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安重海

安重誨在權力的分配上想吃獨食,自然得罪了一大批吃不到美味的人,這些人來頭並不比安重誨小,其中李嗣源的義子李從珂和安重誨最不對頭。李從珂曾經酒後打過安重誨,雖然醒酒後道歉,但安重誨卻記下了這個仇。

安重誨對李嗣源的二兒子秦王李從榮(長子李從審死於莊宗時)和三子宋王李從厚從來都是恭敬有加,唯獨對李從珂冷眼相待。李從珂自持有功,哪把安重誨放在眼裡?也絕不象唐肅宗李亨對高力士這個老太監那樣低三下四的喊“阿翁”。

安重誨屢次陷害李從珂,甚至構陷李從珂私造兵器意圖謀反。李嗣源耳根子一軟,便讓李從珂勒令歸府,軟禁起來。安重誨想斬草除根,唆使馮道和趙鳳上章請重加李從珂罪。

李嗣源雖然關了李從珂的禁閉,但從沒想過要殺李從珂,對馮趙二人笑道:“我這個兒子是有些粗魯,做人不謹,但要說他謀反,朕根本不信。你們和從珂向無過節,何必如此相逼?怕不是給人當槍使吧。”二位見皇帝如此英明,嚇的大氣不敢出。

安重誨見這兩位皇帝的體己人都搬不倒李從珂,只好親自上陣,再勸李嗣源殺掉李從珂。李嗣源知道就是這個安重誨乾的好事情,大怒:“當年我落魄時,窮困潦倒,多虧李從珂外出撿馬糞,供我生活。難道現在朕身爲天下主,尚不能保護一個兒子?你到底想把李從珂怎麼着了,你才滿意?!”

安重誨也有些惶恐:“臣何人,敢離間皇家父子情?臣不敢多言,是非如何,由陛下聖衷自斷。”李嗣源不理安重誨,改任索自通爲河中節度使。索自通本是安重誨的人馬,上任後自然暗承安重誨的密令,經常打造些兵器進貢朝廷,說這些都是李從珂打造的。

李嗣源略有心動,多虧王德妃從中周旋,李從珂方纔保住性命。朝中人士見李從珂倒了臺,都和李從珂斷了交情,以免惹禍上身,明哲保身,纔是王道。只有禮部郎中呂琦不避嫌疑,經常去找李從珂。

長興元年(公元930)九月,東川節度使董璋造反;十月,西川節度使孟知祥也反了。這二位在唐莊宗消滅前蜀後不久便來到任,由於山高路遠,加上中原內亂,便想關起門來做大王。董璋和孟知祥各據東西川,互相“禮尚往來”,勾搭成“奸”,相約一起造反。董璋反後,李嗣源派出女婿石敬瑭前去平叛。

石敬瑭剛開始還能打,一直攻到劍州(今四川劍閣),董璋向孟知祥求救,孟知祥一聽劍州沒了,那還得了,不要他的命?氣的大罵董璋草包,派出精銳去救東川。石敬瑭在劍門被西川兵設伏擊敗,石敬瑭大敗,大罵幹姑父孟知祥(孟知祥娶李克用長女爲妻)吃飽了撐的造反,連累他跑到這裡活受罪。石敬瑭給李嗣源“拍電報”稱進軍不利,乞求援兵。

李嗣源在中原的“小康建設”不得不放緩,把精力集中在平定西南的叛亂上。李嗣源問安重誨怎麼辦?安重誨說:“臣掌管軍事,平叛之事屬於臣份內職責,臣願出馬擒賊。”李嗣源也無人可派,只好同意。

安重誨自詡懂軍事,可翻開他的簡歷表,卻發現他除了跟李嗣源幾十年混跡江湖之外,沒什麼獨立處理軍事事件的經歷,能力更讓人懷疑。果然,安重誨的“軍事天才”充分暴露出來,他一路西進,徵調民夫運糧,結果路途艱險,人畜死傷無數。安重誨人還沒到東川呢,各路藩鎮的告狀便飛到了李嗣源的桌上,說安重誨殘剝百姓。李嗣源早就對安重誨不滿,更加的疏遠安重誨。

