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爲朕分憂?高俅就是軍部的,他提出來的,自然還是要他解決,否則,別人說話,那不就落了高俅面不是。只是,這高俅雖然早就準備好了藉機保舉劉,可有了宋金聯盟這件事,高俅有心攪和,自然就不能說這劉了。卻是臨時想起一人。當即舉薦了汝寧的呼延灼。再一次顯示了歷史驚人的修正性。
不過,有了高俅這麼一攪和,趙佶卻也沒了興致再立即拍板這個宋金聯盟,只是吩咐王黼擬定一個章程,待平定了內亂之後,再定下聯合金國興兵滅遼的條約和日程。隨後就煩心的散朝,等候呼延灼的到來。
而那高俅下殿之後,當即把那劉好一頓盤問。
這劉雖然已經決心跟隨李民了,可卻也只是佩服李民爲國的志向,拜服李民的神通,以及敬畏李民的權勢。他將門出身,卻還是沒有什麼想造反的念頭,更不想禍連家族。猛聽聞趙良嗣沒死,當即就懵了。
他劉乃是遣金使臣的護衛統領,即使是金人把趙良嗣他們都殺光了,他一個人奮勇殺出重圍,跑回來報信。那都是擔着不小的罪過呢。若是朝中沒人幫襯,最少也是一個護衛不力。
當然,有着李民擔着,高俅幫襯,死的也能說成活的,這件事,自然也可以把劉說的沒罪。而且有功。甚至,高俅更可藉機保舉他劉戴罪立功,領兵剿滅梁山。明罰實升。藉機就補了實缺。只要再立上那麼一兩個功勞,誰還能動的了他劉?
可如今卻是全都完了,趙良嗣回來了,更帶回了金國使臣,最主要的還是得了皇上的歡心。他劉卻還能怎麼說?一個不好,他劉獲罪不說。甚至還要連累父親、哥哥和家族。
劉當即擔不住了,卻是把實情說了。
說到底,劉還是高俅擡舉的出身,就算他沒有徹底認同高俅這個名聲不太乍樣的大奸臣爲靠山,並跳過高俅。投了李民,可就衝着他父親劉仲武和高俅的關係,危機關頭,李民又不在跟前,劉還是比較信賴和依靠高俅地。
何況,劉的印象中,更有李民乃是高俅靠山,高俅乃是李民心腹的假象。這緊急時刻。劉自然也就更沒什麼可隱瞞高俅的了。只求高俅能爲他出個主意,免了罪責。
而高俅知道了實情之後,那真是倒吸一口冷氣。高俅萬萬沒想到,就這麼大半年的沒見,李民竟然把金國地國主都殺了。實在是太彪悍了。彪悍的高俅都不知道該怎麼配合李民纔好了。
金國國主,雖然只是一個番邦的國主。可能當國主,必然也有幾分運道。豈是那麼說滅就滅的。沒有更大的天運之人,怎麼可能得手?再想到李民曾說過的天主轉世。高俅的心,更顫了。
與之相比,劉的那點罪名,算個啥啊。
高俅琢磨了一下。別地沒想出來,卻是領悟了李民沒有聲張此事,顯然是不怎麼想讓人知道。當即囑咐劉,此事不可再外傳。隨即又囑咐劉一番說辭,假說劉聽聞金國軍帳內有喊殺聲,過去探詢。卻被金兵截殺,以爲使臣都被殺害乾淨,爲了讓朝廷知道消息,這才奮力衝殺出軍營,潛行回到大宋報告。
同時告誡劉,一定要咬死了這麼說,有了這番說辭,真真假假,卻是誰也說不清楚的。再有他高俅的關照。必保他劉沒事。
劉當即應諾。
而高俅安定了劉這碼事,卻實在是算不出李民殺了金國國主之後的天機演變。
不過。有一點,高俅卻是算得很清楚。雖然他高俅很想保趙佶無憂。可王黼有着樑師成幫襯,宋金聯盟更得趙佶歡心,若是他高俅不識趣的硬攪和,他高俅就得先完蛋。
這倒不是高俅自卑。實在是高俅太瞭解趙佶了。
高俅能從一個小人物。在沒有什麼橫財和裙帶關係的情況下。自身也沒有什麼拿的出去地文韜武略,一步步走到今天。登上太尉的高位。靠的就是看主人臉色,琢磨主人心思,小心曲意的伺奉。
別的不說,高俅歷任的主人,就沒有一個說高俅不好的。其中就包括難伺候的蘇東坡和小王太尉。
故此,這點自知之明,高俅還是有的。
