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更新}

比起北京,定都西安有着太多的好處,這些好處目前有些已經開始彰顯,有些卻還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後才能感覺到的。不過現在西安這座古都在經歷了年前的沉淪之後,明顯無論是規模還是基礎設施建設上,比起北京都是要差一些的。

一輛掛着民政部的汽車停在了新城區狹窄的巷子口,車門被人從裡推開,車上走下一人,卻是湯化龍,下了車之後,他並沒有立即走,而是轉過身去,向那汽車裡的一人詢問道:“克強先生,既然過來了,不如來我這裡小坐,咱們喝幾杯酒,暢談一下國內國際豈不美哉?”

汽車上坐着的是黃興,當年武昌首義的時候,湯化龍是民政部長跟黃興共事過一段時間,彼此也算有些交情。隨後在黃興離開武昌時他也跟着離開,去了南京還是在黃興的安排下才得一住所。一個是威武不凡不拘小節的將帥之才,另一個是法大畢業精於法政的國之棟樑,如果不提黨爭之見,兩人私下裡倒是十分聊得來的朋友。

黃興臉色有些蒼白,坐在車裡搖了搖頭,“不了,濟武老弟,你的好意我心領了。逸仙今天剛從湖南迴來,等會我去車站接他”

自從前年得了一場大病入院動了一場手術之後,這兩年來他的身體一直都不太好。按照中醫的說法,那一場手術傷了他的元氣,雖然保住了他的性命,但若沒有幾年的細心調養,這損失的元氣是補不回來的。

湯化龍自然知道逸仙是誰,孫中山自15年國家基本上統一之後,雖然有些失落,但他也辭去了國民黨總理的身份,只接受了一個名義上的總理頭銜,將國民黨的全部黨務大權都移交給了胡漢民、林森、許崇智等幾位。這幾年來他一直都在爲建設鐵路的事情到處奔走着,蘭新鐵路的奠基儀式是他埋下的第一剷土。粵漢鐵路的修建也是他在長沙親自籤的字。還有成蘭鐵路、長滬鐵路等等,可以說他這位鐵道部次長可是爲中國的大鐵路建設用足了心力。過去兩年間,幾樁廉政公署查到的鐵道舞弊案,都有他的功勞在裡面。

不過最近情況有點特殊,孫中山早不回來晚不會來的,偏偏這個時候回來,似乎另有些其他深意。

“怎麼,孫先生要回京啦?”湯化龍隨口一問。

“是啊,漢陽那邊前天發過來的電報,說逸仙買了當天晚上的車票。算一下時間今天中午也該到了,我去車站等等。西安變化這麼大,逸仙又大半年都沒回來了,我怕他出了車站就迷了路,找不到方向了”

這自然是玩笑的話,湯化龍也隨着輕笑兩聲,面色卻逐漸嚴肅起來,“在這個關鍵口孫先生趕回來,這京裡的媒體恐怕又要吵鬧幾天了。克強先生,勸一勸孫先生跟國民黨內吧。我知道我是共和黨的身份,不太適合拿這件事勸你什麼。不過咱們國家畢竟是總統制,唐總理在搞跟你們支持的那一套總理內閣制已經多次侵犯了總統的權威。總統跟總理的權力界限太模糊,最終總是會釀成衝突的。別說我沒提醒你,回去好好想想過去兩年吧。別說總統沒有主動讓步,可是你們黨內有些人一直步步緊逼的,總統這一次是真得生氣了。”

黃興劍眉微動,他這幾天感冒還沒好,又咳嗽了一陣,才道:“政治上的東西我不懂也不想懂,不過你的苦心我明白。我會去跟子超他們說說的,先生那邊你不用擔心,他不是那種戀權的人。”

他咳嗽了一陣,掏出手絹整理了一下尊榮,才突然像是想起了什麼,往這邊坐了坐,問道:“濟武,有件事情我想問問你。最近都在謠傳總統要啓動緊急預案,廢除國務總理,是不是有這麼一件事?”

