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內戰軍事品評(一)
朝鮮內戰雖然僅持續了三個多月便勝負已分,可其激烈程度絲毫不亞於其後來的任何一段事件的戰事,其中可圈可點之處甚多。
視角一:朝鮮人民軍軍力如何?如果換一種指揮方式,朝鮮人民軍可有取得勝利的希望?
先看朝鮮。北朝鮮軍隊裝備好,質量高。單看1950年4月從中國回到朝鮮的那個師的裝備就可窺知一二:該師總兵力14000餘人,武器有步槍12000餘枝、輕機槍440挺、重機槍180挺、手槍120把、迫擊炮132門、反坦克炮72門、105榴彈炮36門及若干彈藥。這樣裝備的師並不算朝鮮人民軍中的最好裝備,可已經全面超越了中國軍隊師一級作戰單元的裝備,應與蘇軍山地野戰師相仿。因此,這支準備充分、裝備精良的軍隊在一個多月左右的時間裡,便攻佔了朝鮮半島南部90%以上的地區和92%以上的人口便不足爲奇了。
可人民軍在戰役層面上仍漏洞較大,從整體上看謀略意識不足。朝鮮人民軍是全師蘇式裝備,每師有蘇聯顧問15人,戰法依然也繼承了蘇聯剛猛強悍的傳統。在朝鮮內戰前期,雖然以優勢的軍力迅速擊潰了韓國軍隊,並擊潰了美軍先頭部隊,但總體來看中規中矩,並沒有大膽穿插,坦克部隊受損後,步兵攻擊一日僅僅推進10公里,整個戰線形成了平推的狀況,致使其被壓縮至釜山防禦圈的聯合國軍有了喘息之機。
再者,將敵壓縮至釜山一線後指揮官求勝心切,不顧前方士兵已經連續作戰一個多月,彈藥、糧草都沒有準備充分,貿然全線出擊。這一點可以理解,任何一個讓勝利在望的人保持有清醒的頭腦是幾乎不可能的。而且那時從實際情況看,幾乎每天都會由釜山或空降、或船運過聯合國軍,如果不及時將其趕入大海,那麼以後攻擊起來,難度會更大。
進入8月份以來,釜山防禦圈重中美軍數量劇增,人民軍在攻擊過程中,兵員、裝備、火力等方面已不佔有任何優勢,後勤補給運輸線常常被美空軍所封鎖,他們是在極度困難之下,依然不顧一切地發起兩場大規模的攻勢。在這兩次攻勢中,又有些分兵冒進的嫌疑。八月初,人民軍分幾個方向突入釜山防禦圈內,進攻沒有重點,平均用力,這又犯了攻擊之大忌,正像聯合國軍最希望想看到的那樣,人民軍方面失去了攻擊者應有的優勢。
正確的指揮應是先選擇一處敵防守力量薄弱的環節做爲攻擊方向,以此吸引敵主力來救援,做佯動,真正的主力這時才全力以赴,從另一個方向突入敵軍內部,以最快的速度控制敵軍港,這樣大勢已去的對手就會潰敗,勝利也就不遠了。
在人民軍攻擊失利後,指揮官不顧戰場情況又迅速展開了下一場攻勢,這時敵方防守部隊數量和兵力已經大大超過進攻方,己方部隊已連續攻擊接近兩個月,沒有得到休整和補充,大量傷兵沒有得到救治和後運,部隊前方糧彈匱乏,戰鬥人員也已經到了體能的極限。此時應及時補充兵力要素,等待戰機出現,或者激流勇退,縮短戰線,至朝鮮蜂腰部利用其多山的地形做守禦則能遲滯聯合國軍前進的速度,給予中國和蘇聯的援助以時間保證。
可事實上,人民軍的最後一次進攻損耗了大量戰備物資和幾乎全部有相當作戰經驗的老兵,特別是後者,不禁令人扼腕嘆息,在前蘇聯訓練已久包括原在中國四野作戰的兩個朝鮮師都損失殆盡,這都是是相當可惜的。
最後,沒有聽從中國和蘇聯的建議,沒有在仁川港設重兵防衛。其實戰事到了八月中旬,雙方都打得很艱苦。這就出現了這麼一種狀況,聯軍重兵置於釜山防禦圈內,北朝鮮亦將重兵置於防禦圈外,美軍和朝鮮軍隊的後備力量均不是很強。如果美軍將登陸部隊放到釜山或者是半島東南部木浦或羣山登陸,那麼對北朝鮮影響依然不大,而且戰法只能是向北平推。雖然有強大的海空和火力優勢,要將戰線退至三八線,付出的代價是美國人難以想象的。而從仁川登陸,則可以迅速威脅漢城,逼敵回救,使得釜山包圍圈露出空檔,配合其中的聯軍反攻。而且一旦美軍攻克漢城,那麼通往釜山包圍圈下人民軍的主要後勤補給線就會被切斷。(人民軍的補給首先要在漢城彙總,然後才運往洛東江前線。)其包圍圈外的人民軍便會不戰自潰。
但是從仁川登陸一樣有風險,只要北朝鮮能在仁川放2個師守衛,擊敗其仁川登陸之部隊,那麼勝利之花飄落誰家就難說了!可是歷史卻清晰地證明,北朝鮮把這樣重要的建議拋到了一邊(其實當時金日成手裡也是真的是再也沒有部隊了,他幾乎把所有的軍隊都壓到了最前線,到後來美軍將人民軍在南方不急撤回的軍團消滅後,人民軍在北方僅剩下了幾個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預備役師,幾乎沒有任何抵抗的餘力),只是放了兩個海防中隊,等美軍攻克仁川了,才分兵回救,再加上又沒有制空權,那失敗的命運也就不可改變了。
總起來看,北朝鮮軍隊此次行動,剛猛有餘而謀略不足。就當時戰場的實際情況來看,因爲實力上的差距,換做世界上任何一個英明的指揮官,朝鮮人民軍取得勝利的希望都微乎其微。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撤退,雖然惋惜一些,可保留下實力,就有了再次博弈的本錢。