安重誨路過鳳翔時,對他自認的死黨朱弘昭說了幾句對李嗣源不滿的話,然後趕赴東川。可朱弘昭是個大滑頭,一面上奏李嗣源說安重誨對朝廷不敬,一方面又寫信給石敬瑭說小心老安對你打壞主意,奪你的兵權。石敬瑭知道安重誨是個粗人,不講理的,就再給安重誨做了幾雙“小鞋”,上奏老丈人:“安重誨有不臣之心,在這裡更加給女婿我添亂,還請陛下把他調回去吧。”

李嗣源接連接到告安重誨有異心的報告,越覺得安重誨比董璋更加不可靠,便調安重誨爲河中節度使。安重誨知道皇帝想拋棄他了,一時難過便上書請求退休,李嗣源覺得他在演戲,不同意。安重誨更加懊惱,說了些不好聽的話,李嗣源耳朵長,聽見了,那還有安重誨的好果子吃?密令保義節度使李從璋借接替安重誨職務之名,去河中誅死安重誨。

而駙馬爺石敬瑭在川中屢戰不利,孟知祥和董璋玩“合縱”,石敬瑭也沒了轍,只好無功而返。唐軍剛一撤出,兩川的“合縱”關係立刻瓦解,董璋和孟知祥開始刀兵相見,互相廝打。但董璋志大才疏,手下又沒有象趙季良這樣的“高參”,鬥了幾個回合,不是孟知祥的對手,戰敗被殺,孟知祥吞併東川,李嗣源死後(公元933年)不久便在成都稱帝,史稱後蜀。

安重誨死後,李從珂又迎來了政治生命中的第二春。而李嗣源做爲李從珂的繼父(李從珂的母親魏氏後嫁給李嗣源),對這個“油瓶子”的感情很複雜。

李從珂跟隨李嗣源三十多年,不離不棄,甚至李嗣源最爲困苦的那段時期,李從珂外出做苦力、掏馬糞換錢奉養繼父,李嗣源每每想到都感動不已。但話說回來,李從珂畢竟不是自己的親生骨肉。而且李嗣源的三個親生兒子李從榮、李從厚、李從益素無軍功,能力都不如李從珂。一旦自己撒手西去,李從珂會甘心的對李從榮等人俯首下心麼?

血緣是維持家天下統治的核心紐帶,不在乎你能力如何,只在乎你的血統。李從珂有大功李嗣源,但李嗣源在有親生兒子的情況下卻不可能把皇位交給李從珂,後來的郭威把皇位傳給養子柴榮是有特殊原因的,郭威的親生孩子們在後漢被殺的乾乾淨淨,沒辦法這才讓柴榮做繼承人。當然,即使郭威的兒子不死,柴榮也不是沒有可能從郭家手中奪取皇位。

李嗣源雖然在登基後並沒有立刻宣佈皇儲人選,但皇次子李從榮做爲實際上的嫡長子,是“大唐帝國”皇位的第一繼承人,這點大家都心知肚明。李從榮爲人比較輕佻,志大才疏,而且喜歡附庸風雅,經常召集一幫酸腐文人在府中飲酒賦詩,還出了一本《紫府集》,並吹噓自己的詩天下無雙(比李白杜甫如何?)。

李嗣源知道這個兒子能吃幾碗乾飯,便經常告戒他:“你是軍人家庭出身,治國安邦纔是你要認真學習的,你詩寫的再好,能比過得白居易?你的水平你老爹我還不知道?萬一傳到民間,成爲百姓的笑柄,也有損皇家的尊嚴。”

李從榮表面唯唯諾諾,但一出宮去便“濤聲依舊”,根本聽不進去老爹的教誨。李從榮自持第一皇位繼承人的身份,每次上下朝,都是前呼後擁,張兵露刃,好不威風。甚至還提前草就了《檄淮南書》,以便爲日後統一天下時做輿論準備(有點早了吧)。