見湯化龍轉身欲走,黃興急忙問了一聲。

湯化龍轉回身,向左右張望了幾眼,然後小聲說道:“克強先生,這件事情如果是你自己要問的,我可以回答你,但是你要保證決不能告訴任何人。)現在的確有這麼一個傳聞,不過總統那邊也沒定,畢竟我們內閣各部剛剛作出了集體表決,同意總統罷免國務唐總理的決議。現在國會跟媒體還在藉着這件事攻擊總統,以總統的手段,現在斷然不會有這種不明智的舉動。我聽到一些風聲,廢除國務總理不太可能,不過應該會適當的削減一些權力。總統對美國式的制度是分推崇的,你也知道總理跟總統的權力重疊的地方太多了,這一步早晚是都會來到的。”

黃興沉默不語,就在兩天前的29號,內閣剛剛通過了總統緊急罷免國務總理提案。除了國民黨掌握的三部外,竟然其他各部齊齊都投了贊同票,可見國務總理的存在不僅對總統的權力多有影響,對內閣各部的權力尤其是民政、司法、財政三部權力也有些損害。所以,雖然是總統提案罷免的國務總理,但世界上卻得到了內閣的普遍支持。

“哦?這麼說,你是贊成此舉的嘍?”良久黃興才問道。

湯化龍倒也坦然點頭,“不錯,當初總統要設置國務總理的時候,我便是反對的一個。一國無二君,總統跟總理的存在必然是有衝突的。國內很多人最近都在指責總統,多數時間都是拿法國來跟我國比較。的確,在法國總統、總理並存,且總理掌握實權。可是法國的共和制是將總統當做虛君來立的,而我國的國本卻是總統制,總理一職本就不該存在,還不如照搬美國的國務卿制度”

他不傻不笨,政治智慧這幾年來也磨練出來了,當初因爲犯了總統的忌諱,給他關了半年檢討的日子他可是至今記憶猶新,自然知道現在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發現這幾年都不怎麼關心政治的黃興主動詢問政治,湯化龍就明白了,八成是他受到別人的委託來跟他打聽消息的。

“可是如此一來,這麼多公務都壓在總統一人肩上,他就忙得過來?而且,國務總理的設置也有限制總統權力過度集中的意思。這些總統也是知道的,他本人應該也不希望再出現一個禍國殃民的袁世凱吧?”

“誰說國務總理取消了權力就都集中到總統手裡去了,克強先生,咱們把話攤開了說吧。過去幾年間總統從手裡分出了不少權力下放各部吧?除了外交、財政跟軍事這些國之根本外,其餘農田水利、商務貿易、司法民政,總統已經悉數將權力分發下去了。真正集中權力的是總理,這個職位的存在不但要從總統手裡奪權,也擠壓了我們內閣各部的權力。因爲它的存在,原本我們可以直接傳達總統的文件,還需要再經過國務院這一道程序,時間上不但耽誤,很多條例、提案也因爲總理意見的不同而遭到取消。克強先生,我國之政治制度多半乃是參考美國,美國尚且沒有國務總理,只有一個國務卿。中國目前周邊局勢如此不穩,若再沒有一個強勢統一的聲音,我國覺醒之日何時才能到來?”

打心眼裡,黃興對於總統制也是支持的。經歷了過去幾年的動盪,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只有一個強硬的總統跟集權的中央,中國這個國家纔不會走向分裂。

搖了搖頭,正如湯化龍所想的那樣,他會詢問這麼多的問題,還是國民黨內一些人的要求。

嘆了口氣,黨內的一些人現在爭權奪勢的心的確太重了,當下道:“那我就先離開了,還要多謝你的司機把我送到車站去”

