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古代的陣法(四)

在缺乏足夠實力的前提下,形向機動性極強的騎兵進攻彷彿並?不可能,因爲戰況不利的時候,騎兵可以隨時脫離戰鬥,或者迂迴進攻側後方向。

所以說,採取方陣或者圓陣的陣形在野戰中對騎兵進行防禦還是合適的。宋的本朝八陣錯就錯在不應該搞這麼多花點,如果方陣能夠奏效的花,幹嘛把事情複雜化,非得搞出個不倫不類的八陣呢。看來這也是脫離了實際戰陣文人的產物。當然也不排除《武經總要》的陣圖不準確的可能。

宋軍中騎兵十分缺乏,只佔全軍總數的七分之一,騎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無馬(《李衛公?問對》中,李靖主張在騎兵營地設置木馬,以利於騎兵訓練上下馬,真不知道這是因爲缺馬還是因爲習慣如此,不過可能是現代鞍馬的來源也說不定)。最高曾達十之**無馬.如劉光世軍五萬二千人,僅有三千多戰馬,可見宋軍缺馬到何種地步。另外宋馬體形較小?,按現在的標準也不算大馬,韓世忠曾向高宗獻馬一匹,“高五尺一寸,雲非人臣敢騎”,而這已是宋朝罕見的大馬了。爲了對付遊牧民族騎兵,宋代在陣形?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企圖在野戰中以步抗騎。兩宋時期個人認爲有兩種陣形值得一提,那就是宋代的弩陣和疊陣。

弩陣是一種發揚蹶張弩(一種用腳蹬拉上弦的弩,威力要比用手上弦的臂張弩大)威力的陣形。分成三列,從後至前,第一排上弦,第二排上箭進弩,第三排瞄準射擊。運用時,第三排射擊後,則通過兩列之間的空隙,回到第一排身後上弦,第二排進弩之後,進入瞄準射擊狀態,如此循環反覆。獲得持續的較密集的遠程打擊能力。疊陣是宋代四川吳氏兄弟創立,見於《宋史》,也是分爲三列,刀槍持長兵者居前,弓在後?,最後爲神臂弩或者爲踏蹬弩。這是接近實戰要求的,作戰時,全軍跪坐,當敵接近至100步時,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這是爲了測距),若可入敵陣,則神臂弓手俱發,敵接近至70步時,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敵陣,則平射弓手俱發。當敵至拒馬,則槍兵與之肉搏。

如此,使用遠程打擊武器層層攔截防禦,削弱敵騎兵迅速機動的能力,使野戰中步抗騎成爲可能。

明陣,到了明代中後期,由於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得冷兵器時代較爲密集的隊形會造成較大的傷亡。而東南沿海地帶,平原較少,山地較多,大型陣勢展不開。

而面對倭寇在我東南沿海劫掠的威脅,倭寇中有不少是屬於流浪武士,單兵作戰能力強,使用武士刀等兵器,尤其善於“跳戰”之法,採用較爲鬆散的陣形,明軍在遇到兇悍的倭寇時,往往陷於被動。所以戚繼光發展了一種小集中,大分散的鴛鴦陣,由大陣變小陣,由密集變爲疏散,這是陣形的一種創新。

戚繼光鴛鴦陣:12人爲最基本的戰鬥單位,這一陣形,最前爲兩個牌手,分別是長牌手、藤牌手(其中一個爲隊長),然後是跟着狼銑手兩名、再次是四個長槍手,最後是兩個短兵手。作戰時以藤牌防護遠程射擊兵器(這時候牌手面向敵人,其餘人排成縱隊,其餘人躲在牌手後面,),以狼銑爲進攻主力,以長槍取人性命,短兵是防止敵人進身,或者長兵疲憊時進攻的。鴛鴦陣的再抗倭戰鬥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鴛鴦陣,是最基本的陣形,還有許多變化。

比如成兩伍縱隊的鴛鴦陣,這是基本陣;?由鴛鴦陣變化的兩儀陣(兩伍分開);大三才陣橫隊,就是把兩伍並列的隊形變成橫隊,隊長持牌居中,左右各一?狼銑,狼銑左右爲兩長槍擁一牌(實際上這還有其他伍交錯排列),短兵在後。這是爲了在比較寬的橫路上戰鬥運用的;小三才陣橫隊,“狼銑居中,左右各一長槍,長槍左右短兵和牌,一伍平列”,這是在窄路上採用的陣形;?一頭兩翼一尾陣,把參戰部隊分成四部分,最前者爲頭,是正兵,主要的進攻部隊;兩翼爲奇兵,保護頭的側後方向,在適當時機進攻敵人的側翼,尾是策應部?隊(相當於預備隊),隨時準備增援任意方向。

清陣,清代軍陣,在清代軍陣中值得一提就是太平軍的各種陣法。

牽線陣:這是一種行軍的戰鬥隊形,類似於現代的行軍縱隊。行軍時,必下令作牽線陣行?走,每個兩司馬執旗一面,後隨二十五人;一百人則張卒長旗一面;五百人則張旅帥旗一?面;二千五百人則張師帥旗一面;一萬二千五百人則張軍帥旗一面。一軍接着一軍前進。

