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走了。留下了察納雅言,與人爲善八個字,飄然如仙的回到了他的青山白雲間。對此,李世民自然是有些遺憾。但他並不太習慣總是沉湎在懷念與遺憾之中,擺在他眼前的任務,還異常艱鉅,也沒有時間讓他開小差。
朱雀門一事以後,整個長安城中的氣氛都異常的壓抑,彷彿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仕人百姓人人自危,大半夜也有人在睡夢中驚叫出聲來。對死亡和鮮血本能的恐懼,讓所有人的心頭蒙上了一層陰影。
畢竟是近萬條生命啊……
接下來的一些日子裡,李世民帶着朝廷官員們,都在積極處理朱雀門一事留下的後遺症。查抄鬧事豪紳,緝拿同黨叛逆,出榜安撫百姓。這些事情說來容易,做起來可就千頭萬緒極度繁瑣了。李懷光等人的軍隊,也至少調了一半進京城,參預辦理這些事情。長安城中的一切原有秩序都被打亂了,若不是有軍隊在強力鎮劾,還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李世民自己也是忙得焦頭爛額,幾乎忘了晝夜。雖然眼下局勢有些混亂人心惶惶,但他知道這是必不可少的一段經歷。要想在大破滅後浴火重生,本來就該要經歷一段折磨和混亂。新的秩序要建立,舊有的規則都要去打破。現在,就是舊的東西破滅了、而新的東西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會有這樣短期的混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豐富的政治經驗,讓李世民臨危不懼絲毫沒有慌亂。在看似一片混亂的局勢中,他淡定自若的指揮着大局朝自己理想中的方向,行駛而去。
半個月後,朱雀門前地血腥味似乎漸漸淡去。百姓們也開始從恐慌中回過神來。長安城中,漸漸的恢復了一點生氣。
百姓總是健忘的。尤其是當他們自己面臨柴米油鹽的挑戰的時候,就越容易忘記一些未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東西。這麼些日子過去了,長安城中的百姓們發現。那個心狠手辣地太子爺,要除掉的並不是他們這些布衣百姓,而是膽敢挑釁皇權的豪門仕紳。長安城中,其實還是和往常一樣的安寧,並沒有出現兵荒馬亂的景象。沒有一名百姓無辜被害,也沒有一戶人家遭了軍士地洗劫。
原來,不是朱去而復返啊……長安城裡的百姓們。恍然回過了神來。
那些參預了鬧事的豪紳家族,從此萬劫不復。一些幕後操縱指揮的大官豪紳,被御史臺的人捉了起來扔進了監獄,審覈完畢後斬立決,比裴延齡、竇參死得還快。他們地家資全部被罰沒。有官勳名爵的一概剝奪。子孫親戚貶爲庶民。大部份的人都被貶出了長安流放嶺南或是扔到前線成了勞役。
除開那些無足輕重地打手嘍羅不算,在這一次朱雀門事件中遭殃的豪紳多達二三百家。長安城中最有影響力的好幾個大門閥,幾乎被連根拔起從此消失在大唐的政治舞臺。現在,長安城中只剩了郭家一家獨秀,以及他的旁系吳仲孺。這兩家子人。歷來都是低調而又忠於朝廷的,更是太子的鐵桿心腹,從此更是獨領風騷成了長安一枝獨秀的豪門巨閥。
這是一場血淋淋地大清洗。仕紳階層本來是皇權的根基與臂膀。可是正如李世民自己所說。當這個根基和臂膀生出毒瘤要威脅到整體的安危的時候,也是有必要對它下一劑猛藥來治上一治的。這一劑猛藥,就像是將毒瘤連着皮一起撕了去,露出鮮血淋漓地白肉來,然後再敷上藥慢慢康復。一路看中文網對於貴族豪紳,歷來執掌皇權的人都是又愛又恨。這些人是皇帝最得力地幫手,是政權的根基和重要依靠。可是,往往這一個階層的人。又都喜歡尾大不掉,認爲自己不可或缺,皇帝和朝廷都離不開他們。而且,常常聚衆尋釁反對朝廷,最大的武器就是他們自以爲的法不則衆。沒有想到。這一回他們遇上了一個黑麪閻君,不管三七二十一殺乾淨了再說。許多人臨死也沒有想通。爲什麼這個新上位的太子,偏偏就敢幹出這些連皇帝也不敢幹的事情。
不管事情的起因、經歷如何,結果就是,新任的太子在朱雀門一事後,豎起起了無上的權威,無人敢於侵犯的絕對權威。連與他最親信的人,也打從心眼裡對他生出了幾分懼怕。
正當李晟與伊慎,與李希烈在汴州一帶打得不可開膠勝負難判的時候,朝廷上的格局也出現了一片混沌狀態。破而後立所必須經歷的一段混沌期,正在此時。
