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七章 會客,師生

張壽很佩服那些回到古代就能通曉經史,博古通今,然後開創學派,永垂不朽的人。

就他那點在後世積累起來的學識,看懂古文還算勉強湊合,畢竟他也是古文閱讀題都能拿高分的優等生,因爲記性的緣故,他也能背出不少詩詞文章,來到這個世界之後,記憶力甚至又得到了加強。然而,這遠遠不夠他應付這年頭那才子滿地,大儒如林的學術環境。

最重要的是,在他這具身體生長髮育的最佳時間,並沒有一個相應的老師來教他這些!如果說,有人能輕輕鬆鬆就自學四書五經,然後還能和什麼名士大儒談論其中的道理,那絕對不包括他。

畢竟,他老師葛雍固然是貨真價實的大儒不錯,可他和葛雍的關係那真是一言難盡。真正說起來,葛老師的著作他還是回京之後才真正開始看的,而之前葛雍留在翠筠間那座竹屋中的算學典籍……因爲保存不善早就化成灰灰了。

但多虧這個美麗的誤會,他方纔成了葛雍的學生,然後方纔能夠像現在這樣招搖撞騙……可正因爲葛老師也沒來得及教他經史之類的東西,所以他在引經據典這方面,當然跟不上那些真正博覽羣書,而且說話還喜歡旁徵博引的老學究。

所以,此時張壽呆在葛府正堂,面對葛雍引介給他的那幾位據說德高望重,名聲顯赫的名士高人,他看似舉止風雅,謙遜有禮,談笑自若,但心裡卻着實是無聊極了,也無奈極了。

他也知道,這年頭士人的認可乃是在官場立身的基礎,否則,別看你昔日權勢赫赫,可死後蓋棺論定的時候,一羣執掌春秋史筆的人,卻能把一大堆髒水潑在你身上。於是,你明明頗有文采,著作等身,卻可能被人說成不學無術,爲人粗鄙,至於你的著作……

呵呵,如果沒人印書,沒人買書,那些著作失傳之後,你難道還能從墳墓裡跳出來和人打嘴仗嗎?畢竟,被這麼蓋棺論定的傢伙,一般都已經後繼無人了,但凡有人繼承衣鉢,依舊握有權勢,那這種士林的反彈,又或者說反擊,就會不斷被推後。

所以,他當然明白葛雍是好意,是真心想要把他這個關門弟子推介給其他人。而陸綰和劉志沅也同樣是好意,因爲他們是順着他最初的理念,希望把公學做大做強,那麼就勢必把之前很多被排擠在朝堂核心權力圈子範圍之外的士人拉進來。

然而,沒有共同語言,甚至基本三觀都相差很遠的人,卻硬是要坐在一起談天論地,那實在不是什麼好感受。在張壽看來,這些人和自己的老師葛雍還截然不同。

葛雍年紀大,卻有一顆童心,這童心並不是指葛老太師童心未泯,爲老不尊,而是說,葛雍從來都不覺得自己在學術上已經攀到了頂峰,於是排斥接受新鮮事物,就連從前一直都不願意接受的阿拉伯數字,現如今也在他這個學生的影響下用得得心應手。

更不要說,葛雍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他硬栽了《葛氏算學新編》那一座書山,最初爲了推廣,老人家不得不默認,後來卻索性爽快地當衆承認那是他這個學生寫的。

而且,葛雍還有最大的一個特質,那就是從來不喜歡吹噓從前,吹噓舊功,從來都致力於看今後。喜歡憶往昔崢嶸歲月,那是老人家;而喜歡不斷鑽研新問題,接受新事物,那不管年紀多大,心裡卻是永不言老的年輕人。

所以,哪怕眼前這些人在談論學問之餘,也不動聲色地對葛雍誇讚着他這個學生,誇耀着他的成就,帶出來的那些學生……但更多的時候,大多數人卻都在忿忿不平地談及往日朝中誰誰的打壓,家鄉那些父母官以及地方官民百姓對自己的尊重,自己的門生弟子如何如何。

當然,今天統共八位來客,也並非人人都是這種滿腹怨尤牢騷,至少,張壽就只見敬陪末座兩位,一直都是聽得多,說得少,那些經史之類的學術問題還偶爾會插插嘴,但只要是牢騷這些話題,兩人就果斷不摻和了。

