北這邊的百姓也得到休養生息,生活條件比西北那邊強上許多。

不過河北和西北一樣,田地中種植的主要是小麥,土豆這種高產的新作物並沒有種植,這是因爲劉娥擔心土豆流到遼國去,從而增強遼國的國力,畢竟遼國也生活着不少的漢人,他們平時也種植莊稼,嚴格上來說,遼國已經從一個遊牧國家,變成一個半農耕國家,這也是契丹打破遊牧民族的魔咒,從而得享兩百多年國運的主要原因。

真定府是大宋在河北的軍事重鎮,爲了防備遼國的再次南下,這裡也駐紮着重兵,雖然兩國有盟約,但大宋這邊也不敢放鬆,畢竟在失去了燕雲後,遼軍中若是南下,幾乎是一馬平川,所以大宋只能駐紮着大量的兵馬防備遼國。

也正是因爲上面這個原因,所以李璋這一路上見到不少軍事重鎮,裡面大都駐紮着不少的河北邊軍,聽說當檀淵之盟前,河北一帶駐紮的邊軍甚至一度超過百萬,而現在已經削減了許多,這也算是檀淵之盟帶來的一個好處吧。

使團一路上都有人接待,有時候更是直接住到軍營裡,而就在使團來到一個名叫遂城的邊境小城時,李璋卻露出高興的神色,因爲這裡是河北火槍軍的駐地,呼延守信就駐紮在這裡。

“哈哈哈哈~,李兄,沒想到你竟然來我們這裡了!”果然,當使團來到遂城的城門外時,只見呼延守信一騎飛奔而來大笑道,李璋也激動的跳下馬車,他鄉遇故知,可謂是人生三喜之一。

“呼延兄,你最近怎麼樣,有沒有和遼軍交過手?”李璋與呼延守信寒暄過後,隨後就開口問道。

“唉,契丹人現在學聰明瞭,今天沒能撈到什麼大魚,不過這些先不說了,我已經在城中設下酒宴,咱們邊吃邊聊!”呼延守信說到這裡也立刻請李璋入城,而李璋也讓使團的人跟上。

“李都尉還真是交遊廣闊,竟然在邊境中也有熟人!”這時使團中的富弼看着李璋和呼延守信的背影,當下也不禁十分驚訝的道。

富弼和李璋雖然認識的時間不久,但他對李璋的事蹟也早就有所聽聞,再加上這一路上的交流,更讓他對李璋十分佩服,甚至他還曾經暗中想過,如果大宋的外戚都能像李璋這樣,恐怕就沒他們這些官員什麼事了。

進到遂城後,呼延守信立刻讓人安排使團在城中休息,隨後又宴請李璋與富弼等使團的重要人員,趁着富弼等人安排使團入住的機會,呼延守信也與李璋聊了許多,主要是他打聽京城那邊的情況,特別是武學那邊,因爲他想讓武學分給他一批學員,畢竟他手下的火槍軍更有是需要人的時候。

另外呼延守信也知道李璋之前被囚禁的事,甚至他之前還寫信給他的父親呼延必顯,讓他與曹瑋聯名向劉娥求情,可惜劉娥根本沒有采納,現在李璋被放出來,他也比任何人都高興。

“呼延兄,遼國最近怎麼樣,聽說遼國那邊發生了叛亂,沒有影響到咱們這邊吧?”李璋回答過呼延守信的詢問後,這纔開口向他打聽起遼國的情況,他這次出使遼國,自然要多瞭解一些遼國的情報,也算是有備無患。

“嘿!提起這件事我就生氣,渤海人大延琳叛亂,遼國內部也是亂成一團,當時我們這邊不少人都覺得是個出兵的好機會,於是就聯名向朝廷上書,結果卻是泥牛入海,沒有朝廷的命令,我們連調兵的權力都沒有,只能坐視着這個大好機會慢慢消失,現在大延琳的叛亂已經被剿滅,遼國那邊雖然還有些亂,但已經不足爲慮了。”呼延守信當下也氣的一捶大腿道。