由於許多的官員不是在裴、竇的貪污案中落馬,就是在朱雀門一案中被誅,所以朝廷出現了許多職務的空缺,自然有些事情也無人料理。李世民一面整改班底調集人手接手各項事宜,一邊緊鑼密鼓的要重新組建起大唐的三省六部。
現有的朝廷官員,和東宮崇文館的十大學士,成了李世民相人的首選。在與武元衡、陸贄、薛存誠和李勉等人連續商議多日,並聽取了十大學士衆多意見之後,終於將三省六部的人員組合,整理出了一個大概。
中書省,專爲皇帝起草詔書與赦令,並負責在旁邊身邊舉薦人才、提供計策,是皇帝最親密的幕僚團。放眼朝中,除了李勉,沒人再能擔當起三品中書令這一重要職務了。現在大唐的中書省,形同虛設。起草詔書與赦令的職責,全由翰林院學士代筆完成。原中書令李懷光,根本就沒在朝中管過什麼事情,只是個加銜的虛職。李世民決定,任命李勉爲中書令;同時爲了照顧李懷光,加他爲冠軍大將軍,同樣也是三品的武散官。這樣也就不會讓他有什麼失落感了。另外又在原來皇帝的幕僚團、翰林院學士中挑選出名望卓著的姜公輔,與大儒孔巢父一起擔任中書侍郎。東宮崇文館中,也有幾名學士被選入了中書省,出任中書舍人。這些人,將成爲李世民身邊的智囊團與招引天下仕人的幡匾。只不過。他們的實際權力,和另外兩個省地官員相比,要弱一下。更多的時候,只是在玩弄書本和筆頭。
門下省,這是李世民最爲關心的一個部門。門下省最高長官侍中,暫時沒有特別適合的人選,於是空缺。由左諫議大夫陸贄、右諫議大夫薛存誠。二人一起主理門下省事務。陸勢還另授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任宰相。王丕與王叔文,也被調入了門下省,出任門下侍郎。這四個人,成了李世民今後最重要的四名諫官。細下一觀察。這四個人對他,從來都不是低眉順目十分的順從。由此也可以見得,李世民就是故意找了一些時常跟自己過不去的人,在自己身邊當諫官。否則,就很容易失去諫官二字地意義所在。
中書省與門下省。都是與皇帝很親密的部門。連辦事衙門都設在皇宮之內。太極殿兩旁,就是中書省和門下省的衙門所在。另外,弘文館就是宰相們日常議事的地方。就在門下省的旁邊。那裡,也如同是大唐地大腦,每天處理的事情,都是關乎天下的重大事件。皇帝除了在上朝的時候是在太極殿,其他的許多時候,也是往弘文館裡跑地。
尚書省,就是實際執行皇帝和朝廷各項指令的職能部門。六部,也分列於尚書省之下。如果說宰相和中書、門下的那些人是大唐地大腦。那麼尚書省,則是中樞神經和四肢了。他們將職能執行得如何,將直接關乎到整個國家的命運。
吏部——暫時可以說,是現今大唐最重要的一個職能部門。治民先治吏,現如今朝廷蒙生鉅變。官員零落參差不齊。如何任免和選用官員,將是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唐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這個吏部尚書的人選,除了武元衡,李世民不再作他想。這個,想必也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外人也不會有什麼異議。當初,長孫無忌也就曾擔任吏部尚書一職,由此可見吏部的重要性。由於武元衡畢竟還很年輕,剛剛纔虛歲三十,資歷和名望還有些不足,所以暫時也不好任命他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待日後在吏部做出了足以服衆地成績以後,宰相之職是少不了的。
兵部,這個地方的官職任命,曾讓李世民頭疼了好一陣。四大元帥,誰都可以擔任此職。但是,任命其中任何一人出任兵部尚書,都有可能會傷害了其他三人的感情。爲此了兵部尚書這一個職務的斟酌,李世民可是沒少費工夫。他甚至還當面問過李懷光、渾二人地意見。二將自然是各自推託,都不肯擔任,一力舉薦馬燧或是李晟來擔任。後來,李世民再徵詢了李勉和名大學士的意見,終於敲定了人選——李晟。用李懷光地話來說,那就是要說打仗,咱四人誰也不怕誰。可是要說擔任兵部尚書處理軍國大事還要玩弄筆桿子,這個人選非老蒜頭莫屬。與此同時,馬燧自然也是不能怠慢的。李世民想得很清楚了,由於在一百多年前,自己曾親自擋任過尚書令一職,所以近百年來,這一職務很多時候都是空缺的。現在,李適當皇帝之前擔任過,但也是虛職;自己還是漢王時也擔任過,也沒有管過什麼事情。所以,尚書令這一職務,不如就按照慣例將它空缺着。只任命尚書左右僕射,來共同履行尚書令的職能,統率六部。馬燧,遠在河北自然是無法來朝處理六部的事宜。不過,這個左僕射的職務,也是非他莫屬了。這樣一來,位居六部尚書以上的馬燧,也成了理所當然的宰相。這樣的待遇,應該能讓馬燧和他手下的十萬大軍滿意了。至於右僕射一職,暫時只作空缺的好。否則,馬燧不在,右僕射就會一家獨攬形成一言堂。另外,由於兵部尚書不在朝中,可是兵部的事務卻是需要人料理的。因此,也只好委屈一下李懷光和渾,各自擔任起兵部侍郎的職務,暫時挑起兵部的各項責任來。待到李晟得勝歸朝,那他就是出將入相了。
