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股肱(一)

興慶宮勤政務本樓內,大唐皇帝李隆基直是雷霆暴怒。在芙蓉園還沒有遊玩幾日,他便接到了太原尹裴行達的奏章,聲稱河東大旱,請求朝廷賑濟。(注1)

“廢物,一羣廢物。想不到朕就養了一羣廢物!”

李隆基抓起御案上的一堆奏章奮力朝臺下扔去。

“陛下息怒。”李林甫撿起散落的奏章,勸道。“河東久旱,發生饑饉也實屬正常。只要朝廷及時賑災,很快災情便能平復。”

李隆基輕嗤一聲道:“相國說的容易,賑災,朕拿什麼來賑災!隴右戰事便耗去了太倉貯存多年的糧食,前些時候朕又向關隴大族平價收購了大量粟米以平息長安糧價。你現在叫朕,叫朕拿什麼去賑災!”

李林甫輕嘆一聲道:“陛下,河東乃龍興之地,晉陽城更是我朝北都,若是朝廷不及時賑濟災民,恐生變故啊。”

“哦,那相國倒說說,朕該如何賑災,莫不是把這大內私庫的糧食挪運到河東,由那裴行達開倉賑濟?”李隆基狠狠夾了一眼李林甫,語調裡滿是怒氣。

李林甫立時跪倒在地:“臣不敢,陛下,老臣以爲事情還沒有到最壞的程度。不如先下旨令裴行達開晉陽城及河東各州縣糧倉放糧,以作應急之需。”

“不行!”還沒聽完,李隆基便厲聲喝止了李林甫的建議:“相國難道不知道河東道是我大唐的產糧重地嗎?歷年朝中官員的糧餉都是由河東道上繳的皇糧墊付,如今快到年歲,若是府庫中的糧食都去賑濟了災民,那到時我大唐的文武百官去吃什麼!”

李林甫搖了搖頭,苦笑道:“陛下,如今賑災如救火。朝廷官員那邊,可以先用布帛替代糧食,等到來年江淮的糧食運送到了長安再發放給朝員。”

李隆基思忖了片刻擺了擺手道:“不行,朕貴爲天子,怎能連俸祿都發不起。若是叫蠻夷聽去,朕天可汗的威名往哪裡放!”

“陛下!”李林甫衝李隆基拱了拱手,行禮道:“朝中百官家中多少都有存糧,想必堅持到來年春天不成問題。可是河東道百姓們的米缸裡可都見底了啊,若是再不賑濟,臣恐怕,恐怕會餓死人啊。到時餓殍滿地,怕有瘟疫蔓延啊!”

李林甫伺候了李隆基十幾年,太清楚這個主子的心理。李隆基最大的缺點便是好大喜功,憐惜面子。若不講將害關係跟他講明瞭,怕他是不會答應開倉賑濟災民。

“這...”李隆基終於陷入了猶豫,災荒饑饉他倒不是很怕,大唐四海之地,每年總有幾個地方會爆發旱災,若是每發生一處旱情他都憂心一次,這個皇帝也不用做了,乾脆出家做和尚,倒也落個清閒。只是這瘟疫卻着實讓他憂心,大災之後必有大疫,若是任由疫情發展,那受災之地可就不僅是河東之地了。

“陛下請三思啊,命裴行達開倉放糧不過痛一時,但若任由災情發展,恐有變故啊!”

李林甫俯身再拜,懇請李隆基下令。

李隆基卻想起了什麼,冷冷一笑道:“相國,朕突然想起來這個裴行達好像是你的門生啊,相國執意懇求朕準允放糧,莫不是爲徇私情好成全裴行達的仁善美名?”

“陛下,老臣惶恐,老臣惶恐啊!”李林甫聞言立時跪倒在地,以頭搶地。“老臣一心奉公,對陛下,對朝廷鞠躬盡瘁,不曾有一絲私心啊。裴行達確實是老臣的門生,只是老臣卻已久未與其見面。臣這麼做,都是爲了陛下,爲了大唐啊!”

李林甫後背已是溼透,連連點頭高呼。

沉默了良久,李隆基哈哈大笑。

“呵呵,看把相國緊張的,朕不過跟相國開一個玩笑罷了。”說完李隆基走下御臺臨至李林甫身側,虛扶起他道:“相國對朕赤膽忠心,朕又如何不知,毋需緊張,毋需緊張。”

李隆基轉過身來,頓了頓,卻又是變了聲調。

“不過嘛,這裴行達治理河東無功,導致發生饑饉,實在不宜出面賑濟災民。朕思前想後,覺得應派一名朝中重臣前往河東開倉放糧。一來,這可以體現朕對於災情的重視,二來也可以監察河東,避免出現官員剋扣賑濟糧食的情況。”

伺候這位聖明天子十幾年,李林甫自然知道他的性格。皇帝陛下疑心最是重,從不放心一人獨攬地方大政。裴氏本就是河東望族,裴行達又做到了太原尹的高位,的確不宜再出風頭。不然河東百姓恐怕就真要到了只知有裴氏,不知有大唐的地步了。

