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太祖何故造反

“九江,你過來。”

白溝河兩岸,燕軍與朝廷軍都聽到了太祖高皇帝命李景隆過去的聲音。

朱棣擡起頭,看向了對岸。

南北兩岸數十萬將士,也在等着他的下一步動作。

李景隆是朝廷軍元帥,一舉一動都關係到這場戰役未來的走向,他的決定,可以說是至關重要!

是承認楚史官召喚了太祖聖靈降世,還是否認,斥責對方在以妖法蠱惑人心?!

三息後。

太祖的聲音又傳入衆人耳中:“郭英,你也過來。”

軍陣中,被點到名的郭英渾身一震,嘴脣顫抖了兩下,很快越過人羣,走上了白溝橋,朝着太祖聖靈拜倒,喊出了往日最熟悉的話:“陛下,臣郭英叩首!!”

他的聲音同樣傳開。

武定侯郭英喊的是陛下,而非太祖高皇帝!

衆將看向了他。

作爲淮西二十四將的郭英,對太祖可謂比誰都熟悉,更何況郭英曾擔任了太祖身旁的衛士、宿衛將軍,更是對太祖的言行了如指掌。

他確認了此人就是太祖,那誰也無法反駁。

“還有你們。”

朱元璋繼續點名:“瞿通子瞿能,廷玉子通淵,吳復子吳傑……以及靖難燕軍,兩軍凡指揮僉事以上將領,都到朕面前來!”

話語帶着帝皇的威嚴,不容置疑,命令兩軍指揮僉事以上將領,都到白溝橋前聆聽聖訓!

並且,楚禎注意到了,老朱喊話的人中,都點出了他們的父親。

瞿通,吳復,俞廷玉等,都是跟隨朱元璋起兵反元的功臣。

不是隻有他們三人,而是千千萬萬個將士,他們的父親、叔叔、哥哥等,也都追隨過朱元璋打天下。

從攻佔集慶,改名應天府,到與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再到徐達、常遇春領兵北伐,攻佔元大都。

定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之後,又有數次北伐,徵雲南等。

數十年中,這些人的祖輩父輩,兄弟叔侄,乃至子孫,大半都曾追隨過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

此刻太祖聖靈提到淮西二十四將的武定侯郭英,又說到三位將領的父親,一下子就勾起了衆人的回憶。

瞿能,俞通淵,吳傑等人更甚。

瞿能子承父業,世襲四川都指揮使;俞通淵的父親跟隨朱元璋起兵,他兄弟三人都在軍中當將領;吳傑之父更不必說,被朱元璋追封爲黔國公,他也世襲了安陸侯爵位。

幾乎只是一個眼神對視,瞿能等人就朝着白溝橋走去,來到武定侯郭英身旁,朝着太祖聖靈叩拜。

但也有一些人,如都指揮陳暉、莊得、楚智等,遲疑着沒有上前,都看向了大將軍李景隆。

楚禎看得出,此刻的李景隆內心肯定無比複雜,先前朱元璋的話語中,儘管責罵了燕王,卻也隱隱有偏袒之意,要燕王去往應天府再親自審問。

燕王去應天府,只能是領兵前往。

而如今,太祖卻是在北平府外的白溝河顯靈,沒有與應天府內的建文帝提前說過。

豈不就是偏袒燕王?

“有點難辦了啊。”

楚禎低聲和朱元璋說道:“偏偏是他不信。”

李景隆是平燕大將軍,儘管他一人無法決定全軍,但少他一人,卻是會少許多助力!

“不必管他。”

朱元璋回了一句楚禎,繼續讓聲音傳遍整個戰場,問眼前這些人道:“你們可都讀過朕頒佈的《皇明祖訓》?”