吏部和兵部這兩個頂重要的尚書敲定以後。其他四部的人選就好選定了。杜黃裳曾在刑部和御史臺都幹過,熟悉大唐律法,而且爲人辦事也很穩妥。由他來出任刑部尚書一職執掌刑罰,比較合適。
禮部尚書,最主要的職能就主管朝廷中地禮儀、祭祀、宴餐和貢舉。要一位熟悉宮庭禮制、出身顯赫的人來擔任比較合適。韋執宜的家族曾出過十四名宰相,他本人也是學富五車名聲在外,是長安很有名氣的才子仕人。讓他來出任這個文化與教育部長。那是再合適不過了。
工部的人選就更好敲定了。賈耽與李吉甫都精通於地理學。賈耽年近五旬,出身仕族名聲顯赫,其爲人品行和才華頗受朝臣的敬重。由他來出任工部尚書,想必也不會有太多人持有異議。年僅三十歲的李吉甫出任工部侍郎擔任他地副手,也有利於學習和培養人才。
戶部尚書的人選。曾一度在好幾個人選中來回徘徊了一陣。後來,李勉出面給李世民舉薦了一個人——王鍔。此人在大唐的各個地方出任過不同大小的官職。但無論到哪裡,都經營得有聲有色,而且極善理財。由他來執掌大唐的國庫,爲大唐地經濟出謀劃策精打細算。想來也是十分合適的。李勉提出這個意見後,衆人皆無異議。而且李世民相信李勉,是他舉薦的人才。定當不會出錯。於是,一紙文書讓正在擔任鴻臚寺少卿的王鍔,平步青雲做到了戶部尚書,成了大唐的管家。
至此,三省六部地主要人選,全部敲定。一個新的政治班子,出現在了李世民的身邊。從整體框架上看,有孔巢父這種名傳天下地鴻儒。也有李勉這樣人皆仰望的泰斗。有武元衡這樣的青年才俊,也有賈耽這樣的老而持重之輩。有敢作敢爲直言不諱的陸贄與薛存誠,也有積極創新追求突破的王丕和王叔文。有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卒王鍔,也有出身顯示的望族名仕韋執宜。各色人等,各個階層地人才。搭配得十分合理。
一個暫新朝廷,即將登上大唐的政治舞臺。以這些三省六部的主要官員爲主。搭配了一些原有的職官仕人,這個新的三省六部,給人耳目一新地感覺。沒有人再懷疑這批人只是一些沒有實權的虛職散官。其中,左諫議大夫陸贄、兵部尚書李晟,還被任命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中書令李勉和尚書左僕射馬燧一起,出任宰相。明眼人一看就清楚,四個宰相當中,李晟與馬燧都不在朝中。李勉年歲已高,也不會處理什麼重大事宜。也就是說,曾經一舉霸佔大唐所有權力地宰相,職權已經被分化了,被三省六部的人所代替。權力分化,各司其責相互監督,這就是李世民想要建立的一個新的朝廷秩序。
其實,他也並不是認爲宰相不重要。只是自己在朝中的日子尚短,無法組建一個令人信服的宰相班底出來。現如今,除了陸贄和李勉,的確是沒有太合適的人選。也許孔巢父的名望夠,可他的滿腹才學未必就能獨當一面濟國安邦,也就只能出任一個高級幕僚;武元衡、薛存誠的能力足夠,可他們還年輕,資歷和名望不足,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所以,大唐的朝堂之上,出現了大唐數十年來最這罕見的一幕——居然只有兩名宰相。其中一位,還是老邁不堪的李勉。實際上,只剩了陸贄一名宰相。
這一局面,讓九成以上的官員很不適應。只不過李世民沒有感覺到任何的不妥。實際上,只要三省六部正常的運轉了起來,這些辦事得力的三省六部官員們,隨時可以進到弘文館裡,坐一坐那幾把天下人都望眼欲穿的宰相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是同中書門下三品,在李世民看來更多的只是一個稱謂。誰將來有資格擔任宰相,誰就算不是宰相,但卻在現在做出了宰相應有的貢獻,這纔是他真正關心的問題。
現在,對李世民和三省六部的官員們的考驗,已經正式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