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下)

折彥衝大軍西進的同時,楊應麒也率衆南下,整個軍事佈局是折彥衝在安排,而政務、後勤的統籌則是楊應麒在處理。在這個非常時期,楊應麒的五個副總理大臣除了要各自負責部分中樞政務之外,還要分別節制部分地區的行政權。

東北二三千里的土地,這時以通州爲界分爲南北兩部分。副總理大臣楊樸負責北部,針對這片地區在戰火之後滿目瘡痍,所以楊樸的主要任務就是安撫和重建。副總理大臣張浩負責南部,遼河流域和遼東半島是新漢政權最重要的經濟命脈和政治中心,東北大軍的後勤全從此出,雖然新漢政權在這裡的統治已十分鞏固,但仍然半點也馬虎不得,因爲這個地區一有動搖,那就是牽動國本的大變。副總理大臣陳正匯則負責山東方面的政務,東海經濟圈的政令也多由其手,近年來山東經濟發展迅速,所出賦稅已經漸漸趕上遼南。副總理大臣陳顯則已前往塘沽,他的任務也不輕,因爲漢部上下從士人到商人都已經準備着進入燕雲了,所以他必須爲漢部經濟力量、政治力量、文化力量和人才進入這片地區做好種種準備。新漢政權最後一個副總理大臣韓昉,纔是直接負責這次東征的後勤,並承擔部分參謀工作。

在五個副總理大臣裡面,韓昉正式進入漢部的時間最遲,但眼下卻和折彥衝關係最爲密切,這一點大多數人也都很能理解,畢竟,在折彥衝脫逃回歸遼南這件事上,他可算得上是第一功臣,因此他一到遼南便居高位,就連楊樸、陳正匯也沒話說。

韓昉不僅功高,而且能力也極強。論學問底子,他是大遼的狀元,文才便捷,經史嫺熟;論行政能力,他既然做過地方官,行過樞密權,又做過使者,各種各樣的內外事務都親炙過,所以進入新漢中樞後稍加適應便得心應手;論權謀法術,他更是了得,光看他在遼政權、北遼政權、金政權底下都能左右逢源便可窺見一斑。所以這次折彥衝提議讓他來主持整個東征的後勤工作,自楊應麒以下均覺得他堪當重任。

韓昉又是大遼時代的北國文人中的魁首,他兒子又在幾年前就易名進入管寧學舍讀書晉身,再加上得折彥衝信任,新舊諸方面原因一湊,很快便建立起非常廣泛的人脈來。這次東征時,他是帶了一個不小的文官隊伍和參謀隊伍跟着中軍走,大定府降伏以後,歸附官員的去留、攻陷城池的委任,中樞對他的建議無一駁回。同時他又沿途招收北國俊秀,或推薦給折彥衝作參謀,或留在帳下任用,大多數都能做到人盡其才,因此他從顯州走到大定府,一路提拔的人不計其數,所以只一月間舊遼中京道便都轟傳道:“韓相過處,野無遺賢。”舊遼中京道一境,也賴韓昉而迅速安定。

撻懶投降以後,金國燕雲軍勢全面收縮戰線,折彥衝坐鎮大定府,蕭鐵奴進兵至北安州與在密雲的銀術可相持,石康也直逼到榆關關外,通過海路與塘沽相呼應。漢軍軍勢大利,但嚴冬也已到來。諸將大臣分爲兩派意見,一派認爲當趁着大勝之威急攻燕京,一派認爲漢軍已穩操勝券不必急躁。折彥衝問完諸將後又問韓昉,韓昉道:“如今我軍雖得大定府,但眼下冰雪紛至,道路艱難,遼河之錢糧難以轉輸至此,若是急進,恐有後勤不繼之患。”

折彥衝又問大定府存糧多少,民間是否富裕等等,韓昉一聽就知道折彥衝準備因糧於本地,盤算了一下道:“秋糧已爲撻懶耗去七八分,要想因糧於中京道,怕要等到來年。至於民間囤積,還是不要騷擾的好。撻懶在中京道數年,東防我遼南軍勢,西備宗翰、宗輔之叛,歷年不以通政和人爲務,但以搜刮屯聚爲要,至今民力甚疲。民間尚需安定,否則必惹後患。”又道:“大將軍,其實我們何必急躁?如今之勢,金人已是強弩之末,四面受敵,我軍便是穩紮穩打,困也將他困死了。宗翰、宗輔之根本在燕京、大同,糧草離前線甚近,我軍在大定府,若是數百里奔襲,糧草既缺,路途又遠,如非天助,恐無勝算。再說我軍大勝來得甚快,如今河東、陝西方面也不知是否已經清楚我們的意圖。若是消息阻隔,彼此耽誤,便不能收取四面圍攻之勝算。內外種種均非進軍之利,何不坐待來年?”

折彥衝嘆道:“我擔心的,就是拖得太久,宗翰他們有了準備,那時再要打下燕雲就難了。”

韓昉道:“從打下會寧到現在已有數月,宗翰、宗輔早該得到消息了,他們雖然來不及向東北增派援軍,但料來在燕雲的防範應該已經展開。便是此刻進兵,也未必能收奇襲之效。”

不久遼陽府傳來消息,卻是大雪阻道,運糧頗難,楊應麒也勸折彥衝謹慎,折彥衝這才按下一鼓作氣覆滅金國的打算,命各路將帥好生經營,勿要被金軍踏雪所破。

但命令才傳出,漢軍在北安州的部隊便遭到了銀術可的奇襲,蕭鐵奴見戰事不利,一把火將北安州給燒了,領軍退至澤州,同時傳書各地警告各處戒備。大雪之中道路難行、後勤不繼是金漢雙方要共同面對的苦難,銀術可的奇襲部隊在中京道境內得不到補給,只要再次退回長城舊址以南,防守密雲、遵化一線。

折彥衝擔心雙方竟然在這裡長期僵持,韓昉便建議用計。折彥衝道:“如今彼此防範正嚴,如何用計?”