這話是問跪着的瞿能等人,可站在白溝橋的李景隆,卻是心中一震。

如果之前僅是確認了此人音容,與太祖高皇帝別無二致,那麼此刻,皇明祖訓搬出來,讓李景隆冷汗頓時冒出。

他不自覺的往橋中間走。

“臣,讀過。”

俞通淵羞愧道。

衆將都紛紛磕頭請罪,表示讀過了,也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

《皇明祖訓》上寫,朱元璋分封的藩王與皇帝之間,要“各守祖宗成法,勿失親親之義”。

如今哪裡還有親親之義?!

侄子逼死叔叔,叔叔起兵造反,天下動盪,百萬大軍陳兵白溝河,即將上演慘烈大戰,致使天上的太祖不得安寧,借楚史官之力顯靈於此。

開場第一罵,是罵造反的燕王。

第二罵,則是罵衆將,罵太孫建文帝!

這豈不就是太祖生前的言行?

李景隆走到了跪下的衆人身後,陳暉、莊得等人,見燕軍諸將也上了白溝橋,他們也跟着大將軍來到近旁,親眼近距離的看着太祖聖靈。

以及那位面前懸浮寶書的楚史官!

史官很年輕,靠坐在橋上欄杆處,彷彿毫不起眼,他們卻不敢輕視。

“曹國公,你來得正好,朕有件事問你。”

朱元璋對李景隆淡淡說道,稱呼從親近的九江,變成了直呼名字。

李景隆心底涼了三分。

朱元璋問他:“伱領大軍來打朕的兒子,有想過朕在天上怎麼看?”

“父皇!!!”

朱棣淚灑當場!

他爹還是愛他的!!

李景隆羞愧難當,只能辯解:“陛下,這是您冊封的太孫下的旨意,臣冤枉,臣只是領旨行事!!”

衆將無不點頭,沒錯,他們沒有罪,是遵照建文帝的旨意來討伐造反的燕王!

“好。”

朱元璋說道:“就算你是遵旨領軍,沒有有過錯,但建文削藩時,你有沒有上書反對?”

“你是曹國公,非是一般勳貴。”

朱元璋又說道。

意思是,身爲國公,國之重臣,應在皇帝胡亂削藩時上諫勸阻。

李景隆無言以對。

朱元璋又說道:“朕聽聞太孫連削幾位藩王爲庶民,其中,朕的五子周王與你交好,你去抓他時,他還命廚房做飯招待你。後來,朕的十二子湘王被逼自焚,這些事,難道你都沒上諫過?”

說話的語氣平淡,卻有着一股凌厲的殺機。

“陛下!!”

李景隆不再懷疑眼前人是否爲太祖,他顫抖着長跪在地,連連叩首:“臣李景隆,有愧陛下,有愧社稷,愧對周王昔日情分,臣自知死罪難逃,不敢求饒,請陛下降罪賜死!”

燕王是造反,固然是死罪,但應天府的太孫朱允炆,削藩之策,針對的都是太祖的兒子!

太祖豈能不怒?

怒子孫不孝,哀子孫不和,以致有了今日。

楚禎看向了還站着的兩人,主帥已跪拜,他們卻仍舊堅持站着,顯然是心中有顧慮。

“朕到了應天府再審問你等,如今不是時候,都起來吧。”

朱元璋命橋上衆人都起身,目光卻看着那站着的兩人。

對方主動拱手:“我乃都指揮莊得。”

“都指揮楚智。”

二人都報上了名字,莊得再問:“敢問太祖,燕王如何處置?又將置當今聖上於何地?”

這句話表明,他們是忠於建文帝。

衆人都看得出,太祖要問責朱允炆,而偏袒朱棣,甚至或許是有意讓他當皇帝。

但這天下,又是太祖高皇帝生前親手交給太孫,如今卻又反悔。

豈不成兒戲?

站起來的衆人中,有幾人也稍顯尷尬。

朱元璋對他們說道:“你們都是忠臣,朕很欣慰。”

衆人臉色好了不少。

朱元璋繼續說:“朕與楚史官一樣,不想看到追隨過朕的大明將士在內戰中流血,這場干戈止於此時此地,勿要再動刀兵!”