寬路則分雙行,狹路則單行,魚貫以進。在行軍中,一旦發生遭遇戰,首尾蟠曲鉤連,頃?刻聚集,結成圓陣。如果戰事不利,統將敲鑼爲信號退卻,仍守牽線陣戰鬥隊形,這時按?照路寬,分爲十行二十行都可以,但不得斜奔旁走,亦必魚貫而退,牽線陣急趨,敵往往?追趕不上,即追上了,見隊伍不亂,也不敢窮追。

螃蟹陣:這是一種三隊平行配置的戰鬥隊形,中間一隊人數少,兩翼的人數多,形似螃蟹?,所以叫做螃蟹陣。這一種陣法,極爲靈活,還根據敵情變化極多。如敵僅分左右兩隊,就以陣的中隊分益左右翼,也成兩隊。如敵前後各一隊,就合左右翼的前鋒爲一隊,以左右翼後半與中間一隊合而平列,以爲前隊接應。如敵左一隊兵多,則變偏左陣。右一隊兵多,則變偏右陣。如敵出四、五隊,也分爲四、五隊次第迎擊。其大螃蟹包小螃蟹陣尤爲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陣與敵交戰,後出大陣包圍,或詐敗誘追,伏兵四起,將敵軍包圍。螃蟹陣變化雖然複雜,但損左益右,移後置前,運用之妙,在於統將根據敵情,臨時指揮。其進退開合的疾徐,只須幾個大旗手嫺習,全軍望大旗向那裡就向那裡奔赴。所以一軍用了幾個大旗手,便可以指揮萬衆,略無參差,提綱挈領,深得以簡馭繁的妙用螃蟹陣(一作蟹螯陣),又稱爲荷包陣,也稱爲蓮花抄尾陣。)。

百鳥陣:這是一種使用疑兵的陣法。特別適合平川曠野與敵作戰,以二十五人爲一小隊,把部隊分爲一百幾十隊,好似天空散佈繁星那樣,使敵人驚疑不知人數多少,每隊人數都同,又不知應先攻何處,傍徨不進,每因此被打敗。

伏地陣:又名臥虎陣,每遇敵人來追時,退卻到水窮山阻的地方,由統將發令,忽地一面?大旗仆倒,千旗齊僕到,瞬息萬人幾千人都貼伏在地上,寂不聞聲,積蓄士氣。敵軍追到,看不見一個太平軍,正在詫異徘徊,疑神疑鬼的時候,太平軍一聲號令,忽地一面大旗揚起,千旗齊起,萬人幾千人風涌潮奔,呼聲雷吼,轉面急趨,向敵猛撲,轉勝爲敗。太平軍曾在長沙、南昌、武昌等地屢用這一個陣法大敗清軍。而個人認爲,這一戰陣也特別適合冷熱兵器交雜的時代進行正面作戰。因爲伏地可以減少正面投影,減少敵人遠程火器的殺傷。

太平天國用兵運用這些陣法,在當時的條件下,曾經發揮了它巨大作用。太平天國幾乎覆滅清朝統治,確實有獨到之處。這幾種陣型前無古者,而且特別適合當時的軍事技術條件,可見太平天國之所以有那麼大的氣候,其中必有能人所在。

古代軍陣的指揮大都使用金鼓、旗幟、號炮、號角、傳令兵構成。旗幟個人認爲古代軍旗?,分爲四種:大旆、號旗、將領之認軍旗、供辨識的旗幟以及其他。

大旆,又叫旄旆。旄音毛,指用犛牛尾巴做裝飾的旗子,也可以泛稱用動物皮毛、羽毛裝飾的貴重旗幟。旆音佩,指尾端有尖角的旗幟,以燕尾狀居多。這種旗幟往往由作戰一方的身份高貴的全軍統帥纔會擁有。統帥作戰時,往往建大旆與身旁。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在評書裡舊小說裡,往往會發現有不少根據有沒有建大旆而判斷其主帥是否在陣中。而這個大旆,也往往是敵軍集中進攻的目標,往往全軍將士總是關注與大旆在哪裡。大旆是否存在,甚至會影響戰鬥的勝負。

將領認軍旗:中國與西方公民社會不同,軍隊缺乏軍團榮譽感,士兵大都作爲將領的附屬而存在。大都沒有軍團旗,但是有繡有將領姓的旗幟來作爲部隊辨識。如果主將?的身份不夠高貴,也可能用帥旗或者認軍旗代替大旆。

號旗,就是信號旗,是用來指示傳遞命令的。

辨識軍旗,是用來辨識敵我雙方的。這種旗幟往往最多。

除了旗幟在作戰中,往往以金鼓、號炮、號角等可以發出巨大聲響的器物指揮三軍。

“聞鼓而進,鳴金而退”,就是說擊鼓時進攻的信號,敲鑼是退兵的信號等等。

戰陣是士兵士氣的源泉,尤其是對於單兵作戰能力弱於對手的一方來說,更需要重視保持陣型。只有保持陣型,纔可發揮出集團作戰的威力。

這一點上,中國古代要比西方認識的明確的多。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一樣,最大的傷亡和戰果不是在有組織的對抗中,而是在破壞了敵軍有組織的戰鬥之後。而陣則是組織作戰的外部表現形式。