一個是約摸四十上下的瘦削中年人,葛雍介紹說是來自廣東的名士陳石齋,早年鄉試中舉,只可惜會試屢試不第,隨即葛雍就一口一個石齋來稱呼對方。張壽按照常理就能推斷出,石齋二字肯定不是表字,多半就是自己起的號。

然而,別說如今的大明迥異於歷史上的明朝,就說歷史上的明朝,他或許還記得一些人的表字,那號卻是一竅不通,再說這一年多來他也沒碰到什麼歷史名人,因而沒有過分深思。只是覺得相比那些倚老賣老的傢伙,此人不卑不亢,着實看着順眼,應該是個真儒。

而坐在其人下首,據說乃是其入室弟子的那個表字叔厚的梁姓少年,則是忍耐力明顯差很多,出於同樣的敷衍者角度,張壽看得清清楚楚,人一直在悄悄調整坐姿,大概是這少年人覺得既然坐在末位,別人都忙着和葛雍攀談還來不及,當然也就不可能注意到他。

但張壽既然看見了,不禁覺得有些意思。於是,當有葛府小廝送上茶來時,他就藉着禮敬師長的名義,親自起身給葛雍送了一盞,隨即又一一遞給了其他的賓客。

對於張壽這樣尊師敬老的舉動,那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少不得稱讚了幾句,隨即又順勢對葛雍推介起自家的學生和晚輩——毫無疑問,其中大抵是明年參加會試的。

而說話間,他們卻都在不動聲色地悄悄瞥看末位那師生二人。

葛雍下帖子相邀他們過府論文,說還請了別的人,地方有限,所以下次有機會再請他們帶上門生子侄,可這兩位明顯是師生的卻破了例。要說對方有名,他們卻沒怎麼聽說過廣東陳石齋的名聲,而且聽口氣,人會試幾次落第,年歲又輕,距離創建一個學派想必還早得很。

而陳石齋帶着的這個樑叔厚瞧着不過十五六,頂了天是一個少年得志的秀才,哪裡有值得葛雍注意的地方?

張壽注意到了那師生二人的特別,也注意到了其他幾個老頭兒對人的隱隱敵視和孤立,不過他當然也不在乎他們的態度,繼續笑容可掬地送上茶水,到最後兩位時,那陳石齋搶先起身還禮道是不敢有勞,而那樑叔厚則跟着起身,竟是搶了他端過去的茶,送給了自家老師。

緊跟着,這個年紀輕輕的少年就嘿嘿笑道:“今日我能夠有幸踏入葛府,也不知道走了什麼運,論理應該是我來給大家端茶遞水的,怎麼敢勞動張學士您?”

他說到這裡頓了一頓,這才又有些尷尬似的咳嗽了一聲:“可我來之前緊張得有些口乾,喝了一肚子茶水,這會兒已經有些坐不住了,張學士能不能好心給我指個路?”

見人居然能把出恭方便說得如此直接,張壽簡直哭笑不得。再看到做老師的那位陳石齋也是一臉不忍直視的模樣,他沒聽到自己背後主位上的葛雍反對,也就順勢笑道:“我正好茶水喝得不少,也打算去淨房一趟,你跟我來吧。”

帶着弟子……其實也是因緣巧合收下的學生一塊上京城,陳石齋覺得自己真的是一個不注意,這太年輕的小子就會有無數幺蛾子涌現出來。此時此刻,他不用想都知道,自己這個學生對年紀只大那麼一丁點的張壽很感興趣,所以才借出恭爲藉口打算和人說說話。

可問題是,張壽年紀是不大,資歷也不深,架不住這樣一個人卻娶了趙國公的女兒,如今正當着東宮太子的老師,而且還很得皇帝的信賴,這樣的人能夠用等閒少年的心思來衡量嗎?他固然願意出仕,願意竭盡所能爲國爲民做一點事,但他的願望是和權貴拉開距離。

對於他們這種在京城在朝中毫無根基的人來說,貿貿然踏入政爭的漩渦,那是不明智的!