“朕知道你們有疑問,爲何不去找太孫。”

朱元璋臉色沉下來:“朕歸天不到一年,太孫就連削他的五位叔叔,他被權欲迷住了眼,聽不進別人的話。”

衆人聽出了太祖的言外之意。

但朱元璋卻以凌厲語氣,直接告訴他們:“朕要你們聯合率軍南下,圍住應天府,勿要攻城,朕再親臨!”

李景隆心中一震,這豈不是……太祖親自造反?!

別說他,衆將一時也不敢立刻答應下來,猶豫遲疑,思考此事是否可行。

“你們可以不領兵。”

朱元璋對莊得楚智二人,以不容置疑的語氣說:“但朕卻要回朕的兵馬!”

說罷,昭告四方道:“朕,朱元璋,本爲淮右布衣,元失其政,天下大亂。朕集衆渡江,撫定江左,改集慶爲應天府,建元洪武,立國大明,至如今,已有三十年矣。

兩軍將領聽令,凡追隨過朕一統天下,無論是你們父親、叔叔,還是爺爺,都來至橋前,朕爲你們化解今日干戈!!”

李景隆,瞿能,郭英,以及莊得楚智二人,都爲這番話深深震驚。

太祖要奪兵權……不,這些都是大明的將士,本就該聽太祖旨意!

即使大將軍李景隆,都指揮莊得、楚智等人不交出兵權,太祖高皇帝依舊能指揮得動這支跟隨他打過天下的兵馬!

甚至於,太祖可下令亂刀砍死他們這羣將領!

“放下武器!!”

朱棣立刻給張玉等人下令,讓他們去傳達。

楚禎朝他一笑,說:“你再喊一次。”

朱棣明白這話意思,醞釀片刻,朝自己的十五萬六千大軍喊道:

“我乃太祖四子,燕王朱棣,奉太祖高皇帝聖旨,命五軍將士放下武器,與朝廷軍化解干戈,休戰言和!”

他的聲音傳遍戰場,十五萬六千餘名燕軍將士沒有太多猶豫,凡手中有武器,身上披着鎧甲的人,皆解甲棄械。

朱棣其實已經被朱允炆削去爵位,但在朱元璋面前,他是無可爭議的燕王!

“……放下武器。”

李景隆朝身後站在橋頭的親衛下令,眼睛卻看向那位史官。

楚禎一笑,做了個手勢,請他也說話。

李景隆心中緊張,也醞釀半會,纔開口喊道:“我乃大將軍李景隆,今日我軍與燕軍即將交戰於此,致使將士血灑沙場,楚史官不忍見屍橫遍野,故請太祖聖靈降臨白溝河。

我奉太祖高皇帝聖旨,命我所統帥百萬大軍,棄械解甲,聽候太祖之令!”

至此,兵權易手。

實際上,見燕王果決下達卸甲命令,又親眼看到對岸的燕軍棄械後,朝廷軍中已有不少人紛紛丟下兵器,不願再戰。

但朱元璋仍然堅持接見了前來白溝橋的諸多中低層將領,他對楚禎說了一聲後,便邁步走向朝廷軍一側。

“父皇小心!”

朱棣連忙跟上,朱高煦見狀,也趕緊追過來,只是他如今空着雙手,鎧甲也丟了,難免會覺得寒毛倒豎,生怕有一支箭飛來。

“陛下!”

李景隆等人同樣跟隨在太祖身後。

既已作出決定,大將軍李景隆的話傳遍三軍,郭英、瞿能、俞通淵、藤聚等人,也就不再遲疑,跟着太祖一起造反,打回應天府去!

