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洪武三十一年 下

齊泰與黃子澄兩人都是朱允炆身邊比較親近的人,彼此之間算是同僚也算是親信。但從某個角度上上來說,他們還算是敵人。

都是自詡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人,誰也不服誰,所以偶爾也會有些爭執。從本心上來說兩人都是爲了朱允炆,爲了這個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所以他們今日坐在了一處,商談今後的安排,以免出了什麼誤會,爭執起來,徒惹人笑。

政治其實就是一個取捨進退的過程,想要做成什麼事情,通常需要一定的讓步。

黃子澄提出削藩,先易後難,齊泰同意了。齊泰提出了要開武舉,強軍奮武,黃子澄也同意了。這就是一步進退。而接下來,還有不少其他的事情要談。

黃子澄提出要肅清吏治,齊泰有提出要清查田畝。黃子澄提出要重農,齊泰又提出要抑商。兩人你來我往的將整個大明朝都重新規劃了一番。一個東宮侍讀,一個兵部左侍郎,搞得好像皇帝和宰相一般,若被外人瞧見了,說不定會譏笑一番。

而爲了不讓別人譏笑,兩人的話題慢慢的轉了個彎。

“黃兄大才,足爲天下棟樑,我看做個太常寺卿兼任翰林學士當是綽綽有餘。”

“哪裡哪裡。”黃子澄臉上笑的跟朵花一樣:“倒是齊兄於武備上的一番見解,我覺得比兵部尚書茹瑺要深刻的多了。”

“黃兄過譽了,齊泰可擔當不起啊。”

兩人互相的恭維吹捧,談笑間就爲對方封了官,許了願,美好的未來近在眼前,他們已經有些等不及了。

。。。。。。

朱允炆可不知道自己的官位已經被兩人做了主,此刻,他正在徐如意的陪同下,在武英殿中接見一個人,一個看起來平平常常,但氣質令人折服的讀書人。

他就是朱元璋點名從蜀地漢中叫到朱允炆面前的,人稱“正學先生”的方孝孺。

四十一二歲的年紀,一雙眼睛炯炯有神。下頜三尺美髯,面如冠玉。身材勻稱,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就是後背微微有些駝,但一身的正氣確實讓人心儀。

“正學先生遠道而來,一路上累了吧,來,”朱允炆親自給方孝孺斟上茶水,微笑道:“先生嚐嚐,這是上好的紅袍,孤雖然不甚懂茶,但也覺得這茶味道不錯。”

方孝孺起身拱手,恭敬地說道:“多謝長孫殿下賜茶,微臣感激不盡。”

若說起來,方孝孺在洪武十年的時候便考中了舉人,那一年,他才十歲。這在當時可算是不折不扣的才子,神童。每一個看過他文章的人都會讚一聲好,按理說考個進士功名也是不在話下。

可偏偏的,還沒等他入京參加會試,他爹方克勤被捲入了空印案之中,被朱元璋砍了腦袋。而他也不得不回家守孝。

之後的日子裡,他每天刻苦讀書,修身養性。在之後的幾年中,他的名氣和才氣越發的大了,幾近天下聞名的程度。

洪武十五年,浙江巡撫吳沉將其舉薦給了朱元璋,朱元璋接見之後,說了一聲:“現在還不是用他的時候”,便派他去漢中做了一個講學官,專職給漢中的儒生們教書。

所以說,方孝孺自稱“微臣”,倒也不算錯,雖然他的官職有些奇怪。

看方孝孺靜靜地品茶,朱允炆想了想,開口問道:“先生對於當今天下大事可有何見解否?”

朱允炆一時間其實也沒什麼想說的,所以就來了這麼一句,大概的意思就是讓方孝孺隨便的說,凡是對江山社稷有用的,他都願意聽。

方孝孺放下茶盞,沉思片刻,開口道:“當今聖上爲長孫殿下制定的律法制度已經很完善了,除藩王之策或有瑕疵之外,其它的,臣不認爲有什麼可改之處。”

“哦?”朱允炆來了興致。

他見過太多在他,或者他皇爺爺面前誇誇其談,鍼砭時弊的人,可從沒見過像眼前方孝孺這般,三緘其口的。

朱允炆疑惑道:“先生此言,可是欲效仿漢初曹參之舊事嗎?”

