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新德里風雲

因爲拉斯普京之死,俄國國內的勢力平衡被打破,局勢驟然變化了起來。

只可惜,底下雖然是暗流涌動,但沙皇卻沒有立刻發現他的統治基礎已被動搖,他始終傲慢的認爲,中國人的武力或許比前清時期有所發展,但到底遠不是俄國的對手。

之所以能在遠東跟中亞擊敗俄軍,也不過是佔了戰略上的優勢。是的,如果不是俄國從遠東跟中亞抽調了太多的兵力,導致兩地兵防空虛。後來他又瞎眼的信任了普拉托夫那個無能的廢物,這才葬送了遠東集團軍。

因爲這種錯誤的認識,尼古拉二世一邊向英法兩國求援,一邊半軟半硬的向英國表示,倘若遠東地區有失,一億多俄國國民都將失去對他跟沙皇政府的信任。爲了保住遠東跟中亞的不失,他可以接受放棄部分的俄國與前清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但是拒絕大面積的將他們父子幾代從中國身上掠奪的領土完全交還。

同時,在突厥斯坦地區,沙皇尼古拉二世也表現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強硬態度,他拒絕向中國人做出更多的讓步。並向英國一再重申,中亞地區是俄國人的傳統勢力範圍,中國人必須從中亞撤走所有兵力,否則,他將下令俄軍從東線抽調更多的兵力,以報復中國。

他向倫敦撥發了電報,親自跟英王以及勞合喬治談判,拒絕將談判地點安排在中國,理由是中國僅僅只是藉着北極熊騰不出手的功夫在遠東跟中亞贏了幾場小仗罷了,俄國不承認中國的勝利。而談判地點選擇在中國,這令尼古拉二世感覺十分恥辱,他在電報中憤怒的稱“我簡直無法忍受,所有人都在說,餵你們看,偉大的俄羅斯輸給了那羣黃皮猴子,他們不得不在黃皮猴子的國家裡,接受屈辱的投降跟談判!”

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勞合喬治也處於打擊中國,維持英國在遠東霸權的目的,同意了俄國人的要求,向亞瑟?貝爾福轉達了英國人的要求,並希望他說服中國,將談判地點改在英國的印度殖民地新德里。

得到了英國人的保證之後,尼古拉二世頓時底氣十足。西伯利亞地區的冬天來臨了,儘管中俄兩國宣佈停止前線的動作後,中國依舊沒有撤兵,但尼古拉二世很自信,中國人不可能在西伯利亞會降到零下三四十多的溫度下繼續向俄國發動進攻,因爲他們的補給線已經綿延數千裡,幾乎與俄國相仿了。

正是這種認知,他一邊緩慢的將過去兩個月裡從東線擠出了五個新兵師停在了鄂木斯克等待補給跟武器,一邊向已經抵達中亞的使團下達了命令。

在他的暗示下,11月7日,俄國使團於中亞改道,拒絕中國的邀請從新疆沿正在建設中的蘭新鐵路進入中國,該走阿富汗直接前往印度。結果,反而令俄國錯失了最後一次對中國實力的評估。

俄國使團的變化很快令中國高層察覺到了俄國態度的變化,而這時候,一直忙於跟美國國務卿蘭辛‘聯絡感情’的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也好像突然想起了中國一般,代表英國及俄國向中國遞交照會,要求將談判地點改在印度新德里。

李漢第一時間給予了堅決回絕,他拒絕了英國人的提議,同時也拒接將談判地點更改在新德里。他向英國人一再表示,中國作爲戰爭的被害者,中俄戰爭實際上是俄國人在妄圖分裂、中國之外蒙古,而中國被迫出兵擊敗俄國入侵者的正義戰爭。既然戰爭是正義的,而中國又是這一場戰爭的勝利者。那憑什麼談判在選定了天津之後,又該更改地方。

對此,英國人的回答是,之前將地點選擇在天津雖然是俄國人的意思,但庫朋斯齊只是前任駐華公使,並不是俄國談判團的成員,不能代表俄國國內的意思。所以,他之前跟中國人進行的接觸,只能看作是兩國爲正式和談進行的默契接觸,當不得正式。

李漢隨即以‘既然之前的一切決定當不得真,那中俄兩國簽訂的停戰協議也當不得真,兩國依舊處於戰爭狀態’。他這自然是半真半假的威脅,偏偏英國人就算是知道他這是威脅,也不敢去試試中國敢不敢重新恢復前線的戰爭狀態。