視角二:朝鮮人民軍攻擊的速度固然快捷,可美國的反應更是速度驚人。美軍的大規模介入如同給予韓國這個將死之軀體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仁川登陸更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聯合國軍的表現堪稱完美。
提起韓國軍隊,大家肯定會說其戰鬥力是多麼不堪一擊。因爲在內戰爆發的前期,我們看到的是北朝鮮軍隊幾乎是以每天20-25公里的速度在推進,而韓國軍隊是整師整師地潰退。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想當時,韓國軍隊在裝備上與北朝鮮軍隊有差距,這在前面已經提過了,在人員素質上,韓國軍隊幾乎是臨時招募來的,雖然有美式裝備,可訓練不足,大部分人僅是剛剛學會開槍,更多的人是第一次上戰場。而北朝鮮軍隊絕大多數都是飽經蘇聯衛國戰爭和中國抗日和解放戰爭洗禮的戰場經驗異常豐富的戰士。遇上這樣強悍的對手,如果硬碰硬,只能是被全殲的命運。邊打邊退,依靠美軍做主心骨,保存有生力量,這條計策,李承晚是蒙對了。
再看美軍,不僅反應超迅速,而且作戰相當科學和頑強。在戰事一開局,就派了“史密斯特遣隊”幾百人來到朝鮮,本想試探一下北朝鮮軍的戰力如何,誰知剛派到離漢城不遠的烏山,就被人民軍一口吃掉,陣亡者達半數以上,其戰事之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在軍事指揮上,無論是開始的美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還是後來的麥克阿瑟,都有可圈可點之處。沃克指揮靈活,在發現線式防禦阻擋不了北朝鮮軍前進的步伐時,他及時指揮部隊依託有利地形進行點式防禦,各點之間相互掩護,給予人民軍進攻部隊以重大殺傷。在人民軍進攻後期,圍繞洛東江,前後多個地方進行反覆爭奪,戰鬥異常慘烈,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美軍還是能夠英勇作戰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麥克阿瑟的仁川登陸。這次登陸作戰不僅在朝鮮戰爭時期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世界軍事史上也留下了極爲精妙的一筆。因爲從潮汐、港灣和堤岸的因素來分析,仁川是朝鮮海岸最不適宜登陸的地點。仁川港的潮汐落差高達32英尺,退潮時在港灣形成了巨大的泥灘,延伸3公里有餘,不僅車輛無法通行,人員難以行走,而且仁川港被衆多的島嶼所環繞,出入港灣的通道只有一道狹窄彎曲的飛魚海峽,而該航道早已佈滿水雷,人民軍在飛魚海峽入口處的月尾島又部署了岸防部隊,美軍登陸部隊只要有一艘艦船被擊沉,就足以封閉整個通道。此外,仁川港每月只有3天的滿潮日,且滿潮的時間只有3個小時,其他時間則潮水很低。美海軍小型艦船吃水深度爲23英尺,登陸艦的吃水深度爲29英尺,也就是仁川港只有在滿潮的時候才能滿足登陸艦艇行駛的需要,而美軍的登陸,則難以在仁川港滿潮的三個小時內結束,即使登陸成功,要保障部隊縱深發展,運送物資裝備也將非常困難。登陸部隊得不到增援,則難以頂住人民軍守備部隊的反擊。即使所有的障礙都被克服,登陸部隊上岸時還必須攀越高達12-15英尺的防波堤,同時在港口處還有許多堅固的建築物,便於人民軍堅守,美軍登陸將面臨嚴重困難。
也許人民軍有點太相信天時和地利條件,而把素愛冒險的美國牛仔精神拋到了一邊。麥克阿瑟把仁川登陸看成是一場賭博,他曾說,在仁川投下一個5美元的賭注,我會贏得5萬美元。結果他贏了,歷史不可能重複,假若朝鮮軍在月尾島部署的不是兩個中隊,而是兩個團的話,結果就有可能逆轉。再次扼腕痛惜那些在月尾島奮戰到最後一個的人民軍戰士!(兩個中隊全部陣亡,無一被俘)
在仁川登陸後,美軍直搗人民軍後勤物資供應的大本營漢城,逼迫其從釜山前線調兵回救(人民軍不得不回救,因爲它的後勤補給線被切斷了,如不回救,前方十餘萬精銳將不戰自潰!)。而此時,釜山包圍圈中的聯軍以多支特遣隊的形式向西面、北面多個方向充分發揮機械化優勢迅猛穿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人民軍主力反包圍之三八線以南。其戰局之變化讓我想起了二戰時的莫斯科保衛戰,殘酷的戰爭史給所有的人開了一個大玩笑。然後美軍充分發揮空中優勢,致使人民軍擔任防衛的第二軍團無法趕到集結位置,人民軍主力只能在缺乏明晰指揮的條件下分兵做無謂的抵抗,結果可想而知。在短短的半個多月裡,致使人民軍精銳部隊一下子損失殆盡,無力再戰。仁川登陸後,聯軍在軍事上目標清晰、指揮手段大膽靈活,充分發揮了自身優長,總體來看,可算完美。
PT小偷,建站容易!
內容來自PT小說程序
PT小說程序
PT小偷,建站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