“陛下聖明,社稷之幸,河東百姓之幸矣。”李林甫長出了一口氣,不着痕跡的拍了李隆基一記馬屁。

“至於這人選嘛,相國可有提議?”李隆基瞥了李林甫一眼,淡淡道。

“臣不敢,陛下英明神武,自能乾綱獨斷。”在這個節骨眼上,李林甫可不想自討沒趣去觸黴頭,畢竟李隆基對權力的控制慾望很強,絕不准許有人逆他意志行事。

“嗯。”李隆基滿意的點了點頭道:“朕覺得御史中丞楊釗精於算度,又對朕頗爲忠心,不如便派他前往河東。”

“這...”李林甫實在沒想到李隆基所說之人會是楊釗,一時竟是犯了難。楊釗如今已經升爲御史中丞,入駐政事堂僅僅一步之遙,若是在這個時候再讓他到河東賑濟災民,撈了大把的民望,恐怕會大大助長楊氏一門在京中的勢力。(注2)

“怎麼,相國認爲朕的安排有何不妥嗎?”李隆基頗爲不悅的夾了李林甫一眼,聲音陡然變寒。

“臣不敢,臣以爲楊大人德才兼備,是出使河東賑濟災民的不二人選。”

事已至此,李林甫雖心中有千般不願,卻也是無可奈何,只能承認楊釗的使臣地位。

“那便擬旨吧。”李隆基不帶一絲感情的擺了擺手,坐回了御案。

中書舍人嚴燦槭遂提筆蘸墨,起草詔令。

“今河東久旱,自五月不雨至秋七月。乙酉,以旱,命宰相、臺寺、府縣錄繫囚,死罪決杖配流、徒,流、徒以下特免。另封御史中丞楊釗爲河東經略使,三日內前往太原府賑濟災民,以表朕心。”(注3)

提筆勾完最後一個字,中書舍人嚴燦槭交予李隆基御覽。李隆基掃了一遍,確認並無差漏遂點了點頭道:“交由門下省審覈吧。”

“相國,朕也有些乏了,你且先退下吧。”

李隆基只覺一陣倦意襲來,不耐的衝李林甫擺了擺手。

“請陛下注意龍體,老臣告退。”李林甫衝李隆基又行了一禮,心中嘆了一聲,躬着身子顫顫巍巍的退離了勤政務本樓。

注1:太原尹:唐朝行政規劃實在繁雜,一句話開元天寶時期太原府的長官就叫做尹,皇帝不在時就是留守。

注2: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僅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僕射),是當朝宰相。

注3:河東經略使:這又是一個很虛的官,唐貞觀二年(628)始設於周邊重要地區﹐後多以節度使兼任,多用於巡查。

ps:這詔書我寫的,大夥湊合着看,能懂就行...

第41章 忘機(八)第8章 亂世(八)第78章 血袍(三)第83章 望天(一)第51章 傾杯(一)第26章 失得(二)第48章 長嘯(八)第42章 擊築(三)第12章 執守(二)第21章 青讖(三)第76章 大賊(一)第57章 破曉(一)第40章 擊築(一)第53章 傾杯(三)第6章 江左(六)第3章 盛世(三)第41章 忘機(八)第85章 血袍(十)第59章 洛書(三)第2章 出塞(二)第29章 送魂(七)第29章 送魂(七)第28章 邊戎(三)第20章 笙歌(六)第10章 金闕(四)第5章 槐香(五)第5章 上元(五)第80章 血袍(五)第5章 出塞(五)第35章 霓裳(二)第17章 鼓刀(七)第18章 擊鼓(一)第45章 天方(八)第4章 槐香(四)第19章 臥冰(一)第49章 山海(二)第19章 妙筆(三)第10章 盛世(十)第36章 忘機(三)第46章 天方(九)第50章 山海(三)第88章 逐日(三)第3章 亂世(三)第84章 血袍(九)第49章 天問(一)第31章 曙光(二)第8章 出塞(八)第48章 袍澤(九)第60章 尾聲一第17章 鼓刀(七)第9章 城南(九)第14章 早春(三)第39章 無言(一)第9章 杜宇(四)第3章 槐香(三)第60章 覓渡(二)第24章 龍吟(二)第91章 人心(二)第44章 揚旌(一)第77章 大賊(二)第2章 上元(二)第52章 傾杯(二)第22章 佛蠱(十)第6章 杜宇(一)第55章 取捨(七)第40章 天方(三)第48章 長嘯(八)第71章 起死(三)第18章 擊鼓(一)第10章 憑欄(四)第6章 上元(六)第8章 杜宇(三)第8章 出塞(八)第85章 血袍(十)第21章 青讖(三)第44章 無言(六)第17章 鼓刀(七)第4章 槐香(四)第23章 送魂(一)第22章 擊鼓(五)第49章 風起(二)第67章 碑界(一)第19章 佛蠱(七)第52章 傾杯(二)第81章 血袍(六)第95章 涅槃(二)第35章 始亂(一)第56章 暮夜(三)第54章 流火(四)第69章 社稷(一)第90章 正邪(三)第10章 亂世(十)第22章 妙筆(六)第59章 尚農(三)第3章 槐香(三)第15章 早春(四)第17章 朔風(七)第50章 取捨(二)第51章 傾杯(一)第13章 霜冷(三)