“叛亂被平息了,怎麼這麼快?”李璋聽到這個消息也是一愣,隨後也一臉惋惜的道。

“本來大延琳的叛亂就像是滾雪團似的,在遼國內部越滾越大,結果遼國皇帝竟然直接下令,將他們駐紮在南京的精銳調去平叛,連我們對面的遼國守軍都少了大半,這幫人是遼國最精銳的大軍,區區一個大延琳自然不是對手,再加上大延琳內部有人投敵,打開了遼國東京的大門,結果東京城破,大延琳也被抓住,叛亂自然也就平息了下來。”呼延守信再次開口道。

遼國有東西南北中五京,中京大定府爲遼國首都,而其它四京爲陪都,南京析津府就在大宋的對面,也是遼國的軍事重鎮,裡面駐紮着防備大宋的重兵,輕易不會離開,可是這次爲了平定大延琳之亂,耶律隆緒竟然冒着風險將南京的大軍調走,這也給了大宋一個絕好的機會,可惜這個機會卻平白錯過了。

第二百八十七章 王欽若病重第八章 命案第一百四十四章 契丹人第一百一十六章 隔壁在打仗第六百九十一章 遼國西征第七百五十一章 襲擾之策第九十三章 老年癡呆的皇帝第一百三十章 移動硬盤盒第七百三十三章 身在海軍的狄青第一百四十七章 當面對質(上)第三百四十五章 魯宗道去世第六百二十章 趙禎的無奈第八十四章 進宮受封第五百八十四章 妙元來晚了第三百九十三章 遼國的漢人第一百六十八章 李迪貶官第四百三十九章 劉娥要祭祖第二百九十五章 韓琦與永叔兄第二百一十六章 我叫狄青第四百零九章 趙家人第二百九十二章 劉娥的安排第一百八十二章 連中三元王參政第六百一十二章 燕京城破第一百八十八章 槍、弩、弓第四十七章 籌錢第一百二十二章 金山要債第三百九十四章 耶律隆緒不行了第三百八十章 外界的局勢第七百五十章 流亡的高麗王第三百九十三章 遼國的漢人第一百六十五章 風雨飄搖第三百零七章 呂夷簡的試探第四百七十章 學員畢業第一百六十四章 香皂生意第三百一十七章 清剿鬼丐第三百四十章 人彘第五百一十二章 遷都?第二百一十章 路上見聞第一百六十章 土豆(中)第三百七十一章 暫押宗正寺第五百四十二章 帽妖之謎(二)第四章 折籮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樓第四百一十九章 遼皇去世第五十五章 來頭很大的呂武第五百六十二章 呂夷簡的打算第五百二十一章 殘忍的決定第七百三十六章 故友重逢第二百八十四章 閻士郎的提醒第二百七十四章 婚後的趙禎第四百二十一章 劉娥人生的轉移點第七百七十章 大結局第二百一十八章 邊市第五百二十二章 剖腹產第七十四章 逃跑的“宰相”第四百八十四章 張皇后懷孕第四十一章 上門女婿第三百二十章 再見張朗第六百一十一章 興奮的趙禎第二百三十二章 爆炸與埋伏第三百八十九章 富弼第三百三十三章 劉娥的辦法第五百二十一章 殘忍的決定第六百七十六章 出海第六百八十二章 抓人第七百二十四章 茶坊第五百九十六章 攻守之勢異也第一百六十章 土豆(中)第四百九十一章 豆子的壓力第四百六十章 迎母第二百六十章 各退一步第一百零一章 被拒絕第五百五十六章 驅虎吞狼第七百二十四章 茶坊第三百六十四章 叛逃第七百四十二章 李元昊又逃了第三百八十五章 家中的情況第七百六十二章 猛攻第二百三十八章 拓遠寨之戰(上)第五百五十七章 豆子的安排第五百三十三章 白達旦河畔第六百五十三章 救災(中)第六百零二章 帝后不圓房第二百四十一章 名揚軍中第七百四十七章 高昌危急第六百六十七章 官吏合流?第六百五十一章 兵馬都監第六百九十五章 畢昇的煩惱第三百五十三章 武成王廟第一百五十一章 攝政王韓德讓第三十六章 金山其人第五百一十七章 反殺第一百七十七章 雷允恭被抓第三百一十一章 上任遇冷第七百五十六章 五年第四百八十五章 送葬第一百四十五章 耶律延壽第一百四十七章 當面對質(上)第五百零二章 請呂相幫我第一百九十八章 登聞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