曹參,也就是“蕭規曹隨”這個成語中所說的曹,繼蕭何之後當上了宰相,對蕭何所定下的一切政策不做絲毫的改動。

方孝孺微微一笑:“長孫殿下,其實您心裡應該清楚,當今天下在聖上的治理下,百姓已然安居樂業。若你想讓百姓們過得更好一些,不能說不可能,但是很難。而且也沒有必要。”

“哦?爲何沒有必要?”

“百姓們沒有太多的追求,他們想要的,不過就是一日三餐,能有口飽飯,手裡稍微攢下一點餘錢即可。其它的他們不會去想,殿下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去給。”

“若孤想給呢?”

“那就難了。”方孝孺微笑着,侃侃而談:“北方一夫耕田三五十畝,畝收麥一石以上。夏麥秋粟合爲兩石上下。南方土地肥沃,兩季稻穀畝產可達四石。不計其它苛捐雜稅,朝廷對於田稅的徵收爲三十稅一,若是加上其它苛捐雜稅併入田稅中計算,大概可以折爲二十稅一。

而朝廷每年除了花費在水利等各項工程上的必要用度之外,餘者大多都用在了給朝中官員發放俸祿上以及籌措軍備上。

也就是說,殿下若想讓百姓們多些存餉,就必須繼續減少官員們的俸祿。而減少俸祿的後果,就是讓貪腐更加嚴重。這一點我不說,相信殿下也能明白。”

。。。。。。

“正學先生確有大才,殿下若能有此人相助,是天下百姓之福,亦是殿下之福。”

方孝孺離去後,徐如意對朱允炆正色說道。

“哦?”朱允炆驚訝的看着徐如意:“從沒見你如此推崇一個人,今日你二人只見了一面便得出如此結論,詳細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殿下,奴婢懂得不多,但卻也知道,治理天下,不外乎文治武功。正學先生不懂軍事,點出藩王之弊,卻不細說,說明此人有自知之明,不是紙上談兵之人。而說起文治,他從民生入手,將百姓的收支說的頭頭是道,又以數字爲依據,令人信服。最後又講決策之權交到了殿下手中,說明他知進退,尊上。這樣的人,難道還不是大才嗎?”

說實話,徐如意心中對這些古代的道學先生們印象並不是很好,尤其是接觸了黃子澄,齊泰等人之後,反感尤勝。

全憑想象做事,誇誇其談,不切實際,剛愎自用。書生誤國,指的就是他們這羣人。

原本以爲這方孝孺也是一丘之貉,如今一看萬全不是一個概念,在這裡,徐如意不得不敬佩朱元璋識人之明。

朱允炆若有所思的回味着之前方孝孺和徐如意所說的一番話,徐如意也不打擾,靜立一旁。

不知何時,殿外一個小黃門慌慌張張的跑了進來。

“殿下,殿下!哎呦!”小黃門在門口被絆了一跤,摔了一個大馬趴。臉上都嗑出了血,卻顧不得擦,三步兩步“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口中呼喊道:“殿下,大事不好了!”

朱允炆還沒反應過來,徐如意上前厲聲喝道:“慌慌張張的像什麼樣子!有什麼事情想清楚了再說!”

“是!”小太監被徐如意的樣子嚇了一跳,嚥了一口口水,勉強穩定心神,哆哆嗦嗦的說道:“殿下,皇上剛纔在御花園中賞花,突然口吐鮮血暈倒了,至今昏迷不醒,已經被擡到了養心殿中,張公公他。。。”

“你說什麼!”朱允炆聽到此處,站起身驚呼一聲,隨後身子晃了一晃,眼見着就要暈厥過去。

“殿下!”徐如意趕忙扶住,右掌貼在朱允炆後心處,一股溫和內力注入,穩定朱允炆心脈氣血。

“我,我。。。皇爺爺!”總算沒有倒下,朱允炆大喝一聲,向着養心殿奔去,徐如意緊隨其後。

“皇爺嗚嗚嗚。。。。”氣喘吁吁的跑到養心殿門口,朱允炆開口就要呼喊,卻被身後的徐如意一把捂住了嘴:“殿下,小點兒聲,小心驚擾了皇上!”