他們跟着太祖,面見了諸多中低層將領,見到太祖親自與他們交談,回憶與他們父輩的種種事蹟。

楚禎知道,這也是奪權的一步,權力是從下而上,只要這些中低將領肯聽從朱元璋的直接命令,那即便李景隆等人反叛,也奪不走兵權。

見完朝廷軍,朱元璋又去見了燕軍將領,似乎想把朱棣的權也給奪過來。

但楚禎看得出來,這僅是爲了安撫朝廷軍,以示一視同仁。

朱棣的兵權可不是簡單就能奪走的。

結束後,衆人再來到了白溝橋中央。

朱元璋對他們說道:“你們合軍一起南下,但各自領軍,一個月內圍應天府,朕到時候再下來。”

“切記。”朱元璋告誡衆人:“沿路勿要濫殺,勸降各地,或繞路前行,直奔應天府!”

朱棣,李景隆,瞿能,張玉等,雙方將領皆跪下領命。

朱元璋再以洪亮的聲音下令給兩軍:“諸將士聽令,拾起你們兵刃,穿上你們鎧甲,跟隨燕王返回應天府!”

“奉太祖聖旨,隨燕王迴應天府!”

數十萬將士高呼,拜下領命。

但仍不肯走,還留在白溝河附近看着。

朱元璋看向朱棣,冷聲道:“朕把百萬大軍交給你,若不能在一個月內回到應天府,你這燕王也不用當了!”

“是,父皇!”

朱棣再次跪下,當着李景隆衆人的面,接過父皇交給他的統兵權。

朱元璋又叮囑衆人一番,最後給楚禎一個示意的眼神。

楚禎一揮手,把幾十張絹本聖旨拿出,示意朱棣等人接過。

朱元璋對他們道:“這些聖旨都是朕親手所書,又在仙界蓋印,與昔日聖旨別無二致,你們且先看過。”

衆人恭敬的翻開一看,裡面果然是太祖筆跡,印章也一如當年,乃是洪武寶印。

朱元璋說道:“你等手持聖旨,儘量招降各地守軍,勿要多造殺孽,記住了!”

“是,陛下!”

衆人又一次跪倒。

朱元璋這才滿意的點頭,返回了海城。

“大明太祖聖靈已回了仙界。”

楚禎以時空史官的身份宣告道,衆人只看到那道光柱隨之升入天空,一時又再次拜倒,恭送太祖。

楚禎繼續說道:“我很欣慰的見到大明將士不再受這場災難,但靖難之役還未結束,等你們回到應天府,我再請太祖聖靈下界,徹底解決這場無謂紛爭!”

衆將士這才慢慢散了。

楚禎看向他們,見他們神色有些微妙。

朱元璋一走,燕軍與朝廷軍將領難免會有些尷尬。

他們本該在此時對戰在一起,決出勝負,如今卻是一個陣營。

楚禎笑問:“燕王和李將軍要如何南下?”

李景隆拱手:“一切聽燕王之令!”

這是徹底放權之意。

朱棣面色如常,也未有推辭,對瞿能、郭英等人說道:“兵貴神速,我與諸位各自領軍,趁他人還未知曉此事前,先南下佔據各地,諸位意下如何?”

衆人推辭,表示還是聽燕王命令。

朱棣正色道:“各位勿要再推辭,父皇顯靈化解這場干戈,我既答應與各位合軍,豈有再猜忌之理?諸位將軍儘管放手去做,就如史官所說,儘管消弭這場紛爭!”

朝廷軍衆將士感動的行禮,表示願爲燕王手下,聽從他的命令。

朱棣命人去拿來地圖,在白溝橋上與他們定下作戰計劃。

楚禎笑道:“我再送給你們一些東西,等着,我回去一趟。”

不一會,他回來後,交給了朱棣一張地圖,以及三十部電臺和充電器,讓他們各軍之間能隨時聯繫。

朱棣一眼看出來,這就是史官家裡的那幅地圖!

郭英拿到盒子後,忍不住驚歎的問楚禎:“楚史官,此物就是燕地傳聞中,能千里傳音的無線電臺?”