僵持維持了幾天,最終11日得到國內的回覆後,貝爾福承諾將英國之前承諾歸還中國的威海衛軍港交還中國,這才讓中國的態度軟下來,同意更改談判地點。

不過雖然同意了更改談判地點,但李漢依舊拒絕將談判地點選擇印度。他態度十分明確,英俄兩國都是協約國成員國,將談判地點設在英國殖民地,於俄國十分有利,但對於中國卻十分不利。他向英國要求將談判地點設在菲律賓馬尼拉,併爲此特別約見了美國國務卿蘭辛。

蘭辛起初是十分贊同的,但不知道英國人給予了他什麼承諾,總之,在一天之後,蘭辛突然改了口,委婉勸說李漢,甚至用上了南洋地區當前局勢比較混亂的藉口,希望他能接受在印度新德里的談判。

李漢這要求純粹是在拖延時間,在貝爾福暗保證到1917年4月總稅務司安格聯的五年任期滿後,英國將總稅務司的控制權完整交還中國後,李漢總算是點了頭,同意將談判地點改在印度新德里。

不過,這一番糾纏。中國也成功的拖延了更多的時間,結果當李漢敲定了中方將派遣以外交部總長陸徵祥爲首的代表團,前往印度新德里的時候,時間已經到了11月的下旬。

之所以派出外交總長爲代表,主要還是因爲俄國派出的代表團團長赫然是伊萬?戈列梅金,俄國的現任內政大臣,在五個月之前,他還是俄國的大臣會議主席。

因爲拉斯普京之死,俄國國內的勢力平衡被打破,局勢驟然變化了起來。

只可惜,底下雖然是暗流涌動,但沙皇卻沒有立刻發現他的統治基礎已被動搖,他始終傲慢的認爲,中國人的武力或許比前清時期有所發展,但到底遠不是俄國的對手。

之所以能在遠東跟中亞擊敗俄軍,也不過是佔了戰略上的優勢。是的,如果不是俄國從遠東跟中亞抽調了太多的兵力,導致兩地兵防空虛。後來他又瞎眼的信任了普拉托夫那個無能的廢物,這才葬送了遠東集團軍。

因爲這種錯誤的認識,尼古拉二世一邊向英法兩國求援,一邊半軟半硬的向英國表示,倘若遠東地區有失,一億多俄國國民都將失去對他跟沙皇政府的信任。爲了保住遠東跟中亞的不失,他可以接受放棄部分的俄國與前清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但是拒絕大面積的將他們父子幾代從中國身上掠奪的領土完全交還。

同時,在突厥斯坦地區,沙皇尼古拉二世也表現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強硬態度,他拒絕向中國人做出更多的讓步。並向英國一再重申,中亞地區是俄國人的傳統勢力範圍,中國人必須從中亞撤走所有兵力,否則,他將下令俄軍從東線抽調更多的兵力,以報復中國。

他向倫敦撥發了電報,親自跟英王以及勞合喬治談判,拒絕將談判地點安排在中國,理由是中國僅僅只是藉着北極熊騰不出手的功夫在遠東跟中亞贏了幾場小仗罷了,俄國不承認中國的勝利。而談判地點選擇在中國,這令尼古拉二世感覺十分恥辱,他在電報中憤怒的稱“我簡直無法忍受,所有人都在說,餵你們看,偉大的俄羅斯輸給了那羣黃皮猴子,他們不得不在黃皮猴子的國家裡,接受屈辱的投降跟談判!”

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勞合喬治也處於打擊中國,維持英國在遠東霸權的目的,同意了俄國人的要求,向亞瑟?貝爾福轉達了英國人的要求,並希望他說服中國,將談判地點改在英國的印度殖民地新德里。

得到了英國人的保證之後,尼古拉二世頓時底氣十足。西伯利亞地區的冬天來臨了,儘管中俄兩國宣佈停止前線的動作後,中國依舊沒有撤兵,但尼古拉二世很自信,中國人不可能在西伯利亞會降到零下三四十多的溫度下繼續向俄國發動進攻,因爲他們的補給線已經綿延數千裡,幾乎與俄國相仿了。

正是這種認知,他一邊緩慢的將過去兩個月裡從東線擠出了五個新兵師停在了鄂木斯克等待補給跟武器,一邊向已經抵達中亞的使團下達了命令。

在他的暗示下,11月7日,俄國使團於中亞改道,拒絕中國的邀請從新疆沿正在建設中的蘭新鐵路進入中國,該走阿富汗直接前往印度。結果,反而令俄國錯失了最後一次對中國實力的評估。

俄國使團的變化很快令中國高層察覺到了俄國態度的變化,而這時候,一直忙於跟美國國務卿蘭辛‘聯絡感情’的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也好像突然想起了中國一般,代表英國及俄國向中國遞交照會,要求將談判地點改在印度新德里。