“啊,哦!”朱允炆點點頭,隨後儘量的輕手輕腳的急急走了進去。

龍牀上,朱元璋雙目緊閉,面色慘白。一個老邁的太醫在一旁閉目號脈。

朱允炆揮揮手止住就要下拜的宮娥太監,隨後雙目緊緊地盯着太醫。每一次太醫眉頭皺起,他的心都跟着“咯噔”一聲。

半晌,太醫放下了朱元璋的手腕,輕輕的放在錦被中掖好,向殿外一指,輕聲示意道:“殿下,請跟我來。”

養心殿外,朱允炆迫不及待的問道:“皇爺爺到底怎麼樣?”

“殿下。”太醫低聲說道:“據微臣看來,陛下氣血充盈,脈象平穩有力,好似壯年男子。。。”

“這麼說我皇爺爺沒事?”朱允炆驚喜道。

太醫搖頭道:“殿下,恰恰相反。陛下如今已是七十高齡,還有如此脈象,實屬反常。據微臣猜測,當是陛下練過霸道的內家真氣導致。”

“所以到底是什麼情況啊?”朱允炆記得都快哭了。

徐如意上前一步,沉聲說道:“你就直接說,聖上爲什麼會暈,又什麼時候能醒過來,其他的不必細說!”

太醫看看徐如意,又看看朱允炆,澀聲道:“陛下會暈倒,當是因爲受了頭風或一時心氣不振,導致體內真氣躁亂所致。臣馬上開一副藥,聖上每日按時服了,短則七八日或可醒來,但也可能。。。”

“也可能怎樣?”

太醫嘆息一聲,搖了搖頭。

朱允炆驚呼一聲,昏死過去。

“殿下!”

“長孫殿下!”

“快傳太醫!”

“我。。。我就是啊。。。”

。。。。。。

三月初九,朱元璋病倒,昏迷不醒。經太醫連番救治,終於四月十五醒來。但朱元璋醒來之後神智已然不清,時常發燒,說胡話,口流涎水,癡癡傻傻。身體也一日比一日的衰弱起來。

在朱允炆的含淚默許之下,大內總管老張開始帶領着各司監宦官們準備皇帝大行所需一切用度,棺槨,白綾,孝帶,靈堂,種種佈置。

天子病危的消息在朝中並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畢竟天子的身體狀況近臣們都是有所預料的。倒是遠在八方的各路藩王接到皇帝病重的消息,心中不安。紛紛輕車簡從,奔赴京城。

藩王之中,只有一人例外,那便是燕王朱棣。多年頭疾,在接到父皇病重的消息時,一時受不住打擊,失了魂魄。每日裡面向南京方向跪拜,眼神呆滯,好似癡了一般。消息傳來,朝臣都表示理解,並稱贊燕王純孝。

朱允炆、徐如意、黃子澄等人自然明白朱棣的狼子野心,但還是沒有說什麼,畢竟天下輿論誠誠,若輕下誅心之言,恐怕會讓藩王不安。

。。。。。。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九,天子再度吐血,陷入昏迷。

太醫診斷後稱:“或有不可言之事,宜早作準備。”

消息一經傳出,衆臣不安,天下惶恐。監國皇太孫朱允炆下令,罷朝十日,衣不解帶的日夜伺候在牀榻之前。

“殿下,東廠提督太監徐如意求見。”小圓子輕聲說道。

“宣,”話音剛落,朱允炆又改口道:“罷了,還是孤去見他吧,免得驚擾了皇爺爺。”輕輕將朱元璋枯槁的大手掖回被子裡,朱允炆起身向屋外而去。

“長孫殿下。”徐如意躬身下拜。

“平身吧。”朱允炆擺了擺手,皺眉道:“皇爺爺病重,孤心亂如麻,有什麼事情你先做了,回頭向朕通秉一聲就是。”