湯化龍笑着擺了擺手,什麼話也沒說。

兩聲喇叭聲後,發動機轟隆隆響的汽車排出一股長長的尾氣,載着黃興朝着車站方向駛去了。

待那汽車走遠了,湯化龍才搖了搖頭,向着自己的住處走去。

前兩年大總統許是爲了圖個好名聲,更多的可能還是想通過暫時的讓出部分權力安撫國內各勢力,以便令國家從容渡過新政權成立之後的陣痛期。

湯化龍不是一般人,看問題自然是把自己擺在政客的角度上來看的。知道現在他纔算是看出來了,感情大總統一早便不準備要設這個國務院總理,只不過他宣誓總統之初國家政局不穩、外部動盪,若不做出讓步以換取國內各勢力的妥協跟統一,哪裡能夠集中手段來應付國外虎視的豺狼虎豹。

現在,總統宣誓轉眼兩年將過。在這將過去的兩年裡,民國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快速,這一次的中俄衝突也給了總統太多的機會跟藉口了。收復俄租界、廢除俄國特權、對外強硬態度、對內擴大內部市場、收復外蒙、收復西北、外東北失地這其中的哪一條被一個政客沾上,那可都是能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的。現在全都是在總統的強硬之下才獲得的。

李大總統現在國內支持正旺,雖說也有些聲音擔心遭到俄國跟協約國的報復。但目前來看,國家失陷的數百萬國土已經基本上得以收復,俄國遠道而來的軍隊縱使有些戰鬥力,料來也不可能短時間內擊敗中國。而且,二十個步兵師已經是俄國的極限了。中國在西北、外蒙跟東北地區已經集中了十六個師,人數跟火炮、飛機都遠在俄國之上,誰勝誰負現在還難說呢。

李漢之所以對擊敗俄國那麼有信心,正是因爲此。現在俄國派往遠東的援軍陸續趕到,預計最遲九月上中旬,俄國就將在遠東對中國進行反擊。可惜,在他們的正面進行防守反擊的部隊總人數幾乎是俄軍的一倍,國內還有源源不斷的物資,跟五個國防師新近得到命令被抽調往前線,戰爭的勝負局面在李大總統心裡早就有了定局了。

俄國已經不可能再有援軍了,因爲俄國目前已經發動了沙俄滅亡前的最後一場也是最大的一場東線戰役。不出意外,這一場戰役將結束之時,就是沙俄滅亡之日。

俄國的最後一次大進攻,是在它的最能幹的指揮官阿列克賽.勃魯西洛夫的領導下,於1916年8月15日發動的。對意大利轉向協約國方面感到憤怒的奧軍,在一次奇襲中,猛攻特蘭提諾的意軍,使他們退到倫巴第平原。面臨肯定的災難的意大利國王,打電報懇求沙皇來拯救他的政權。之前才曾經受到法國的警告,現在又接到了意大利的請求,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最終沒能頂住來自協約國盟友的壓力,下令對奧匈軍隊發動東部戰役。

俄西南方面軍兵力配置從北至南依次爲,第8集團軍,第11集團軍,第7集團軍,第9集團軍。共有步兵57萬,騎兵6萬,火炮1938門。第8集團軍擔任主攻,具體任務是想克路次方向進攻,佔領斯特爾河一線。西南方面軍當面的奧匈帝隊共有步兵45萬,騎兵3萬,火炮1846門。但重炮就佔13,而俄軍重炮僅佔總數110。由於當時奧軍重點在意大利,在東線採取防禦方針,因此大力構築防禦攻勢。整個防線由3到陣地組成,陣地間隔5公里,第1道陣地最強,縱深約公里。

勃魯西洛夫沒有提出警告,就沿着二百英里戰線出擊。他不用大炮彈幕射擊準備,完全用奇襲來打擊敵人。俄國兵力共計五十一萬人,包括四十個步兵師、十個騎兵師和一千七百七十門大炮。這個實力大體上和敵人的實力相等,但當俄軍向他們的目標——重要的科韋耳和倫貝格利沃夫鐵路中心,加利西亞的工業首府——猛衝時,奧地利的防禦崩潰了。被出其不意的突擊打暈了的奧匈第4集團軍和第7集團軍潰散奔逃了。