李漢第一時間給予了堅決回絕,他拒絕了英國人的提議,同時也拒接將談判地點更改在新德里。他向英國人一再表示,中國作爲戰爭的被害者,中俄戰爭實際上是俄國人在妄圖分裂、中國之外蒙古,而中國被迫出兵擊敗俄國入侵者的正義戰爭。既然戰爭是正義的,而中國又是這一場戰爭的勝利者。那憑什麼談判在選定了天津之後,又該更改地方。

對此,英國人的回答是,之前將地點選擇在天津雖然是俄國人的意思,但庫朋斯齊只是前任駐華公使,並不是俄國談判團的成員,不能代表俄國國內的意思。所以,他之前跟中國人進行的接觸,只能看作是兩國爲正式和談進行的默契接觸,當不得正式。

李漢隨即以‘既然之前的一切決定當不得真,那中俄兩國簽訂的停戰協議也當不得真,兩國依舊處於戰爭狀態’。他這自然是半真半假的威脅,偏偏英國人就算是知道他這是威脅,也不敢去試試中國敢不敢重新恢復前線的戰爭狀態。

僵持維持了幾天,最終11日得到國內的回覆後,貝爾福承諾將英國之前承諾歸還中國的威海衛軍港交還中國,這才讓中國的態度軟下來,同意更改談判地點。

不過雖然同意了更改談判地點,但李漢依舊拒絕將談判地點選擇印度。他態度十分明確,英俄兩國都是協約國成員國,將談判地點設在英國殖民地,於俄國十分有利,但對於中國卻十分不利。他向英國要求將談判地點設在菲律賓馬尼拉,併爲此特別約見了美國國務卿蘭辛。

蘭辛起初是十分贊同的,但不知道英國人給予了他什麼承諾,總之,在一天之後,蘭辛突然改了口,委婉勸說李漢,甚至用上了南洋地區當前局勢比較混亂的藉口,希望他能接受在印度新德里的談判。

李漢這要求純粹是在拖延時間,在貝爾福暗保證到1917年4月總稅務司安格聯的五年任期滿後,英國將總稅務司的控制權完整交還中國後,李漢總算是點了頭,同意將談判地點改在印度新德里。

不過,這一番糾纏。中國也成功的拖延了更多的時間,結果當李漢敲定了中方將派遣以外交部總長陸徵祥爲首的代表團,前往印度新德里的時候,時間已經到了11月的下旬。

之所以派出外交總長爲代表,主要還是因爲俄國派出的代表團團長赫然是伊萬?戈列梅金,俄國的現任內政大臣,在五個月之前,他還是俄國的大臣會議主席。

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勞合喬治也處於打擊中國,維持英國在遠東霸權的目的,同意了俄國人的要求,向亞瑟?貝爾福轉達了英國人的要求,並希望他說服中國,將談判地點改在英國的印度殖民地新德里。

得到了英國人的保證之後,尼古拉二世頓時底氣十足。西伯利亞地區的冬天來臨了,儘管中俄兩國宣佈停止前線的動作後,中國依舊沒有撤兵,但尼古拉二世很自信,中國人不可能在西伯利亞會降到零下三四十多的溫度下繼續向俄國發動進攻,因爲他們的補給線已經綿延數千裡,幾乎與俄國相仿了。

正是這種認知,他一邊緩慢的將過去兩個月裡從東線擠出了五個新兵師停在了鄂木斯克等待補給跟武器,一邊向已經抵達中亞的使團下達了命令。

在他的暗示下,11月7日,俄國使團於中亞改道,拒絕中國的邀請從新疆沿正在建設中的蘭新鐵路進入中國,該走阿富汗直接前往印度。結果,反而令俄國錯失了最後一次對中國實力的評估。

俄國使團的變化很快令中國高層察覺到了俄國態度的變化,而這時候,一直忙於跟美國國務卿蘭辛‘聯絡感情’的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也好像突然想起了中國一般,代表英國及俄國向中國遞交照會,要求將談判地點改在印度新德里。

李漢第一時間給予了堅決回絕,他拒絕了英國人的提議,同時也拒接將談判地點更改在新德里。他向英國人一再表示,中國作爲戰爭的被害者,中俄戰爭實際上是俄國人在妄圖分裂、中國之外蒙古,而中國被迫出兵擊敗俄國入侵者的正義戰爭。既然戰爭是正義的,而中國又是這一場戰爭的勝利者。那憑什麼談判在選定了天津之後,又該更改地方。

對此,英國人的回答是,之前將地點選擇在天津雖然是俄國人的意思,但庫朋斯齊只是前任駐華公使,並不是俄國談判團的成員,不能代表俄國國內的意思。所以,他之前跟中國人進行的接觸,只能看作是兩國爲正式和談進行的默契接觸,當不得正式。