我們經常用“喜怒不形於色”來形容一個人有城府、深不可測。這些人做事比較謹慎,處事低調,在目標沒有實現之前絕不盛氣凌人,他們實現成功的機率比較大。而李從榮屬於相反的另一種人,性格張揚,經常在目標沒有實現之前就提前公開自己的政治意圖,甚至還揚言要把自己不喜歡的人如何如何。

李從榮在權力高層中的人緣非常差,他不僅得罪了接替安重誨在朝中主事的範延光、趙延壽,而且他和同母弟弟李從厚、姐夫石敬瑭、幹兄長李從珂等人的關係勢同水火。李從榮的政治智慧確實差的驚人,他也不想想,即使以後當了皇帝,得罪了那些實權派,能有自己的好日子過嗎?

這些被李從榮得罪的達官顯貴自然不願意李從榮得勢,便經常在李嗣源面前煽點陰火。李嗣雖然疼愛兒子,但畢竟他現在還是皇帝,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接受被取代的命運,哪怕取代自己的人是親生兒子。太僕卿何澤上書請立李從榮爲皇太子(估計是李從榮唆使),李嗣源果然立刻沉下臉來,說“沒問題,不過朕馬上就回河東養老去。”

不過,畢竟李嗣源畢竟已經六十六歲了,年老體衰,經常鬧個小病小災,大家知道老皇帝撐不了多長時間了,而且李從榮的地位也沒有真正的動搖過。這些人都知道一旦李從榮繼位,立刻會拿他們開刀。所以都想離開洛陽這個事非之地,做個地方軍閥,以保日後有本錢和李從榮對抗。

第95章 進退維谷第56章 癡虎戰瘋牛第44章 戰術第6章 南唐變法之商詔第100章 氣勢如虹第108章 文昭獻策第69章 黑鴉,幽狼,獵鷹第42章 魂歸來兮!第26章 竟然是你第158章 輕兵潛進第42章 騎兵陷陣第1章 花前月下第163章 唐末史第28章 全軍整訓第138章 李煜親征第53章 雞毛令信第151章 蘇南形勢第104章 南楚第37章 安重海第126章 血戰山越族第7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第22章 大戰尾聲(上)第109章 計中計第123章 再次回師第121章 吳越國第141章 王建第9章 南唐變法之春耕第48章 舉城投降第107章 章 龍脈第35章 盡人事第138章 始於吳越第35章 龍門峽谷第109章 火藥槍的歷史(下)第37章 古代的陣法(一)第109章 計中計第28章 書生意氣第13章 賠了夫人又折兵第21章 兵發漳泉第73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一)第82章 南漢新帝第53章 夜巡第24章 梟雄末路第111章 夜戰第22章 大戰尾聲(上)第139章 逐鹿中原第161章 宦官之禍第150章 破曉第41章 悲悽第63章 英雄墓冢第101章 城亡人亡第47章 絕處逢生第45章 聲東擊西第55章 雨幕殺機第136章 平定第15章 暗流涌動第41章 羣雄逐鹿第43章 鐵鷹銳士第32章 楊永?楊二郎?第76章 再佔清河城第144章 伐蜀第3章 常孟第71章 爲何而死第147章 古往今來第4章 南唐變法之軍械第15章 荊南節度使第20章 精忠尚武第99章 鐵騎破陣第100章 決死之戰第6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三)第95章 奇襲晉州城第35章 龍門峽谷第8章 王審知第27章 漳泉史事(上)第102章 上谷關第137章 曲終人散第147章 古往今來第121章 定鼎天下第138章 錢弘左第37章 古代的陣法(一)第2章 南唐變法之新詔第106章 城中煉獄第105章 火燒金沙第18章 一代名將第158章 南漢劉隱第74章 蠢蠢欲動第55章 鄴城第28章 書生意氣第4章 玉娘酒肆第143章 兵發楚國第167章 長安亂第15章 荊南節度使第79章 清丈田土第95章 進退維谷第105章 犒勞大軍第18章 一代名將第32章 楊永?楊二郎?第66章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第162章 敗亡第141章 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