8月15日早晨4點,西南方面軍各集團軍開始炮火準備。第8集團軍在29個小時的炮火準備後投入進攻。炮火準備摧毀了鐵絲網和第一道戰壕。打開了通道。3天內,第8集團軍突破奧匈軍隊防線正面約70公里,縱深30公里。8月18日佔領克路次。到8月20日,推進縱深達到75公里。

勃魯西洛夫的勝利,使他總司令部的首腦們感到驚訝。沒有一個人對他的進攻抱有信心,也沒有準備爲他提供後備軍或物資。當他們的進攻在8月20日停軍休整的時候,疲乏的俄軍已經俘獲了二十萬以上的俘虜,他們的前進部隊已經望見喀爾巴阡山的山口。

擔任助攻的其他各集團軍也都突破了奧軍防線,當有些部隊遇到了頑強抵抗。第9集團軍推進了60公里,第11集團軍推進了40公里,第7集團軍只推進了15公里。按原計劃,西南方面軍進攻後,西方面軍應該在8月18日投入進攻。但是總參謀部將行動推遲到22日,這樣西南方面軍成了孤軍作戰陷於困境。勃魯西洛夫遂下令停止進攻,不過計劃中突破奧匈軍隊防線的目的已經達成。

只是,雖然俄國總司令部立刻給勃魯西洛夫送去爲時過遲的支援,但這些支援是用馬拉貨車在滿布車轍的泥路上費力地慢慢運來的。而奧匈帝國東線防守北部的慘敗也震驚了這個國家,因爲現在這個國家的主力都集中在南線跟法國和意大利對峙。奧匈帝國滿以爲他們主動減輕了東線的壓力,就會令俄國趁機抽調更多的兵力往遠東,去跟中國爭奪外蒙。而德國人也是默契的打得這個‘如意算盤’,暗中從東線抽調兵力,放鬆東線對俄國的壓力,也是希望俄國能從東線抽走更多的軍隊派往遠東作戰。

結果,當他們安排在東線的二流部隊慘敗之後。德奧兩國高層大爲震怒,雖然俄國因爲被德國打怕了不敢向德國東線陣地發動進攻,但是盟友奧匈帝國東線的潰敗,也令德國可以‘輕鬆一下’的戰略破產。

當下,德國立刻從西線跟國內抽調了九個師通過密集的鐵路網運往奧匈帝國。而奧匈帝國也從當下從塞爾維亞及南部戰場上抽調了二十個步兵師北上。同時,保加利亞也遵循盟約,向奧匈帝國派遣了四個師的援軍。作爲歐洲鐵路網最發達國家之一的奧匈帝國自然運輸要比俄國來的便利的多。

當8月24日,勃魯西洛夫收到了來自國內的第一批軍事物資,已經恢復了戰鬥力要繼續往南進攻一鼓作氣打垮奧匈帝國時,奧德保三國聯軍已把戰線穩定下來。25日開始,三國聯軍轉入戰略反攻之中,對俄國的薄弱據點的反覆反攻僅用去三天就從西南方面軍手中奪回了許多戰線,尤其在盧茨克周圍。儘管缺乏充分的後備軍和軍火,勃魯西洛夫仍舊固執的堅守從奧軍手中奪來的六十英里土地的大部分,只是他的頑固不退兵的戰略,卻令手中的近五十萬俄軍逐漸陷入了奧德保三國聯軍的包圍之中。

戰鬥直到8月30日,奧軍、德軍、保軍雖然付出了九萬人的傷亡代價,卻反過來完成了對俄國西南方面軍的反包圍。在短短的幾日戰鬥中,同盟國三國共集中了3700多門火炮跟974架飛機,在奧匈帝國全力保證聯軍的物資供給之下,僅僅一週的時間,俄國西南軍區便損失了近二十四萬軍隊的慘重代價。面對裝備精良的同盟國,俄國農民總是沒有武器或彈藥的。有時他用刺刀縛在一根棍棒上衝鋒,並且缺乏最普通的工具,甚至不得不赤手去折斷有刺鐵絲網。