李漢隨即以‘既然之前的一切決定當不得真,那中俄兩國簽訂的停戰協議也當不得真,兩國依舊處於戰爭狀態’。他這自然是半真半假的威脅,偏偏英國人就算是知道他這是威脅,也不敢去試試中國敢不敢重新恢復前線的戰爭狀態。

僵持維持了幾天,最終11日得到國內的回覆後,貝爾福承諾將英國之前承諾歸還中國的威海衛軍港交還中國,這才讓中國的態度軟下來,同意更改談判地點。

不過雖然同意了更改談判地點,但李漢依舊拒絕將談判地點選擇印度。他態度十分明確,英俄兩國都是協約國成員國,將談判地點設在英國殖民地,於俄國十分有利,但對於中國卻十分不利。他向英國要求將談判地點設在菲律賓馬尼拉,併爲此特別約見了美國國務卿蘭辛。

蘭辛起初是十分贊同的,但不知道英國人給予了他什麼承諾,總之,在一天之後,蘭辛突然改了口,委婉勸說李漢,甚至用上了南洋地區當前局勢比較混亂的藉口,希望他能接受在印度新德里的談判。

李漢這要求純粹是在拖延時間,在貝爾福暗保證到1917年4月總稅務司安格聯的五年任期滿後,英國將總稅務司的控制權完整交還中國後,李漢總算是點了頭,同意將談判地點改在印度新德里。

不過,這一番糾纏。中國也成功的拖延了更多的時間,結果當李漢敲定了中方將派遣以外交部總長陸徵祥爲首的代表團,前往印度新德里的時候,時間已經到了11月的下旬。

之所以派出外交總長爲代表,主要還是因爲俄國派出的代表團團長赫然是伊萬?戈列梅金,俄國的現任內政大臣,在五個月之前,他還是俄國的大臣會議主席。

第343章 1912年開始的宰肥豬第64章 捧殺第469章 阿司匹林第701章 皇姑屯事件(上)第551章 妥協第227章 密議(下)第452章 大戰(九)第四百六十八章第334章 動第247章 殺機頓起第405章 行動第635章 中俄之戰3第84章 進城第105章 武昌之議(上)第六百章第674章 剎不住的馬車第151章 惡戰一家嶺(3)第646章 轟炸第646章 轟炸第539章 拉攏與分化第463章 桌下4第421章 伍廷芳與拖拉機第692章 重要2第473章 變局第六百零六章第734章 嗜血狼羣第180章 工作餐第70章 兩鎮光復與衝突(上)第460章 桌下第400章 吞併甘肅(三)第25章 嚴中直第135章 骯髒的政治(下)第150章 惡戰一家嶺(2)第286章 年輕俊傑第50章 惡戰督署(上)第588章 酣戰第六百一十章第176章 新軍服第82章 步步爲營第337章 成都戰役(三)第166章 西安舉義第514章 先兵後禮第六百一十三章第417章 四川鹽務(二)第132章 革命者之歌第581章 青島之戰(5)第344章 陰謀與導演第479章 永不合作第176章 新軍服第211章 特別軍務會議第432章 倒袁風起第235章 戰起(4)第421章 伍廷芳與拖拉機第663章 亞瑟·貝爾福第268章 灤州兵諫第31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下)第202章 韜光隱晦第373章 陝西戰事第629章 攻陷庫倫1第220章 一場不能輸的戰役(上)第314章 整頓與聯合鹽業(中)第273章 喜訊!捷報(下)第726章 遼東惡戰1第179章 招募第325章 棋局第51章 惡戰督署(下)第709章 不宣而戰1第83章 擊潰第八鎮殘兵第409章 訴狀與刺蝟第262章 爭分奪秒(下)第164章 棋局第143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700章 矛盾激化7第698章 矛盾激化5第206章 又一份不對等的提案第47章 吳兆麟第116章 掃平內患(2)第416章 四川鹽務(一)第90章 應城風雲(3)第六百三十七章第692章 重要2第446章 大戰(三)第701章 皇姑屯事件(上)第447章 大戰(四)第486章 孔昭綬案與國會第511章 雷霆(7)第45章 攻陷楚望臺3第698章 矛盾激化5第312章 資州軍變第558章 銀元第28章 密信第115章 掃平內患(1)第373章 陝西戰事第648章 捷報頻傳第703章 皇姑屯事件(下)第314章 整頓與聯合鹽業(中)第1章 貨幣金融情報科第749章 血染海疆5第三百九十六章第463章 桌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