衆將同樣雙手恭敬的捧着電臺,臉上滿是受寵若驚的表情。

和李景隆一樣,他們早就聽說過燕王手中有電臺這種神奇器物,沒想到今日他們投降燕軍……不,是太祖下旨讓他們歸燕王統率後,就見到了實物!

史官還每人送了他們一部。

這就相當於給了他們一道護身符,靠着此電臺,未來燕王登基後,少不了他們的一份功勞!

“沒錯!這就是電臺。”楚禎笑道:“有這東西,再加上洪武大帝給你們的聖旨,相信你們能很快勸降各地,回到應天府!”

衆人紛紛贊同的點頭,他們都是常年帶兵打仗的人,知道電臺發揮出的作用。

尤其是他們如今共有七十五萬兵馬,有了電臺交流後,更是如虎添翼!

朱棣很快定下了南下作戰的大致策略,其餘細節在電臺中再交流。

他意氣風發的對衆人下令:“諸位,與我一起拔營,揮師南下!一個月內到應天府!”

“是!”

衆將領命,拿着聖旨與電臺,騎馬返回了各營地。

比起聖旨,電臺更讓他們信心十足,也徹底堅定的站在燕王,不,是站在太祖這一邊!

他們走後,朱棣給楚禎單獨行了個謝禮,做長揖。

“這是什麼意思?”楚禎笑道。

朱棣正色說:“史官大恩,對我,對大明,皆是如此,今日先簡單謝過,等到了應天府,我再隆重回報史官之恩!”

楚禎淡淡笑道:“你記得當初答應過我的事就成。”

朱棣略想了想,笑道:“眼下又與當時不同了,當時我是造反的燕王,如今我是父皇冊封的燕王,入應天府後,事情不歸我來管,歸我爹管!”

楚禎哈哈一笑,朝他道別後,離開了此地。

朱高煦,張玉等人目送他消失,才上前來聽候殿下命令。

“回去,拔營南下。”

朱棣簡短吩咐道。

“爹,您就信了那些人?”

“閉嘴,再說這些話信不信我抽你!什麼叫那些人?他們都是大明將領,與我們一樣!”

朱棣這話說得理直氣壯。

從現在開始,他就不再是反賊了!

相反,反賊在應天府!

他是替他爹殺迴應天府!

……

七日後,濟南府。

瞿能來到濟南城下,見城門關緊,城牆上守軍皆嚴陣以待,虎視眈眈的看着他父子三人所率的五萬大軍。

“瞿能,汝何故跟着燕賊謀反?!”

山東參政鐵鉉,站在牆頭對着瞿能高聲大罵道。

數日前,有人來傳消息,說前線李景隆所率大軍盡數倒戈,六十萬大軍非但一仗不打,反而投靠燕逆,爲虎作倀!

鐵鉉當時聽了,只當做是謠言,全然不信,哪有六十萬大軍全部陣前倒戈的道理?

從古至今,都沒有這樣荒唐的事!

爲此,他還斥責了從真定府逃來報信的人,雖然那人信誓旦旦,但鐵鉉一個字也不信。

但又過了一天,再有河間府的人來報信,同樣說前線李景隆六十萬大軍盡數倒戈,正南下攻城略地中。

不,不叫攻城略地,而僅是行軍。

六十萬大軍,再加燕王十餘萬,總計七十多萬軍隊,浩浩蕩蕩的南下,根本無需攻城,所到之處,盡數投降。

即便不投降,在如此海量的軍隊面前,也根本截斷不了糧道,出不了城,七十萬大軍光是路過,就能把沿路城池守軍嚇個半死。

越來越多的人來報信,鐵鉉不得不信,李景隆所率的龐大北伐軍隊,全部倒向了逆賊!

“這…這…不可能如此!”

鐵鉉目眥欲裂,爲李景隆,也爲郭英,俞通淵等領軍大將的反叛而感到憤怒難當!

直到。

瞿能領五萬先鋒軍來到濟南府,並勸降他。

“我非謀反,乃是奉太祖聖旨,回師應天府!”