中國這邊已經收到了俄國西南方面軍慘遭反包圍的消息了,俄國人的16年東線夏季攻勢儘管比李漢記憶中要來的玩得多,但是俄國人的表現卻跟他記憶中基本相仿。現在的奧匈帝國儘管已經在過去持續了兩年的戰爭中損耗了大量的國力,但是這個國家因爲提前一年多吞併了塞爾維亞,加上裝備更加精良,到了目前國內雖然已經出現了反戰之聲,但是國勢基本還算穩定。

當然,這一次東線奧匈帝國前期的慘敗,二十多萬軍隊或戰死或被俘,已經再一次重傷了奧匈帝國,沒有半年以上的休養生息,奧匈帝國是無力獨自在東線或其他地區發動大規模戰役了。

如果這麼來看,俄國人也不算完全失敗,至少他們用兩敗俱傷的手段,逼迫綜合國力不如俄國的奧匈帝國加快了崩潰的腳步。

當然,這些看上去遠在萬里之外跟中國無關的情報,事實上卻對中國有着深遠的影響。因爲如果俄國想要拯救它陷入同盟國聯軍包圍圈內的西南方面軍,就必須在東線投入更多的軍隊,而投入了更多的軍隊,他們就無力再向遠東派遣援軍了

現在一個選擇題擺在了俄國高層的案上,是要東線(西南方面軍)還是要西線(遠東跟中亞的霸權)。

第416章 四川鹽務(一)第543章 詹天佑第三百二十三章第76章 紫禁城內(下)第198章 禮和洋行第635章 中俄之戰3第521章 愚人節玩笑?第29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上)第374章 內部會議(上)第394章 巡檢第272章 喜訊!捷報(上)第410章 過激反應第708章 將戰第9章 馬賊來襲(2)第596章 反攻第六百一十章第353章 不安的預感第3章 拯救村民第510章 雷霆(6)第293章 會第638章 中俄之戰4第428章 法西斯化(下)第579章 青島之戰(3)第51章 惡戰督署(下)第136章 骯髒的政治(完)第331章 抵達重慶第676章 昂首走進1917年第65章 黃明堂第650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1第45章 攻陷楚望臺3第69章 第二標第614章 外蒙危機第540章 過渡內閣(上)第427章 法西斯化(上)第262章 爭分奪秒(下)第112章 杜家齷齪(3)第681章 刀第670章 新德里風雲第305章 荊楚新政(三)第406章 溥偉之死(上)第233章 戰起(2)第563章 插手與中華民國憲法第402章 吞併甘肅(五)第74章 紫禁城內(上)第30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中)第12章 離開第345章 資本積累與將往重慶第115章 掃平內患(1)第117章 掃平內患(3)第707章 要和平還是戰爭3第709章 不宣而戰1第596章 反攻第611章 一年第293章 會第274章 武勝關大捷第112章 杜家齷齪(3)第421章 伍廷芳與拖拉機第117章 掃平內患(3)第285章 借刀殺人第176章 新軍服第63章 武昌城內戰事結束第301章 勸進(上)第39章 控制工程八營(上)第749章 血染海疆5第614章 外蒙危機第577章 青島之戰(1)第527章 和談(一)第548章 夜談第477章 戰後新氣象第694章 矛盾激化2第515章 京漢陷落(上)第119章 神仙粉?海.洛.因!第607章 和談第188章 血書殘卷第667章 國務院改革草案第286章 年輕俊傑第97章 鹽業(2)第528章 和談(二)第599章 毒氣第664章 面見第295章 黎宋會第392章 拉薩戰役(完)第51章 惡戰督署(下)第514章 先兵後禮第465章 蕪湖陷落第345章 交鋒(2)第373章 陝西戰事第377章 靠攏第696章 原敬上位第359章 湖北變(中)第528章 和談(二)第431章 刺宋案第19章 暗殺奎盛第614章 外蒙危機第474章 和談第242章 局變(2)第260章 拿下第63章 武昌城內戰事結束第143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266章 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