“殿下,這件事奴婢可做不了主。”徐如意開口道:“不可言之事或在眼前,各路藩王不日便會入京,京中兵馬調動還需殿下手諭。”

“啊?哦。”朱允炆先是一愣,隨後明白過來,也不多說什麼,幾步來到書案前提筆落墨,復又拿出印鑑蓋上,遞給徐如意:“你看着辦吧。”

“奴婢遵旨。”徐如意躬身退下。

第一百一十九章 廷議東廠 下第九十六章 放牛皇帝(上)第五十章 白蓮疑綜第二百二十二章 齊國忠 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佈網2第五章 宮內宮外第三十六章 雨前寧靜第一百四十二章 貢院內第一百一十一章 茶館兒第一百五十三章 洪武三十一年 下第三百九十章 開門第二百零八章第一百零六章 論閹宦2第一百七十三章 蟬欲動第三百五十五章 江上殺機第三百六十七章 肉食者鄙第一百八十三章 談第三百四十三章化鵬飛的交易第三百七十四章 信物第八十六章 緝事廠的設想第四十八章 買頭驢子第三百六十二章 賈文和第二百八十八章 血滿京華 5第三百六十八章 指鹿第一百九十八章 僧魔會第十九章 佈下一子第二百六十一章 飛霜 3第一百六十二章 世子進京 3第二百二十四章 勾連?第五十四章 茶攤閒談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案第十五章 理出頭緒第一百三十一章 開宴與走狗1第三百七十二章 夜央第三十五章 白蓮護法第二百八十七章 血滿京華 4第二十一章 低調好難第九十七章 放牛皇帝(下)第四十三章風起雲涌7第三百九十章 開門第三百七十八章 惡趣味第三百七十章 盜亦有道第三百二十九章 頂上之戰 4第三百五十二章 契機第三百一十一章 思念第二百三十四章 紅竹筒 下第二章 偶遇非偶第四十章 風起雲涌4第一百零八章 廷杖2第七十六章 漁樵問答第一百九十八章 僧魔會第二百八十二章 蝶難留 3第三百三十一章 頂上之戰 6第二百九十一章 掙扎 中第三百七十七章 起第三百一十五章 黑城中的閒人閒事 2第十二章 好戲開鑼第一百一十一章 茶館兒第五章 宮內宮外第七十三章 盟主之計第三百八十六章 雲遮月第三百八十八章 八門落日第二百八十三章 蝶難留 4第九十章 無用的解釋第二百六十四章 風火 3第六十八章 武林大會8第二百一十三章 狗字紋身第八十五章 制衡之道第一百七十九章 煙雨相傳第二百四十六章 看守第二百一十一章 黑心衛第三百四十章 快嘴魚的幸福生活第三百四十三章化鵬飛的交易第一百就是六章 雲煙第一百零二章 徐如意的東廠設想(感謝大家的評論支持)第二百零一章 快活林第一百七十八章 白骨六重第六十四章武林大會4第二百八十一章 蝶難留 2第六十四章武林大會4第三百二十四章 上山的路 3第三百一十一章 思念第三百一十一章 思念第三百七十章 盜亦有道第三百四十六章 災兆第三百六十二章 賈文和第三百五十一章 登門第一百六十八章 煙雨樓的花紅第三百三十九章 勸色第一百三十一章 開宴與走狗1第三百三十二章 紅竹筒 上第五十五章 爭鬥難免第三百五十二章 契機第一百六十六章 叛逆期第一百二十三章 血與火之歌1第三百七十一章 提醒第二百一十二章 鬥第三百五十一章 登門第一百三十一章 開宴與走狗1第二百零四章 樓蘭四衛之赤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