也就是說,破壞了陣型之後纔是屠殺的開始。所以說,當實力相差不大,雙方互相對峙的情形下,戰鬥雙方往往想法設法破壞敵方的陣型的穩定性。

比如派遣少量騎兵,不斷反覆的衝擊,防止敵人佈陣,比如春秋時期,楚國與晉國進行的一次交鋒中,楚軍就逼營佈陣,防止晉軍成陣。而晉軍填平竈坑水井,撤掉營帳,最後撤掉柵欄成陣。

而佈陣過程中,往往派遣弓箭手佔領控制一定地幅,使用遠程攻擊武器控制大片地域,用句舊小說或者評書中的話來說就是“射住陣腳”,防止敵人衝陣。在破陣時,或派遣強悍勇士爲先導,破入陣中而大軍隨後進行強行突破(錐形陣比較合適啊),而成語中所說陷陣之士,就是指此。或引誘敵軍進入複雜地形。

或迂迴攻擊薄弱部位。這裡我們就可以說說古代將領擔挑和衝鋒的問題。有許多人對評書和舊小說裡大量將領單條的場面感到懷疑。古代將領擔挑或者將領帶頭衝鋒是確實存在的。最早的記載應該發生在春秋時期。而在某些時期,由於軍隊缺乏基層,組織素質低劣,裝備薄弱,某些裝備精良的武藝高超的將領,就成了一支軍隊的核心,他的生死存亡決定着這支軍隊的成敗。

比如說三國初期,將領單挑,或者百萬軍中縱橫馳騁的例子比比皆是,這就是由於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後,耗費了大量的精銳軍隊。

各個軍閥組織的軍隊缺乏基層組織、缺乏訓練、士氣低落,一旦遇到不可測的情況,比如襲營、中伏、斷糧、火攻,則很容易崩潰。

三國時期發生過數次這樣以少勝多的情況就是因爲此。

以少數精銳善戰之軍擊敗多數缺乏訓練與整合的軍隊,比如說,官渡之戰,因爲缺糧,而袁紹軍崩潰;赤壁之戰,因爲火攻,八十萬曹軍覆滅;彝陵之戰,因爲火攻,擊敗劉備川蜀大軍。

但是,隨着三國鼎立形成,各國均對軍隊加以整編訓練,這時候,就以軍隊的集團作戰爲主了,很少在出現一些將領單挑的局面了,各國領軍將領也由原來的注重個人武力向着注重將領領軍與謀略能力轉化,比如說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姜維、鄧艾等。所以說,在這種缺乏基層組織的情況下,將領單挑是很正常的。

第18章 調兵遣將第57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七(上)第38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75章 宋國的震驚第43章 史上名戰第77章 張洎拜相第123章 臨死不屈第18章 一代名將第122章 陷陣虎賁第23章 陳洪進第89章 坑爹的常郢第154章 袞州第70章 南唐毒刺第96章 敗逃第159章 韜光養晦第113章 典虎爲先鋒第98章 形勢第42章 騎兵陷陣第43章 澤州第76章 千里追殺第31章 荒蕪深山,特種操練第6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一)第113章 典虎爲先鋒第35章 久違的血腥第45章 佈陣第13章 局勢第1章 後主李煜第128章 數路大軍並進第151章 長安亂第109章 疑兵之計第84章 火燒袞州軍第49章 好主意第19章 章 烈烈遼風(下)第20章 精忠尚武第42章 魂歸來兮!第25章 山越敗亡第169章 朱溫第6章 情迷第95章 進退維谷第86章 驚豔第153章 破城第13章 灰飛煙滅第170章 長安復定第61章 驚變第160章 伐宋第153章 破城第77章 張洎拜相第112章 死期將至第54章 最後的鬥爭第24章 梟雄末路第148章 血染徵袍第49章 汴軍第141章 兵臨城下第90章 荒原第125章 借刀殺人第125章 借刀殺人第41章 羣雄逐鹿第134章 死戰不退第42章 騎兵陷陣第7章 黃雀在後第55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五)第146章 後唐第52章 蒼狼夜襲第77章 真正的黃雀第104章 南楚第84章 馬蹄鐵第5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四)第74章 蠢蠢欲動第61章 苟且偷生第29章 焉敢復言我南地無猛士邪!第51章 骨肉不可相爭第6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五)第6章 神邸,不可戰勝的神邸!第151章 長安亂新書預告之財神篇第85章 鐵甲連營第42章 豹子軍第127章 定亂山越第139章 逐鹿中原第127章 南越黃信儒第89章 蠢蠢欲動第18章 常郢領軍第122章 佛家第57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七(上)第69章 黑鴉,幽狼,獵鷹第17章 決戰前奏第132章 搖搖欲墜第85章 範大同第67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六)第6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一)第169章 朱溫第142章 風花雪月新書預告之彪悍篇第57章 鬥將第92章 吳越宗順第133章 南越杭州第122章 陷陣虎賁第31章 血色潤州第13章 局勢第167章 公元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