韓昉道:“上上之策,乃令人明知而不能防,此爲直探死穴之策。”

折彥衝便問金軍有何死穴。

韓昉道:“宗翰、宗輔雖然足智多謀、勇猛善戰,但無可救藥之死穴也多。身在客地,老巢已失,此其第一死穴;燕雲非其本土,漢兒多、契丹次之,女真最少,此其第二死穴;東北已爲我所有,女真疆土不過舊遼西、南二京,燕雲之士人無不知天下必屬漢,殘金必覆滅,甚至在女真人中,只要不是姓完顏的也多知歸漢無妨,守金必亡,此其第三死穴;吳乞買一死,金人無君,宗翰、宗弼各不服氣,此其第四死穴。金軍有此四大死穴,縱然有雄兵百萬、山河之險亦斷不能久守燕雲,我若能因勢就利而用謀,則宗翰、宗望之滅亡亦不過反手之事!”

折彥衝大喜道:“公美所論,與應麒略同。”便命各軍固守城池以待來春,許韓昉便宜行事。

這時燕雲士人大多早懷異心,見了韓昉在中京道的舉措,都知道這個副總理大臣手握大權,紛紛與之暗通款曲。這種事情人人都做得絕密,但因爲幹這種事的人多了,慢慢就形成了一股大家心照不宣的潛流。

塘沽離燕京最近,對燕雲的風聲反應最爲迅速,冬至還未到,塘沽的說書人便都已在笑談燕雲的官場,其中一個說書人編了趣談,講一個人到市集買“燕雲冠”(冠通官),負責買賣的中間人問買冠人是要買今年的“冠”,還是要買明年的“冠”,那買冠的人便問有什麼差別,那中間人說要買今年的冠,可以直接去燕京找姓完顏的,要是想買明年的冠,那就得去大定府找姓韓的,那買冠的人又說他要買的是燕雲的冠,不是大定府的冠,那中間人就笑道:“你怎麼這麼癡!明年的‘燕雲冠’早就都揣在那姓韓的手裡了!”

從西邊輾轉東歸的陳楚到達塘沽時聽到這個趣談後哈哈大笑,扔下幾個茶錢,便朝副總理大臣陳顯的府邸而來。

第273章 勝負定前各爲主(下)第241章 數語乾坤轉(上)第50章 進退之間(上)第115章 唐刀無敵陣第七十二章 上第334章 漢皇都(下)第1章 瘟疫(上)第333章 靈壽墳(上)第14章 烏古(下)第38章 南朝北意(下)第237章 遠遁循故途(上)第38章 南朝北意(下)第171章 文詞第166章 使者第106章 卻是自家掘墳(下)第328章 胡虜會(下)第95章 難扶廣廈將傾(上)第159章 針鋒第306章 南宋的君臣(上)第227章 帝子身份(上)第283章 年少正當磨練(上)第85章 剃個光頭也沒用(下)第212章 飼野狼(上)第145章 新局哉第44章 東京平定(下)第344章 北遊(上)第168章 偶遇第35章 襲遼帝鑾(上)第5章 出谷(上)第235章 輕裝向太原(下)第57章 狡政與黠商(上)第162章 講演第265章 大敗之後當反思(上)第110章 歡迎丈母孃第26章 兵滿萬(下)第297章 太子的良心(下)第223章 義軍西渡(上)第20章 下聘禮(上)第37章 一村之治(下)第17章 建村落(上)第70章 相國寺一日遊(下)第214章 說親事(下)第74章 李師師的邀約(上)第354章 審判(下)第274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下)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132章 陰山戰事>第268章 圈套內外險難知(下)第75章 海上盟約新議(上)第83章 金主的賜婚突襲(上)第117章 楚州傳噩耗第270章 天降雄兵破僵持(下)第53章 梟雄之異志(上)第61章 大宋通問密使(上)第309章 秉公與顧全(上)第52章 韜晦之方略(下)第206章 學生潮(下)第136章 燕京變故>第97章 攔路石眼中釘(下)第235章 輕裝向太原(上)第45章 東海新霸主(上)第129章 仁義之師>第356章 蝶夢(下)第170章 安撫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上)第217章 窺九鼎(上)第20章 下聘禮(下)第97章 攔路石眼中釘(上)第166章 使者第185章 變第24章 反契丹(下)第121章 說甚親且貴第194章 正名第47章 後院的狼客(下)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上)第227章 帝子身份(下)第206章 學生潮(上)第294章 大漢如日方中(下)第15章 誓約(上)第262章 長江上的戰爭(下)第2章 部勒(下)第254章 究竟誰控制誰(下)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下)第310章 火急密奏(下)第348章 秦府(上)第281章 南北兩種人心(上)第19章 議婚姻(上)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下)第4章 過冬(上)第33章 虛實反覆(下)第125章 鄧肅押糧第280章 蘭蕙之心常憂疑(下)第79章 東海路翎羽翩飛(上)第35章 襲遼帝鑾(下)第102章 相謀亦需道合(上)第150章 國之樑第200章 兵臨--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186章 窮第17章 建村落(下)第50章 進退的選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