然而,陳石齋還沒來得及說話,就只見張壽已經笑着帶人出去了。饒是他很不贊同自家學生這貿貿然的舉動,可怎麼也不可能自己追出去——難道他也說自己茶水喝多了於是要去淨房嗎?可他不得不留下的結果就是,已經有人不鹹不淡地刺了一句。

“石齋的這個學生,還真是夠隨便的。”

隨便這種詞,不但在眼下這種場合,在任何一種場合都不是好話。饒是陳石齋素來與人爲善,不喜和人爭,但此時也不禁心頭火起。

然而,還不等他反擊,就聽到上頭的葛雍突然笑了一聲:“咱們這些年紀大的應該寬容一點兒,要知道,叔厚小友他不過和九章年紀相仿。”

口中親切地叫着叔厚小友,葛雍又若無其事地說:“自古英雄出少年,九章小小年紀就能在很多我都沒頭緒的問題上提出新見解,別的少年英才當然也不見得輸給他。就比如石齋你的這個學生,真是年少高才,雄姿英發,不但小小年紀便得了院試案首,而且……”

他頓了一頓,見其他幾人那眼神赫然有異,他這纔不緊不慢地說:“而且,這八月桂榜,他赫然題名其上,而且名列前茅,結果最終也不知道跌落了多少眼珠子,我沒說錯吧?”

此話一出,那才真的叫滿堂譁然。剛剛那姓樑的少年這才幾歲,他們之前還忿然於葛雍明言讓他們不要帶學生,卻分明默許……甚至很可能是明許了這陳石齋帶了一個學生來。結果,現在葛雍竟然說,這小毛孩子已經是舉人了?

他們這幾個一大把年紀的,有人是進士,有人是舉人——畢竟,這年頭周遊京城的名士,最低門檻,就至少得是個舉人,否則你一個落魄不第的秀才,哪來的臉來往權門?

畢竟,所謂的名士和高士,那是有很大區別的。

那些甘於清貧,開山教書育人的高士,根本就是屢徵屢辭,根本不願意做官,根本不願意來京城,一心一意在鄉間刻苦鑽研,教授學問。而這麼一批人,無心科場,連個功名都不願意去考,卻自有無數地方官乃至於朝中高官舉薦,可人家就是不樂意到京城折腰爲官。

至於名士,終南捷徑的典故,那就已經把很多人的嘴臉刻畫得很清楚了。

所以,此時此刻,陳石齋見在場其他人有人臉色一陣紅一陣白,尤其是那個率先開口質疑的老者,此時那臉色簡直是陰沉得猶如雷暴雨前夕,他雖說知道葛雍那番說法是一片好心,可還是不禁心情有些糟糕。畢竟,年少成名在很多時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一旦成了衆矢之的,今科又落榜,之後再蹉跎幾科,光是流言蜚語,就很容易讓一個本來志向遠大的少年挫敗到死……

外間的樑叔厚卻並不知道自己的一時興起,竟然在裡頭惹來了小小的風波。他跟着張壽出了葛雍的書房,就忍不住輕輕舒了一口氣,眼見張壽沒注意到他這放肆的舉動,他就忍不住跟上前兩步,縮短了和張壽之間的距離。

“張學士,你剛剛是不是覺得那種場合特別沉悶無趣?”

微微一愣之後,張壽就頭也不回地笑道:“你不也是嗎?我看你坐在那兒變換了不下五六種姿勢,很顯然是坐不住了,這纔來了一招尿遁。”

尿遁這兩個字乍一聽自然極其粗鄙,然而,被葛雍稱讚爲雄姿英發的樑叔厚卻只覺得貼切至極,竟是連連點頭道:“沒錯沒錯,我就是覺得,既然葛老太師是請大家來談論學問的,要麼就辯理,要麼就講經,盡在那引經據典地拉關係,豈不是有些本末倒置?”

引經據典地拉關係……這小子還真敢說!這形容詞真是絕妙!

