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儒家中庸的傳統。
即使朱慈烺將皇位禪位於張嫣,作爲繼位者,張嫣也不能在第一時間登基,繼任皇位,要適當的表示不願,不肯,不行,等謙遜的姿態給百官,給天下百姓看。
在中國古代,只要不是上任皇帝死亡後繼位的皇帝,繼位者都要表現出一番對皇位的不在乎,哪怕心裡再怎麼急不可耐。
不能剛一給宣佈繼位者,下一刻,繼位者就坐到皇位上去了。
那樣會讓百官,天下百姓認爲繼位者好像有多麼迫不及待,已經等不及了一樣。
所以,在禪位詔書宣佈完畢後。
深居宮內的張嫣便開始推諉百官的請疏。
第一天,內閣四位大臣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爲由,請疏太后張嫣早日登基稱帝。
接到登基稱帝的請疏後,張嫣便以一介女流之輩不堪大統,駁斥了四位內閣大臣的請疏。
第二天,則是內閣,六部,三司一同請疏太后早日登基稱帝,以唐時武后建立大周朝,古有花木蘭等女豪傑爲例,述說一介女流之輩也可堪大統。
張嫣又一次駁斥了請疏,並附天下百姓不會同意她登基稱帝,成爲一代女皇等理由婉拒了內閣,六部,三司。
第三天,這次請疏的不止是朝廷的內閣,六部,三司,還包括了京師內的大部分百姓。
京師的百姓得知張嫣遲遲不肯登基稱帝,於是自發,或在東廠,錦衣衛的鼓動下,來到皇城外跪下,上萬民書,懇請懿安太后登基稱帝。
以女皇的身份,代天治理天下黎民。
經過兩次請疏,兩次駁斥,終於在第三次請疏,與百姓的萬民書下,張嫣點頭同意了百官的請求,擇日登基,繼承大統。
與太和殿內正式登基稱帝。
......
五月初五。
欽天監推測爲大吉之日,也爲中原端午佳節,可爲新皇登基的吉日。
......
皇宮內。
乾清宮,東暖閣的龍牀上,張嫣看着欽天監呈上的吉日,向李牧徵求意見道:“夫君,這個日子怎麼樣?”
李牧摟着張嫣,接過欽天監呈上來的奏章,看了一眼,點頭道:“嗯,這個日子不錯,再有幾天就是端午佳節了。”
“那就定這個日子了。”登基的吉日定下來,張嫣將奏章遞給宮女,然後讓宮女下去告知魏忠賢可以做登基前的準備了。
李牧見狀,一把將張嫣壓在龍牀上,說道:“皇上,現在臣要上女皇。”
張嫣羞怯道:“妾身還不是女皇呢。”
李牧不在意的笑道:“那我就先上太后,等嫣兒登基稱帝后,再上女皇也不遲。”
張嫣不依道:“不要,等一會兒御兒妹妹她們該回來了,被看到多不好啊。”
“怕啥,御兒她們回來,正好幫爲夫上太后。”說完,李牧就不再給張嫣說話的機會,直接吻上了朱脣。
......
幾天後。
五月初五,吉日到。
民間充滿了端午節的氣氛,京師內,卻正在舉行一場決定整個大明江山命運的儀式。
wωω◆тt kΛn◆℃O
經過一番繁瑣的新皇登基禮制。
在祭拜完上天,后土,張嫣終於身穿一身女皇龍袍端坐在太和殿內的龍椅上,準備迎接百官的跪拜,正式對天下宣告稱帝。
而丹壁上的鳳椅也早就撤走了。
至於李牧則依然是一身飛魚服,與魏忠賢站在丹壁上,護在龍椅的左右。
少頃,魏忠賢來到丹壁前,對丹壁下的百官高喝道:“百官肅靜。”
一時間,百官稀聲。
魏忠賢見狀,回身看向李牧,與龍椅上的張嫣,在得到應允後,纔回身對百官說道:“新皇登基,百官自當恭賀,跪拜。”
話音落下,太和殿內的錦衣衛鷹衛同時跪拜,賀聲道:“恭賀新皇,登臨九五。”
這恭賀聲響起,百官跟隨,跪拜道:“恭賀新皇,登臨九五。”
與此同時,太和殿外也響起了此起彼伏的恭賀聲。
“恭賀新皇,登臨九五。”
“恭賀新皇,登臨九五。”
......
一直傳到皇城外,京城內,到最後,太和殿內都能隱約聽到百姓的拜賀之聲。
伴隨着隱約傳來的拜賀聲,張嫣衝着丹壁下伸手道:“衆卿家平身。”
百官一同謝恩道:“臣等遵旨。”
隨後,張嫣示意魏忠賢說道:“魏公公,宣旨吧。”
“老奴遵旨。”
魏忠賢取出早已準備好的聖旨,在向張嫣一躬身後,來到丹壁前,說道:“新皇有旨,百官聽旨。”
見到聖旨,百官跪拜道:“臣等聽旨。”
......
下一刻,魏忠賢展開聖旨,抑揚頓挫的宣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初登大寶,深感不安.....”
“朕有幸得上天垂憐,得繼大明皇帝禪位於朕,將江山社稷託付於朕,將黎民百姓交於朕的手中......”
“在過去的十六年間,江山風雨飄搖,天災不斷,不知是上天懲罰,還是氣數已盡......。”
“雖有天災不斷,人禍叢生,幸得朝廷有諸般大臣,爲朝廷,爲天下黎民之苦難操勞,這些朕是知曉的......”
“是以,朕決定,朝廷上,地方上的原官員不變,依然各司其職,造福一方......”
“然,有功者不能不賞......”
......
總之,張嫣登基的第一道聖旨,講的除了一堆廢話外,就是告訴羣臣,不用擔心新皇登基,就會進行大清洗。
只要羣臣老實,各司其職,造福一方,新皇是不會大動干戈的,一切還是維持在崇禎時期的模樣。
不過,在維持原狀外,新皇也會對一些有功之臣進行封上的。
不然,新皇如何面對有功之臣,面對百官,天下黎民百姓。
......
到最後,李牧快要昏睡之時,魏忠賢的聖旨也到了收尾的階段。
只聽魏忠賢在聖旨的末尾喝聲道:“大明氣數已盡...,朕決定改國號爲清,改年號爲順治。”
“取順天而治之意。”
隨後,魏忠賢合上聖旨道:“百官接旨。”
話音落下,跪在丹壁下的百官齊聲拜賀道:“臣等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