瞿能在城牆下,高舉明黃色聖旨。

鐵弦只覺他的話刺耳無比,奉太祖聖旨?!

太祖乃廟號,如何下旨?

但鐵鉉知道瞿能爲何如此說,白溝橋太祖顯靈一事,也隨着六十萬大軍的反叛而傳開,鐵鉉已緊急上奏報給朝廷,但面對百萬南下的大軍,誰能來抵擋?

更何況,這些人全都信誓旦旦,堅信不疑,就是太祖顯靈了。

鐵鉉在牆頭看到,這些到來的反叛大軍,士氣高昂無比,絲毫不像說謊的模樣。

三人成虎,如今卻是六十萬大軍都說見到了太祖!

“你讓你的人退後,我下去一看。”

鐵鉉面沉如水,讓瞿能大軍遠離城池,他再下了城牆,打開城門,領着十數個親衛,騎馬來到了瞿能面前。

“鐵鉉接旨!”

瞿能翻身下馬,準備宣讀聖旨。

鐵鉉嘴脣動了動,最終還是選擇下馬,行禮,躬身接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說與各地官員聽,朕在天上從楚史官那兒,知道燕王與太孫爭權,這些個不孝兒,不守《皇明祖訓》,朕下界來,收回李景隆兵權,命他們南下,等他們到應天府時,朕下來收拾這些個不孝子孫們。

各地官員接到朕的聖旨,肯聽從的,多給大軍糧草,不聽從的,勿要生事,欽此。”

瞿能唸完,合攏聖旨,朝鐵鉉微微笑道:“你可要親眼一睹此聖旨是否陛下筆跡?”

鐵鉉半晌才說:“此聖旨的確是太祖語氣,但我仍要見一見這筆跡!”

他是國子監生,後被選爲禮部給事中,多接觸過陛下御筆,知道陛下筆跡如何。

瞿能也沒藏着,將聖旨遞給他。

鐵鉉拜了一下,才雙手接過聖旨。

展開細看。

許久。

他無話可說,只看向了瞿能:“你們真的見到了太祖聖靈?”

這份聖旨,他找不到半點破綻,是太祖說話的語氣,是太祖的文筆,也是洪武寶印!

“我瞿家三代皆是忠臣!”

瞿能正色道,“若非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我又豈會帶着我的兩個兒子一起南下?”

鐵鉉沉默着。

瞿能又說道:“我手中還有楚史官所贈電臺,能與燕王、曹國公、武定侯等人聯繫,你若還是不信,儘管與他們聊上半日。”

鐵鉉長嘆:“不必了,我信了你。”

瞿能笑道:“今晚我再與鐵參政細聊,我問心無愧,我身後五萬大軍可爲我作證!”

鐵鉉看了看他身後,轉過身,做了個手勢,“請瞿將軍入城!”

“請。”

瞿能順利進入城中,傍晚時分,拿出電臺來,給鐵鉉等人看,當着他們的面聯繫燕王等人。

鐵鉉默然許久,心中明白,此刻身處應天府中的聖上,怕是要寢食難安了……

七十萬大軍南下,勢不可擋。

事實如鐵鉉所猜測那樣,李景隆六十萬大軍臨陣倒戈,一起歸降燕王的消息,傳回應天府時,朝中大臣無不譁然。

應天府內的百姓爭相議論此事,一些人見機不妙,慌忙逃離應天府,回了鄉下老家。

御座之上,天子震怒,先是命人嚴查謠言爲何人傳播,不久後,慌張下令各地勤王,調集大軍前來應天府。

第二日,祭告太廟,求太祖顯靈。

太祖不應。

天子再接二連三的祭祀太廟,朝堂內人心浮動,每一日都能聽到七十萬大軍南下到了何地的消息。

沿途幾乎無人抵擋,大軍浩浩蕩蕩,所過之處,無不信從,奉太祖聖旨,供給大軍糧草。

只半月後,燕王所率先鋒軍就進入了徐州,即將來到朱家祖地所在的鳳陽府。

“皇爺爺,爲什麼不來孫兒這裡!!”