張壽差點沒笑出聲來,好在他一時忍住了,保持了他那風雅公子的形象。等繞到了後頭淨房,他本待想說要不要裝個樣子,誰知道這年紀輕輕的樑叔厚甚至連裝樣子都不願意,東張西望了一會兒,這才挺起胸膛正視張壽。

“剛剛葛老太師對張學士你和其他人介紹我和老師的時候,有些語焉不詳。我姓樑,單名一個儲字,表字叔厚,家裡排行第三。我的老師姓陳,諱獻章,表字公甫,號石齋。但在我們廣東,全都稱呼他爲白沙先生。張學士你從前不知道,以後你一定會記住我們師生的!”

白沙先生?白沙先生陳獻章?明代四個陪祀孔廟的名儒之一?王陽明心學的發端?這種人竟沒有被蝴蝶的翅膀扇沒了?這一刻,張壽第一次覺得,繞了一個彎道的歷史,好像竟是又回來了。

第十八章 最是難負美人心第八百二十四章 人多力量大第四百五十三章 規則是用來歪的第六百三十七章 十萬個爲什麼第四百二十五章 奉旨試吃?第五百零七章 因爲無知,所以弱第十七章 牛嚼牡丹第五百二十四章 裂痕第八百三十四章 三個臭皮匠,一個諸葛亮第四百四十四章 進擊的趙幫主第二百八十章 師生反目第二十二章 竹林深處有難題第二百六十六章 三月三日天氣新第八百零四章 侃侃而談第兩百一十八章 好事將近第五百三十一章 婚期第七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百九十三章 私房錢第四百一十九章 弄巧易成拙第一百九十六章 你看中的全拉走第八百三十二章 指點迷津?第一百六十一章 你老師是正人君子第六百九十六章 陪罰站的小夥伴第四百四十六章 太過火了!第三百二十九章 託之以家業妻兒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雞用牛刀第八百四十章 張生借書說第三百三十一章 橘生淮北則爲枳第八百七十章 捨棄第四百七十九章 務實的教育第五百三十三章 跟蹤和會面第二百三十五章 五十貫你拿走第一百八十五章 太祖手札第三百四十章 山中迷宮?第兩百零一章 髒兮兮的小鬼第四十四章 狡黠胖子和正義公子第七百五十九章 弄巧成拙第五百七十一章 求生還是作死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師常背鍋第三百八十七章 吃穿二字第五百三十七章 紅葉第八百零二章 不輕狂,枉少年第七百三十一章 動之以理第四百九十三章 別多一分錢第五百九十二章 借題發揮和算經館第四百零三章 小……師孃?第七百八十五章 關心則亂,天子挑刺第五百二十二章 刺心暖心,晴天霹靂第二百七十四章 錯第七十一章 公主的邀約第四百一十三章 君子不爭?第八百七十一章 蜂擁第七百九十二章 今夜不能眠第五百五十四章 初相見第二百四十五章 讓轎第二百八十三章 嚇唬還是忽悠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的脾氣第一百三十七章 不驚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鍾雙制?第三百八十四章 心虛的小販第二十二章 竹林深處有難題第三十九章 關門弟子第二百三十三章 東邊日出西邊雨第六百二十六章 強詞奪理第六百章 罰你去祠堂第七百六十四章 透心涼第七百四十章 姑嫂第二百六十章 局中局第七百五十九章 弄巧成拙第三百六十七章 無影腳第一百六十四章 九章堂的第一個課題第七十三章 誰誤人子弟?第四十章 師徒鬧翻?第一百九十六章 你看中的全拉走第四百三十三章 坤寧宮下毒事件?第七百二十八章 識詐第三百一十章 鮎魚第八百二十一章 賜金第五百六十六章 夜深人不靜第五百二十二章 刺心暖心,晴天霹靂第一百一十六章 不良和皇子都交給你了第五百五十七章 餓貨敗家子第四十一章 葛門徒孫第一百二十六章 看劍!第八百七十五章 圖窮第五百八十四章 詔告爾字第七百零八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第五百八十三章 冠禮如戲第五百三十七章 紅葉第七百七十一章 陪襯人第八百七十六章 匕見第三百二十二章 有活力?來談談心吧第五百八十三章 冠禮如戲第五百四十一章 九章第七百六十五章 夜行第二百四十四章 曆法和傷痕第七百二十七章 厲鬼過境第五百二十三章 火事疑雲第十四章 三面受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