高俅深知:在趙佶的眼裡,他高俅不過就是一個聽話、值得信任,並有幾分辦事才能地弄臣罷了。他高球只能靠着趙佶的龍威,這才能幫着他趙佶看守那八十萬的禁軍。離開了趙佶,他高俅就什麼都不是。不會有一個軍兵服他高俅。所以趙佶用他高俅才放心,安心,順心。這裡一點沒有他高俅有什麼大謀略,大才乾的事。若是有了,趙佶很可能反倒不放心了。
所以,若是他這一貫聽話的高俅,有了自己的主張,更敢頂着他趙佶幹,他高俅也就算是混到頭了。趙佶絕不能把京城禁軍的權力交給一個有自己主張,敢不聽他趙佶命令的人手中。那怕就是再忠誠,再有謀略,再有才幹也不成。只要他高俅敢於跳出趙佶給他高俅定的位。宋金聯盟能不能破壞且不說,他高俅肯定是第一個死定了。高俅雖然希望趙佶好,好保住他高俅的富貴。可那卻是建立在自身安全上地,高俅可沒有忠臣死諫的志向。何況,高俅此時還惦着李民也是天主轉世的人,連金國的國主,那都想殺就殺了,那得是多大造化的人啊。就算萬一趙佶倒臺了,跟着李民,想來也能保他高俅地富貴。
高俅輾轉之下,別地沒想出來,卻是更加堅定了跟隨李民朋黨的決心。
高俅當即修書一道,把京中發生地事,轉告給李民,由得李民操心去吧。反正李民連金國國主都殺了,連天命都敢逆改,這天命修正的事,還是由着李民操心就好。他高俅只需跟定了運大之人就好。
於是,一封書信,就這麼到了李民的手中。李民看信之下,也是大吃一驚。暗自驚心:難道歷史的修正性就這麼強?連把完顏阿古打都殺了,也還不能改變宋金的聯盟麼?
不過,李民長久修煉磨礪的心志。隨即堅定了李民的信念。不!歷史一定是可以改變的,那完顏阿古打這麼牛的牛人,不也是死在了我的手上麼?大不了我隱身進皇宮,把趙佶也殺了。看還有何人熱衷於宋金聯盟!
雖然此想,有些對不起趙佶的情義,可爲了中原百姓,爲了歷史不開倒車,李民還是能割捨的。而有了這墊底的決心和覺悟。李民的心智也隨即冷靜下來。再看高俅給李民附錄的宋金聯盟草案條款與分析,隨即發覺,歷史還是改變了,而且還變得更好了。
由於此次金國並沒有戰勝和消滅遼國的七十萬主力部隊。此時本身更處在遼國反擊圍剿,身處下風,只能靠游擊戰騷擾遼國各地,消耗和蠶食遼國國力的窘迫階段。宋金聯盟的條約上,卻是沒有什麼消滅遼國後,把大宋原先給遼國的貢品,轉給金的。更沒有什麼對燕雲十六州的窺視條款。金國方面,只是強調了大宋的現階段援助,以及聯合出兵後,誰打下的土地,就要歸誰的條款。而宋朝雖不在意現階段的物資援助,可卻比較重視今後的土地歸屬。
而這裡面,大宋朝臣和趙佶的分歧,甚至還大過了與金國的分歧。趙佶是一心想把那個耶律延禧抓了,徹底滅了大遼,好去了他這個宿命之敵。
可大宋的朝臣,卻十分務實,畢竟大遼還有這七十萬的軍馬,而大宋更是打從太祖、太宗時起,至今多次伐遼,雖多有勝利,可最終的結果,也是未竟全功。重朝臣卻也是不看好趙佶這一代,就能把大遼給徹底滅絕了。
衆朝臣的意思,卻是借用金國的兵力,把大遼對宋防線的兵力牽扯走,而後,大宋在局部地區形成兵力優勢,奪回燕雲十六州的控制權,那就完美了。
故此,他們和趙佶的看法不一,這才造成了盟約條款,至今沒有確立。
說實在的,這份條款,真讓李民看的眼亮。尤其是那些朝臣的觀點,更是符合李民的心思。若是能完美實現。宋金聯盟,還真是沒有什麼問題。
可是,李民卻是知道,關鍵的問題,卻是別說是如今沒大傷元氣的遼國,就是歷史上那大傷元氣的遼國,宋軍也是沒打過。打不過人,再好的盟約,又有什麼用,只能暴露了國防不足的弱點,而那時,大宋的富饒,卻成了一個小孩拿着一個金元寶一般的誘人犯罪了。
而正在李民盤算琢磨之時,李民的山莊前,卻出乎意料的來了一夥遠方的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