太廟內,建文帝朱允炆崩潰大喊。

七十萬大軍,如何擋得住?

他身後,站着黃子澄齊泰二人。

“陛下,應天府有二十萬禁軍,還有一戰之力!”

第187章 瀟湘妃子,清照黛玉第210章 劫數歷盡,塵心已了第206章 林妹妹:我也不會休夫第8章 史官,楚禎第97章 唐詩宋詞,盛世風韻第1章 兄友弟恭李世民第168章 我給爹孃看一下楚郎君第184章 楚大郎攜才女遊汴京第306章 十七弟,四哥來看你了第233章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第302章 士氣如龍第182章 有了盛唐,纔會有李白第72章 大唐楚先生第386章 櫳翠庵妙玉誦經書第208章 警幻仙姑之妹第400章 清照黛玉遊長安(下)第240章 朱元璋:我要五百電報機第158章 林妹妹情繫香囊第314章 李清照:我成大太太了第325章 太祖何故造反第176章 楚先生,請!第158章 林妹妹情繫香囊第394章 慶中秋團團圓圓第239章 獵於上苑第407章 情天情海幻情身第357章 櫳翠庵品茶第10章 楚郎君是真的第158章 林妹妹情繫香囊第373章 寶釵之請第9章 落筆改史第219章 賣報的第189章 大明應天護國楚真君第353章 許田圍獵,桃園結義第385章 秦妃娘娘第40章 玉米,土豆,番薯第38章 赤腳醫生手冊第335章 再興漢室二百年第182章 有了盛唐,纔會有李白第234章 大宋朝會第5章 北宋李小娘子第175章 楚大爺一進大觀園第109章 二郎,你有僭越之罪第309章 解圍北平第307章 永樂大典,三寶太監第364章 俏平兒巧語勸熙鳳第8章 史官,楚禎第13章 還有高手!第131章 開海禁,楚真人海圖第82章 捲簾人第9章 落筆改史第249章 朱勔案第41章 司禮太監,內閣首輔第185章 林黛玉打理大觀園第55章 好劍!第140章 立科學,廢儒家,唯有楚真君能辦到第147章 浣溪沙·小院閒窗春色深第200章 中央銀行行長朱標第383章 夏金桂毒設連環計第346章 隆中仙人第70章 李密敗者有三第123章 你是秦王,他是齊王第323章 國無二主第196章 給宋朝一個強光燈震撼第85章 你那是什麼神仙?第229章 平梁王第129章 時空史官的私人展會第346章 隆中仙人第267章 瀟湘館發電站第75章 洪武帝彪炳古第123章 你是秦王,他是齊王第7章 從天而降林妹妹第395章 慶中秋楚史官品妙玉茶第202章 大明國子監,孔廟第329章 走,孔明上車第107章 順朝齊王李世民第131章 開海禁,楚真人海圖第348章 我有一計,可斬曹操第39章 隆慶開海,白銀三100000000二第382章 大唐工業革命從東宮織布機開始第365章 黛玉釣魚,願者上鉤第174章 元妃省親第390章 襲麝秋碧第6章 不會寫詞李清照,寫詞一般蘇東坡第381章 勇晴雯第160章 芳齡一十有六,名清照是也~第98章 天下財富第165章 林妹妹二送湯圓第289章 你,朱棣,也想當太子?第250章 請斬朱勔,傳首四方第222章 可卿今晚留下來第263章 巍巍大唐自今日始第164章 甄英蓮重逢生母第327章 侄兒,四叔回來看你了第321章 朕沒死呢!第373章 寶釵之請上架感言第56章 十萬鐵甲,十萬大明軍第307章 永樂大典,三寶太監第329章 走,孔明上車第205章 家家戶戶送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